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的分類一直是同學們比較糾結的一個問題。今天我們來一起區分一下「普遍性目標、行為性目標、生成性目標、表現性目標」這四種目標分類。
我國學者借鑑外國經驗,將課程與教學目標分成普遍性目標行為性目標、生成性目標、表現性目標四種基本取向,其中行為性取向的課程教學目標影響最大、使用最廣泛。
(一)普遍性目標
普遍性目標是基於經驗、哲學觀或倫理觀、意識形態或社會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則,這些宗旨或原則被直接運用於課程與教學領域,成為課程與教學領域一般性、規範性的指導方針。
簡單來說,普遍性目標就是以抽象的、普遍的形式來陳述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它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普遍性,也就是適用於各種各樣的教學情境;二是模糊性,它的表述是模糊的、不具體的。普遍性目標取向適合於作為高層次的課程與教學目標來使用。
例如,我國古代經典文獻《大學》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宗旨就是典型的普遍性目標,是中國古代幾千年來一以貫之的教育目標。還有斯賓塞提出的「教育為完滿的生活做準備」等都屬於普遍性目標。從上述列舉的教育目標中,我們可以看出普遍性目標所體現的是「普遍主義」的價值觀,是一般性的宗旨或原則,能夠運用於所有的教育情境,其適用範圍廣、靈活性強,但同時也存在模糊性、隨意性強的局限。
(二)行為性目標
行為性目標的取向一度在課程與教學領域佔據主導地位。行為性目標是以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的形式陳述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它指明了課程與教學過程結束後學生身上所發生的行為變化。與普遍性目標相比,行為性目標具有精確性、具體化和可操作的特點,能有力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例如,「能用普通話朗讀、不讀錯字,能比較流暢朗讀,能在朗讀時讀出感情」等都是具體的行為性目標。
行為目標也有其缺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行為目標的預設性容易導致教學過程中生成的變化忽視;二是更多地關注行為結果的變化,容易導致學生心理傾向與能力的變化的忽視;三是過分強調可測性,容易淡化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三)生成性目標
生成性目標不是由外部實現預定的目標,而是在教育情境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目標,也就是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而展開。目標不是預先設定的,而是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些行為。它關注的是學習活動的過程,而不像行為性目標那樣重視結果。
比如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結果是「嘗試」,嘗試進行製作、繪畫、演奏等,對這些嘗試的評價應著眼於創造,而不是根據事先規定的標準來進行評價。生成性目標的實施關鍵在於教師的綜合教育素質。
生成性目標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的生成性,它是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形成的,是人的經驗生長的內在要求,是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與環境的相互影響與作用的產物。如果說行為性目標關注的是結果,那麼生成性目標關注的則是過程。教學過程既是預設的,同時又是生成的。生成性目標的最大優點在於為學生的自由生長提供足夠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