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電動車「自燃季」?據不完全統計,僅4-5月全國各地已經被曝光的電動車自燃起火事件高達8起,這再次考驗了人們對電動車安全性的信任感。而對於電動車安全性的質疑,歸根結底是對動力電池的質疑。面對儲能較少、自燃風險、充電緩慢、回收困難這幾大硬傷,一款顛覆性的電池產品才是人們真正所需。
什麼是顛覆性?不是每年「擠牙膏」般地讓技術進步一點點,而是要讓電動車與燃油車之間的便利性差距縮小至零。那這種顛覆性是指日前關注度極高的蜂巢能源「無鈷」電池嗎?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高鎳低鈷」三元鋰電池嗎?亦或是以比亞迪為代表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答案:都不是。今日我們就來揭秘動力電池江湖的隱藏「boss」。
進入到2020年,大家對動力電池的關注度甚至超出了電動車本身。寧德時代的CTP技術、比亞迪的刀片技術,以及半路殺出來一個攔路虎——蜂巢能源的「無鈷」電池(鎳錳酸鋰電池),都爭先搶後佔據著媒體頭版頭條。
「鎳錳酸鋰電池本質是由鎳取代尖晶石錳酸鋰中的部分錳,與錳酸鋰有同樣的晶體結構,早在20年前就有人研究。」一位業內研究人員對此表示。無論是蜂巢能源的鎳錳酸鋰電池,還是比亞迪的磷酸鐵鋰電池,它們雖在能量密度上有所提升,但在材料上沒有根本性改變,只是結構上有較大突破。這些技術進步是獲得行業內高度認可的,但作為一款產品,對於消費者而言還不足以讓人「驚豔」。
■固態電池才是你要的「驚豔」之選
根據「中國製造2025」規劃,至2020年鋰電池能量密度要達到300Wh/kg,2025年為400Wh/kg,2030年為500Wh/kg。目前來看,無論是市場上的哪種電池,依靠現有材料技術都難以實現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高於350Wh/kg的目標。即使是特斯拉的21700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也僅在300Wh/kg左右。
2019諾貝爾化學獎得主Goodenough老爺子曾表述,「你需要的是一步跨越,而不是一個增量。」在他眼裡,那個跨越就是「固態電池」。何為固態電池?一位清華大學研究生曾經用紅豆糕非常形象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喜歡吃紅豆糕,一開始的時候只是覺得好吃,突然有一天,我意識到原來紅豆糕是將兩個固體完美粘合在一起。當時每天在做固態電池研究的我,心心念念想做這樣一個緊密接觸的界面,沒想到最好的例子卻擺在飯桌上。」他說。
在傳統鋰離子電池中,隔膜和電解液加起來佔據了電池中近40%的體積和25%的質量,而固態電解質代替電解液後,正負極之間的距離則縮小至幾個微米。電池的外在形態也從圓圓胖胖的樣子變得更加瘦扁,如同紅豆糕一樣。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的人生來就在羅馬。即使是半固態電池,能量密度也可達350Wh/kg以上,完全「吊打」目前的鋰離子電池。隨著液態電解質含量逐步下降,全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可達500Wh/kg以上。這意味著目前市面上600公裡的鋰離子電池包,如果換為全固態電池,續航將達到2000km以上,所謂的電動車裡程焦慮也將不復存在。
「固態電池將成為三元電池的顛覆者。」國家工信部培訓中心汽車專家張翔曾如此論斷,他認為固態電池將成為電動汽車取代傳統燃油汽車的利器。
全固態電池不僅在能量密度上做到出眾,還具有不可燃、無腐蝕、不揮發、不存在漏液問題等特性,安全性更有保證,即使在高溫情況下也不會著火。此外,在回收方面,全固態電池僅用「幹法」回收即可。也就是通過破碎法將電池內部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來,這也解決了當下動力電池回收難、易產生廢液的問題。
■眾企業已悄然進入「軍備競賽」階段
