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平常的說法,可能很多車主會認為時速120就是車速120km/h,那如果按照車速120km/h來計算的話,一小時汽車肯定是能跑120公裡左右的。
其實並非如此,當儀錶盤上顯示車速為120km/h,實際上車速只有110km/h左右,那麼一小時汽車實際上只能跑110公裡左右,而達不到120公裡。
為什麼儀錶盤顯示的車速跟實際車速有一定的區別?
兩者之間有區別是很正常的,一般儀錶盤顯示的車速都會偏高,這也是為了行車安全的考慮的。表顯車速是通過行車電腦計算得出的,每一個車輪都會有一個傳感器,檢測車輪的轉速,從而在程序內模擬行駛,最終在儀錶盤上輸出車速。
另外,根據《汽車用車速表》規定,表顯車速不能夠低於實際車速,必須符合「0≤表顯車速-實際車速≤實際車速/10+4」的標準。舉個簡答的例子,當實際車速為110km/h時,那麼表顯車速會顯示110-124km/h之間。
這也可以很好解釋為什麼高速上限速120km/h,依然還有很多車主超120km/h的時速行駛而沒有收到違章通知。
但由於問題上時速並沒有單位,只是單純地表示時速120左右,而速度還有邁和碼的說法,這兩者跟公裡/小時還是存在一定的區別的。
如果時速單位為公裡/小時,那麼就很好理解,畢竟國內所有的限速標識全都是以km/h為單位的,根本就沒有以邁或者碼為單位的。
因為在八九十年代時,汽車剛剛進入國內,速度單位採用的都是英制,那時候儀錶盤上顯示的速度都是英裡/小時,而英裡的英語是「mile」,譯過來就是「邁」。
正因為邁是英裡的意思,所以1英裡並不等於1公裡,如果將1邁換算成公裡的話,那結果應該是1邁≈1.609公裡,所以如果以120邁的速度行駛,車輛一小時跑得路程就高達193公裡了,按這個速度估計幾本駕駛證都不夠扣吧。
而對於碼這個單位,跟邁相比那就小很多了,因為1碼=0.0009144公裡,這按照120碼來算,那在高速上就是龜速行駛,一小時也就跑0.11公裡,這不應該說是龜速,應該是蝸牛的速度吧。
如果車速在120km/h的情況下行駛,那如何得出實際的行駛距離?
其實很簡單,首先可以根據表顯裡程來看,另外很多導航APP也能夠得出車輛行駛距離,但這些都會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真實最準確的方法應該是看路邊的標誌,在高速的兩邊隔一段距離就會出現一個距離標誌,可以由此得出車輛以120km/h的車速行駛一小時,具體能夠跑多遠。
汽車並不是開得越快就證明技術越好,換句話說高速最高限速120km/h,車速就應該開到120km/h嗎?要知道十次事故九次快
我相信大部分車主在高速上行駛,基本上都會存在超速行駛的情況,因為只要不超過限速的10%就不會造成違章,這也致使很多車主越開越快。
你感受過120km/h的車速嗎?我感受過,但如果你要問我感受過180km/h的車速嗎,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從來沒有感受過,也不想感受。當車輛達到一定的車速時,整個車可以說是不可控的,路面上一顆小小的石頭都能夠導致翻車。
車輛時便捷的代步工具,而不是用來飆車的,當車速越快,那麼發生意外的機率就越大,而且往往是非常嚴重的後果,行車應該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按照道路的指示行駛,超速行駛不僅對自己不負責,對他人的安全也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