孔子「九字真言」,這才是真正的貴族教育!可惜多數人沒讀懂

2020-12-04 四姑娘的書房

01 多數人不了解的,學習之道

一年的365天裡,每天有來自工作、家庭裡的大大小小的問題,等著我們去處理解決。

有些問題,比較簡單,簡單動動手、動動頭腦就好,所以處理起來,得心應手;

有些問題,比較複雜,牽扯到許多人事物,所以處理起來,常感到力不從心。

這時候,面對不同的問題,我們的心態就會產生變化,通常有這兩種:

一種是,破罐子破摔。反正我就覺得自己做不好、再努力也是白費力氣,所以出了問題也就放那放著,不去解決。另一種是,主動去解決。儘管面對的問題會棘手,也許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但也會積極尋找解決方法,向身邊人求教,從而攻克問題。

比如,領導突然給你安排了一項任務,叫你用電腦製作出一份月末計劃表。而你之前已經做過,所以你再去做,就會覺得簡單。

再比如,公司近期準備推廣一項新產品,需要你去負責跟進,但你只是粗略了解,並不熟悉具體流程,這時候你就容易焦躁不安。

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練,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人人都知道後者,更容易走向成功。但,突然面對問題,腦子一下子就蒙了。

其實,孔子早在《論語》裡,告訴了我們,如何去應付生活中的難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翻譯過來為,孔子說,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是很高興嗎?

所以,為什麼遇到問題我們容易焦躁、迷茫,因為我們沒去學習處理問題的方法,自然不知道怎麼處理。

所以孔子說,要「學而時習之」。多學習,運用到生活中,自然遇到的棘手問題變少,人也就高興了。

02 改變思維模式,成長從現在開始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將人類歸納為這兩類人:一類人叫成長型思維,一類人叫固定型思維。

在這裡,和大家科普下,這兩類思維的區別: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只接受自己是人群中最聰明的;但否認自己的缺點。;無法承受壓力、挑戰及外界對自己的批評。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不在乎外界的評價和自我的優越感;只在意自己能否從中學到東西,能否變得更強,能否繼續成長。

曾國藩,曾說:「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

眾所周知,曾國藩在家族裡,並不是最聰明的。14歲參加縣試,考了7次,直到23歲才中秀才。曾國藩自稱「餘性魯鈍」,但堅持「不可一日讀書」,通過後期勤學、讀書,最終取得了成功。

成長型思維的他,遭遇科舉挫折時,不灰心、不放棄,而是通過勤奮讀書、總結學習經驗、,努力提高自己,最終以勤補拙,成為受人敬仰的晚清名臣。

《論語》中,孔子強調,人要學習,甚至是達到「活到老,學到老」這種境界。

為什麼這麼說呢?孔子緊接著說了,「不亦說乎?」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嗎?

所以,孔子是主張人要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達到一輩子去學習,運用的。

當然,孔子這裡的「學」,並不僅僅指做思想學問,而是指做人做事的學問。

中國有句話說,「以史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鑑,明得失。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保持著一個讀書習慣:每晚11點到12點,讀書不少於50頁。

一次演講中,有個年輕人,問俞敏洪:「你為什麼還要讀書呢?」

俞敏洪說,人生需要不斷學習。因為人是一種受思想指引的動物,而書中的思想,能夠引導我們走向未來。

從古到今,人類面臨的很多問題,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家庭、教育,都有著共性。

我們今天再來看這些《論語》《道德經》等典籍,就是為了從古人那裡獲取智慧,來解決現在面對的問題。

03 翻開書籍,改變的有效途徑

我們常說,「時間是一張網,撒到哪裡,哪裡就會有收穫。」

孔子認為,學習後要常拿出來溫習、練習,能幫助解決生活裡的問題,人也得到成長。

所以,我們不同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不同的認知,而認知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

你認為自己能力差,努力也沒用,那你就不會去做出改變來提升自己。

如果你堅信自己能力是能提升的,那你就會花費時間、精力去學習精進,最終獲得提升。

《德川家康》這本書,裡有句話「人生如負重遠行,不可急至。

人在任何困難面前都要活下去,不僅要活,還要活得開闊。這裡的開闊,就需要通過「學而時習之」。

你看,中國那些著名的企業家,如李嘉誠、馬雲、馬化騰等,在大場合除了能大談創業經驗,還常能在說話中,透露出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所以會發現,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有堅持讀書、學習的好習慣。

但,你有沒有發現,生活裡我們有些人剛看一頁書,就呵欠滿天,眼睛犯困。

據數據統計,猶太人平均每年每人讀書65本,日本人平均每年每人讀書45本,而中國人,平均每年每人讀書5本。

但現實裡,有些人甚至,連一本書都讀不到。

孔子說「不亦說乎」,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要想學習達到快樂的境界,關鍵得帶著快樂的態度,去學習。

這就是學習態度的重要性。

作家格拉德威爾說過,「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所以你看,不是你不行?而是你不想學習、不願學習,為什麼?

