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3-5物理學史

2020-12-05 強哥說物理

一、波粒二象性

1.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說

假說內容:振動著的帶電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的整數倍帶電微粒輻射或吸收能量時,也是以最小能量值為單位一份一份地輻射或吸收的。 【書本28頁】

2.在研究了光電效應後,1905年,愛因斯坦表示普朗克提出的能量子觀點還不夠徹底,愛因斯坦認為光本身就是由一個個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組成,該能量子後來稱為光子。

(愛因斯坦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書本32頁】

3.1907年起,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開始以精湛的技術測量光電效應中的幾個重要的物理量,以檢驗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的正確性。方法:測量遏止電壓與入射光頻率,由此計算出普朗克常量h,並與普朗克根據黑體輻射得出的h相比較。 【書本33頁】

4.1918-1922年,康普頓在研究石墨對X射線的散射時,發現在散射的X射線中,還有波長比入射波長大的成分,這個現象稱為康普頓效應。中國留學生吳有訓通過實驗證實了康普頓效應。

(康普頓獲得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書本35頁】

5.光電效應現象揭示光子具有能量

康普頓效應揭示光子具有動量【書本35頁】

兩者充分說明了光的粒子性。

6.1924年,德布羅意考慮到波動性的光具有粒子性,大膽地提出假設: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內容:每個運動的粒子都與一個對應的波相聯繫,遵從以下規律:

(德布羅意獲得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書本37頁】

7. 1927年,戴維孫G.P.湯姆孫利用晶體做了電子束衍射的實驗,從而證實了電子的波動性。後來人們還陸續證實了質子、中子等等的波動性,從而證實了德布羅意的猜想。

(戴維孫和G.P.湯姆孫獲得193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書本38頁】

二、原子結構

1.1897年,J.J.湯姆孫研究了陰極射線,發現了電子,指出陰極射線是高速運動的電子流。並測出了電子的比荷。 【書本49頁】

2.1909~1913年間密立根通過「油滴實驗」精確測出電子電荷量。 【書本49頁】

3.1898年,J.J.湯姆孫提出了一種原子模型——「西瓜模型」(又稱「棗糕模型」)。內容: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瀰漫性地均勻分布在球內,電子鑲嵌在其中。 【書本51頁】

4.1911年,盧瑟福根據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一種原子模型——核式結構模型粒子散射實驗可以估算原子核半徑,也可確定各種元素原子核的電荷Q)。 【書本53頁】

核式結構模型的局限性:1,不能解釋原子的穩定性;2,不能解釋原子光譜的分立性(線狀譜) 【書本56頁】

5.1913年,玻爾提出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

內容:1、軌道量子化定態

2、

【書本57、58頁】

局限性:1、僅能解釋了氫原子光譜的實驗規律;

2、電子的運動仍然存在軌道 【書本56頁】

三、原子核

1.1896年,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由於射線來源於原子核內部,使人們認識到原子核可再分。 【書本65頁】

2.1919年,盧瑟福發現質子。自己找方程式 【書本66頁】

3.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中子。 自己找方程式 【書本67頁】

四、另一角度記憶

(一)、波粒二象性

1、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受其啟發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2、1922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中的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時——康普頓效應,證實了光的粒子性。(說明動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同時適用於微觀粒子)

3、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大膽預言了實物粒子在一定條件下會表現出波動性;

5、1927年美、英兩國物理學家得到了電子束在金屬晶體上的衍射圖案。電子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相比,衍射現象影響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質子顯微鏡的分辨本能更高。

(二)、原子物理學

1、1858年,德國科學家普裡克發現了一種奇妙的射線——陰極射線(高速運動的電子流)。

2、1906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發現電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3、1913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通過油滴實驗精確測定了元電荷e電荷量,獲得諾貝爾獎。

4、1897年,湯姆生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可分,有複雜內部結構,並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

5、1909-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助手們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並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由實驗結果估計原子核直徑數量級為10 -15m。

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子。預言原子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被其學生查德威克於1932年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由此人們認識到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6、1885年,瑞士的中學數學教師巴耳末總結了氫原子光譜的波長規律——巴耳末系。

7、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波爾最先得出氫原子能級表達式;