說了那麼多固態電池的閃亮之處,想必你一定在想,這麼好的「神仙」產品,倒是快點量產啊!實際上,為完成未來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規劃目標,固態電池已悄然進入「軍備競賽」階段,其中海外企業以豐田最為出眾。如果不是因為疫情,原本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豐田將亮相旗下的固態電池電動汽車,但真正量產或許要等到2025年。
『豐田固態電池基於e-Palette概念平臺進行研發』
為什麼日本的固態電池可以在這個夏天「早熟」?在電動化浪潮開啟之初,各大汽車製造商紛紛推出純電動汽車,但豐田在這方面的表現並不積極,原因就是在等待自家固態電池的成熟。豐田官方發言人Kayo Doi表示,豐田希望能在二十一世紀20年代初期將全固態電池商業化,以此來彌補豐田與日產、特斯拉等電動車先導企業之間的差距。
這並不是一句空想。事實上,豐田早在2008年就舉全集團之力研究全固態電池。在取得成果方面,豐田在該領域專利數量佔據全球固態電池專利數量的13%,是全球擁有固態電池專利數量最多的企業。開句玩笑話,豐田免費開放了5680項汽車氫燃料電池專利使用權,此後又免費開放了23740項混合動力車的相關技術專利,那麼「大方」的豐田怎麼不開放固態電池專利呢?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另一個有意思的案例,戴森日前展示了其已經放棄的代號為「N526」的電動車。之前因造車成本太高,戴森果斷停止了造車項目。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戴森放棄了製造電動車,但卻投入25億英鎊(約合210億元人民幣)用於固態電池及相關技術的研發。可見固態電池這一「金礦」還吸引了跨界玩家紛紛參與。
實際上,從汽車產業鏈到電子電器產業鏈,甚至許多固態電池初創企業,全都卯足勁希望能在固態電池領域搶佔先機贏得市場份額。
從國內整體形勢上看,部分企業也已進入固態電池(半固態電池)中試階段,2025年前可能實現固態電池量產,其中以蔚來、天際及愛馳為代表的中國造車新勢力品牌,在固態電池的布局上表現更為積極。
■動力電池江湖將被顛覆
任何一個美好事物在誕生前,都要經歷一番血與火的淬鍊,通往固態電池之路同樣並非一帆風順。
關於實驗室研究和產業化的差異,中科院院士南策文有個經典的論述:「做研究追求1%的可能性、可行性,可以通過不斷試錯創新;產業界追求的是99%甚至100%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各個方面都要考慮周到,要把1%變成99%甚至100%,中間需要一個轉化的橋梁和過程,需要逐漸完善,直至完全可控。」業內專家預測,在2025年前後,半固態電池可以實現大規模量產,2030年前後可實現全固態電池的商業化應用。
在固態電池還未真正量產之際,眼下主流的三元電池、磷酸鐵鋰電池,乃至新晉的鎳錳酸電池,都會在近5-10年內佔據主導地位,但固態電池一旦量產,整個動力電池江湖將會翻天覆地。
首先,一旦全固態電池量產,鋰離子電池所詬病的安全和續航問題將不再是障礙,這將真正拉開電動車替代燃油車的大幕。
其次,全固態電池的上遊正負極材料、固態電解質、設備和製造等環節業將會發生變化。這不但會給新玩家機會,也會重重的捶打原有的玩家。
最後,電池要達到商業化需要在規模和成本方面都能達到完美的平衡點,使用的材料不能是高成本且稀有的,並且要有實現大規模應用的可能。不過,根據輝能科技的估算,在量產規模達到20GWh之時,全固態電池組的成本將降至三元鋰電池的98%,並形成替代作用。
編輯有話說:
科技進步的力量是無窮的,當電池技術解決了電動車的續航不足、充電緩慢等硬傷,電動車便可自然而然取代燃油車。目前,離我們最近的新電池技術應該就是眼下最熱門的「無鈷」電池,但真正意義上的更深層次的技術革新,可能還要屬全固態電池。全固態電池將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撥開雲霧見月明,我們也更期待中國汽車品牌給我們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