因為,一開始自己就把「學習」這件事,當作不好的事情。比如會減少自己玩手機的時間;容易被周圍人評估,害怕被批評;嘗試新的事物,自己可能隨時犯錯等。

所以說,要想達到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需要從一開始,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調整學習態度。

當認知變了,心態樂觀了,自然做什麼事都易產生快樂的情緒,達到真正的快樂學習

相關焦點

  • 影響男人一生的九字真言,真正能掌握的人,後半生才會越活越好!
    這些必然成功的品性,其實大部分男人都知道,但真正悟透了、掌握了的男人並不多。下文就以九字真言的形式,將這些成功男人身上所擁有的必然成功的品性分享給大家,相信悟透了,真正予以掌握,那後半生不僅會越活越好,且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
  • 九字真言可以隨便念嗎?普通人可以念嗎?
    這段時間一直收到私信,其中最多的就是:「道教的九字真言普通人可不可以念?」因為說到道教中的一些法術,很多人就會想到「五憋三缺」,也就是怕隨便使用會給自己帶來負面的影響,因為之前說到魯班書的時候提到過這個問題,所以今天我們來解析一下這個問題。
  • 《無所謂》——馮唐的九字真言,你信幾句?
    馮唐在書中寫道,曾經在一段日子裡,自己天天臨淵履薄,感覺特別慘,睡眠毀了、人毀了。為了避免一輩子都是這種狀態,馮唐在筆記本的扉頁上,鄭重地寫下了九字真言:「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很多時候,讓人如夢初醒的不是那些喋喋不休的嘮叨,不是那些長篇大論的人生哲理,而往往是那些寥寥數語,簡單、粗暴、充滿力量。不著急,是對時間的態度,就像播種一樣,播了種、施了肥、澆了水,給予了空氣和陽光,剩下的唯有交給時間。
  • 何為「九字真言」?帶你走進道教
    其實,在道教中比較出名的符咒就是「九字真言」。接下來就由小編帶領大家學習一下吧!在道教中,符咒也叫口訣、要語、金言、真言等等,從這些名稱也可看出符咒在道教的重要性。我們總是在道教符籙中看到「急急如律令」和「福生無量天尊」的字眼,這些就是道教要語,九字真言也是其中之一。那麼,人們為什麼要創造出九字真言的概念呢?
  • 「九字真言」看著簡單,但當交通事故發生時,它真的能救人一命
    在一些高速公路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宣傳標語:車靠邊、人撤離、即報警。其中最為關鍵的不外乎為「人撤離」。這樣的宣傳標語就是為了防止二次事故,避免二次事故中人員受到傷害,所以車輛能靠邊那麼就必須靠邊,人應該迅速撤離,確保安全以後迅速報警。這就是所謂的「九字真言」,那麼「九字真言」包含的意義是什麼呢?
  • 也談馮唐的《九字真言》
    下午讀到馮唐的《九字真言》,「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醍醐灌頂,原來修真之路就應該這樣走啊。此修真之路非玄幻小說中的修行之路,而是修出一個真實的自己,坦然的面對人生,故吾謂之修真。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這三層境界,正是吾輩追尋之大道。吾現在只是在不著急第一層中摸爬滾打,道行尚淺,但也深知,時間是最公平的,所以面人處事,唯時間可待之,多一點耐心,給自己,也是給別人,多一點定力,不急不慌,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你無需等。
  • 火影結印手勢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與中國的九字真言的區別
    而這手印和口訣卻不是日本的東西是我們中國的。「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這個口訣是九字真言又名六甲秘祝,出自《抱樸子·內篇卷十七·登涉》,此九字在佛教稱為奧義九字。在傳入日本的過程中被誤抄,就變成了「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
  • 紫色,珍貴的貴族顏色也是孔子最討厭的顏色
    朱與紫這兩種顏色,從孔子言「惡紫奪朱」開始,就一直彼此對立而存在。然而紫色畢竟是美麗的顏色,愛它的不乏其人。儘管周禮的衣冠制度裡沒有紫色,到哪愛紫色的人總會排除萬難將它穿在身上。《禮記·玉藻》中有魯桓公「玄冠紫綏」的記載。古代帝王諸侯帽子前後垂著的玉串這類裝飾品,就是綏。在我們看來只是很小的細節,但是帝王無小事,在當時魯桓公這樣做是違背周禮的,魯桓公應該用的是黑布麻帶。
  • 九字真言助朱元璋計定天下,功勞比劉伯溫更大卻鮮為人知
    導語:朱元璋身為中國歷史上少數幾個農民起義成功的領袖,一生中所遇的貴人、能人不計其數,知名者像劉伯溫這些人都耳熟能詳。但是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句對朱元璋起了關鍵作用的人卻鮮有人知,跟著小編一起看看這位大能。
  • 小學教育:孔子誕辰2571年,3則孔子小故事給孩子一生啟迪
    二十九歲那年,孔子專程拜訪師襄,向他學琴。孔子學習彈奏了半個多月,師襄覺得已經相當好了,對孔子說:「這個曲子你已經會了,學一首新的吧。」孔子說道:「曲調是學會了,可是奏曲的技巧還尚未學好。」過了幾天,師襄聽著看著,覺得這下連技藝也熟了,又勸他:「技藝已經學好,該學新曲子了。」孔子還沉浸在曲調中,好一會兒才回答說:「我還沒有能夠全部領會這首曲子的志趣神韻呢。」