8、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有複雜的內部結構。

天然放射現象:有兩種衰變(α、β),三種射線(α、β、γ),其中γ射線是衰變後新核處於激發態,向低能級躍遷時輻射出的。衰變快慢與原子所處的物理和化學狀態無關。

9、1896年,在貝克勒爾的建議下,瑪麗-居裡夫婦發現了兩种放射性更強的新元素——釙(Po) 鐳(Ra)。

10、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發現了質子,

並預言原子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中子。

11、1932年,盧瑟福學生查德威克於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中子,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2、1934年,約裡奧-居裡夫婦用α粒子轟擊鋁箔時,發現了正電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3、1939年12月,德國物理學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轟擊鈾核時,鈾核發生裂變。14、1942年,在費米、西拉德等人領導下,美國建成第一個裂變反應堆(由濃縮鈾棒、控制棒、減速劑、水泥防護層等組成)。

15、1952年美國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氫彈(聚變反應、熱核反應)。人工控制核聚變的一個可能途徑是:利用強雷射產生的高壓照射小顆粒核燃料。

16、1932年發現了正電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

粒子分三大類:媒介子-傳遞各種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輕子-不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電子、中微子;

強子-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質子、中子、超子)和介子,強子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組成,夸克帶電量可能為元電荷

相關焦點

  • 198頁高中物理複習筆記:物理學史+例題講解+提分技巧,建議收藏
    高中物理相對於我們來說是比較難學的一個科目,大量的公式,數不清的符號,都讓高中物理變得越來越難。但是想要學好高中物理也並非難事牢記物理公式是學好物理的基礎。高中的物理公式真是無法想像的多,老師講、自己看都可以懂,但重要的是要記住,時間一長就可以靈活運用了。
  • 高中物理學史資料彙編,出題頻率很高!不管大考小考,牢記就拿分
    物理作為高中所有學科當中的一個難點科目,對於很多同學來說都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所有物理學史,其中包含人物,事件等。物理學史在考試中屬於高頻考點,積累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科學思維認知過程,有趣的小故事也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對物理的學習興趣。本文按照力熱光電等分門別類地進行了一個物理學史的整理,希望能有所收穫!
  • 2020高考:物理學史總結歸納,搞定物理第一題!
    物理一直被稱為高中九科中最難的科目。神奇的是,物理成績好的學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成績好;物理成績不好的學生,也不知道自己明明這麼努力,為什麼成績還是不好!一般來說,物理第一道大題不常規,不好想,平均得分5分之內;第二道題比較常規,但不少人因為計算失分厲害,平均得分在10左右;第三道難度太大,很少有人能做出來,一般都只是把公式列出來的個公式分。
  • 【高中物理】物理學史最全總結!
    I、 必考部分(必修1、必修2、選修3-1、3-2、3-5)
  • 物理學史——原子物理部分
    物理學史——原子物理部分(1)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有複雜的內部結構,獲得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3)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了質能方程式1939年12月,德國物理學家哈恩和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發現,用中子轟擊鈾核時,鈾核發生了裂變。鈾核裂變的產物是多種多樣的,一種典型的反映是裂變為鋇和氪,同時放出三個中子,其核反應方程是:
  • 中招物理:常考物理學史
    #初中物理#物理學就像一條奔騰的黃河,波瀾壯闊,源遠流長,它是一門古老的科學,又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科學,我們在學習物理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學會物理概念和定律,還有了解它的歷史發展,並且在中招物理考試中也經常會遇見物理學史的考查。
  • 【物理學史】為什麼學物理?
    一個致力於一線教學的草根教師,專注於物理教學研究。資源僅供師生學習與參考!
  • 依綱扣本命制創新試題 物理學史閃現科學光輝
    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模擬演練物理卷第14題是一道以弗蘭克-赫茲實驗為物理背景的創新型試題,試題中顯現的指導意義
  • 幹活總結 | 高中物理學史總結(內附常考題目),必須收藏!