  • 孔子雖然被稱為聖人,卻也被稱「孔老二」,那麼誰是老大?
    在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孔子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創了自己的儒家學說,並且周遊列國四處傳播自己的學說,也是有了很大的成就。孔子被我們稱為至勝孔聖人,受到人們的供奉和祭拜。儘管如此,我們也都知道孔子有一個孔老二的稱呼,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 詩歌、音樂,加上禮節,是孔子教育內容的三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孔子自己講詩,也用這種方法:通過想像力,在詩裡悟出些道理。例如一首詩上說:小桃白花兒可開開又合上我不是不想你可,只因家遠路又長。孔子便道:「其實不曾真的想念呵,真的想念,還管遠不遠麼?」於是進一步便想到,如果一個人在學習上肯思考,就一定可以得到要學習的東西。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人脈次之,修煉4字真言,註定是人上人
    而且,男往往人要比女人還渴望成大器,但是要想成大器,能力可不是唯一的,還得修煉好這4個字,才能早日成功!「耐」字真言:耐住等待,才能苦盡甘來王陽明心學之所以博大精深,毫無疑問,這與他本身能容能忍,經得起等待是分不開的,那些忍耐的時光和經歷,無疑是他人生最為重要財富的一部分。
  • 孔子的徒子徒孫們個個官運亨通,為何孔子想當官卻沒人要?
    撇開殘忍的權力鬥爭不說,這件事也可以從另一方面讀出中國文化中的另一種精神:師道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道、臣道和師道是合一的,所謂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為什麼老師稱呼學生為弟子呢?既是「弟」,像兄弟一樣,又是「子」,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不正是「門人」嗎?是一家人,感情連在了一起。在文化的傳承中,老師的作用太重要了,好老師太重要了。單純從教育上看,孔子是非常好的老師。
  • 孔子不姓孔?孔子後人怎麼樣了?孔融因不孝而被殺?
    叔梁紇是個大力士,有戰功,但他有個遺憾就是家裡沒有能主持祭祀的兒子,孔子可能有九個姐姐,和一個有殘疾的哥哥叫孟皮,孟是大,仲是二,仲尼的稱呼也可見孔子排行老二,叔梁紇是晚年才生的孔子,大約在他66歲的時候,娶了15歲的顏徵在,不久就有了孔子,大概因為年紀相差太大,不合理法,所以《史記·孔子世家》:「紇(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就去世了,孔子17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
  • 孔子:天上有幾顆星星?小孩回答了10個字,孔子:請當我的老師
    再中國古代,儒家創始人孔子無疑是一個公認的偉大人物,他的學說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便時常掛在老師們的口中,來警示學生要謙虛,不要因為有了一點成就便驕傲自滿。
  • 鮮為人知的「種子字」和「真言」的由來及含義
    而諸佛菩薩的名稱、心要精華等透過彼等的示現,以單的梵字顯示,這就是種子字。種子字以其具有「自一字可生多字,多字可賅於一字」之意,所以,總體而言有攝持、引生二種意義。攝持,是表示一字中含藏有無量法、無量義。引生,是從字引生微細的各種功德。另外種子字還有了因、生因、本有三種意義。
  • 《易經》提醒:真正圓滑之人,往往懂得說這3句「口頭禪」
    《易經》提醒:真正圓滑之人,往往懂得說這3句「口頭禪」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讀遍世上所有的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讀通一本易數書。易數書指的是《易經》。這其實一點也沒有誇大,因為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讀懂了《易經》就相當於讀懂了中國人的根。《易經》提醒:真正圓滑之人,往往懂得說這3句「口頭禪」圓滑之人,在殘酷的現實裡,遊刃有餘。
  • 2017大暑六字真言唱誦邂逅宇宙聲
    2017年7月23日大暑節氣中午,練唱六字真言和彌勒六字真言。中間有一段自由唱誦時自發地拐出一段詠嘆調的風格,沒多想為什麼,但見到很不一樣的圖像,然後片刻感到有紅色金光澆下,天靈蓋很舒服。稍後片刻再回放時,竟聽到了中間開始有神秘的太空電音出現,正巧前天在朋友圈內有人轉發美國宇航局的地球之音的錄音。相比之下,這段電音更幽謐。以為手機出了問題,再行錄音,結果電聲全無,一切正常了。
  • 孔子畫像為何總露出兩顆門牙?不是因為醜,背後有深刻含義
    提起孔子,想必在中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因為是他開了私人講學之風,所以又被尊為「萬世師表」,教師鼻祖。歷代帝王出於統治需求,在登基後也會對孔子進行祭拜和追封。而在今天,孔子已走向了全世界,孔子學院也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傳播著中國古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