    原標題:幹活總結 | 高中物理學史總結(內附常考題目),必須收藏! 物理學史是考試經常考查內容,經常以選擇題形式出現,今天學長整理了高中所涉及的相關物理史知識點,同時在文章末尾整理了10道經常考察的練習題,讓各位同學在枯燥的純文字記憶中,調節一下形式,能夠又好又快的記住記牢。
  • 教師資格證考試通關秘籍:高中物理筆試科目考情分析與命題規律
    第一部分:高中物理筆試考情綜述1.試卷模塊分析《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考試時長120分鐘,卷面分值150分,分為單項選擇題、計算題,案例分析題、教學設計題四種題型,完全根據大綱要求安排。2.
  • 高中物理學史與物理學思想方法全集
    原標題:高中物理學史與物理學思想方法全集 一、力學: 1.1638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用科學推理論證重物體不會比輕物體下落得快;他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程序如下: 提出假說: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對時間均勻變化的最簡單的變速運動
  • 高中物理靜電場的敲門磚——庫侖定律的適用條件
    庫侖定律是靜電學的基礎,在最新的2020高考物理考試大綱對應要求等級為Ⅱ,足以說明庫侖定律的重要性。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庫侖定律的使用條件。首先看一下真空這個適用條件,在高中範圍內,真空或者在介質中都可以使用庫侖定律,關於這一條件就作這一簡單說明,更多內容需要涉及高等物理內容,如果感興趣可以查閱相關文獻。其次關於靜止,這一適用條件,高中階段需要知道並不需要兩個點電荷都靜止,只需要場源電荷靜止。
  • 丨高中物理
    小編今天要科學地瞎編一下行星運動規律發現過程中的那些事(特別聲明:本文根據高中物理學史瞎編【3】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你的好友第谷已上線。你的好友克卜勒已上線。你的好友克卜勒升級了日心說。你的好友克卜勒向全世界公布了「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 高中物理課堂的導入策略
    導入新課是物理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成功地引入課題,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將其迅速地帶入物理情境之中。導入環節需要聯繫學生的實際,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在實際的教學中,有如下幾種導入方法對物理教學有不錯的效果。1.利用演示實驗引入新課的方法。
  • 高中物理:800道選擇題題庫,高考想考高分的抓緊刷題
    高中物理試卷中,選擇題目佔分數很多,而拿高分的關鍵,不僅在於題目的難度,還在於答題的速度。在高考中,物理一般有兩個類型的選擇題,單選和多選,單選還簡單,多選就有點難了。畢竟,多選選錯一個就是錯。從近幾年的題目來看啊,高考物理這個選擇題的單選題還是挺簡單的,基本每年的考點都很穩定,涉及的知識點主要有共點力平衡、熱力學第一定律、氣體狀態方程、分子動理論、電磁感應等。剩下的多選題難度就挺大了,雖然考點也很穩定,但是考點有點多,有的題目不同選項間還是相互獨立的。
  • 高中物理競賽典型例題精講——滑冰拉繩子旋轉
    04-03-04_滑冰拉繩子旋轉本期高中物理競賽試題,我們共同來研究一下無非保守外力力矩作用下的角動量守恆定律的應用,同學們在學習中已經對角動量與動量的關係有了一定的認識,其實角動量和動量在很多情況下是共通的,例如動量定理與角動量定理,動量守恆定律與角動量守恆定律都非常相似
  •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解題常用經典模型總結
    原標題:【高中物理】高中物理解題常用經典模型總結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解題常用經典模型總結 2015-03-01環球物理 環球物理 微信號 >huanqiuwuli 功能介紹 我們每天與您分享:物理教學的藝術,物理學習的方法,物理興趣的培養,物理達人的塑造,物理學霸的成功之路!
  • 史上最全高中物理學史!
    物理學史在高考中是佔有一席之地的,大家不妨在假期的時候多看看這篇《物理學史匯總》,趕緊收藏吧!   1.力學   1、1638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用科學推理論證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一樣快;並在比薩斜塔做了兩個不同質量的小球下落的實驗,證明了他的觀點是正確的,推翻了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即:質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錯誤的);   2、1654年,德國的馬德堡市做了一個轟動一時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3、
  • 高考物理複習無從下手?你要的高中物理選修3-5最全思維導圖在這
    物理選修3-5最佳學習時間為高一下學期,主線是動量與原子物理。動量是高一力學的最後一部分內容,趁著高一剛學完必修1和必修2,緊接著把動量講完,那麼學生的整個高中力學體系就很完整了。1動量守恆定律2.波粒二象性3.原子結構4.原子核15.原子核2本文由「啊周聊教育」原創,如果您覺得本文對您有用,歡迎留言、分享、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