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邁每小時究竟有多快?120公裡每小時?「邁」和公裡可不一樣!
在看一些賽車紀錄片的時候,尤其是國外的紀錄片,經常會有對速度的描述。這樣一來我們很多時候能看到中文英字幕和講解,出現很多一個詞是在賽車對速度的描述中。因為很多賽車的速度都比較高,所以經常時不時能聽到以120邁的速度在跑。
那時候還覺得有此奇怪,為什麼在賽道上還以這麼慢的速度在跑,因為在我們眼裡120邁就是120Km/h公裡的意思,不過其實還有很大區別的,也正是這些區別出來使得我們對速度有些偏差。所以當出現解說以200邁的速度在飛奔的時候,其實已經是比較極限的速度,已經是超過300Km/h的速度了,那麼這究竟是怎麼換算過來的呢?
其實在國外的這個邁,是英文Mile的音譯,也就是英裡的意思。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最大的區別吧,原來這個邁是個距離的單位,而不是速度的單位。很早的時候,中國是沒有自己生產汽車的,都是從國外進口過來,就像我們知道最早的奔馳車是袁世凱送給慈禧的一樣,老佛爺肯定是不會自己開車的,那時候也沒有這個時速的概念,那就跟著外國人叫邁吧。但邁並不是速度單位,所以就說成邁每小時。
後來慢慢的在交談裡就把這個每小時去掉,反正大家也知道就是這個意思,這個稱呼的意義也就這樣傳了下來。那麼現在說的120邁也好,100邁也好,其實大概意思就是120邁/h和100邁/h了。
後來我們國家的汽車產業也慢慢的發展起來了,也採用了自己的速度單位,公裡當作是長度單位,小時是時間單位,速度就變成了公裡每小裡,比如說我們現在的高速限速是120公裡每小時就是這樣來的。不過因為這個邁還有點印象,所以大家在口語化裡就乾脆說成是120邁了。
經過換算關係其實我們可以知道邁的意思是英裡,而一英裡約等於1.6公裡。那麼我們口語化裡的120邁其實是接近200公裡每小時,早就超過速度了。這樣一來倒是可以解釋一些紀錄片裡,裡面描述的賽車速度極限是200邁原來就是320公裡每小時,是大直道的極限速度了。而不是我們普通想的只有200公裡每小時。
這些其實也是流傳下來的習慣,不看紀錄片也沒人去追究之間的差異。在大家的認知裡還是把120邁當成是120Km/h,我們也就沒必要把這個深究到底了。只是要注意這些就是了,如果真碰到進口車上如果還是英裡制的錶盤,自己就要多加注意了。
另外我們的南方一些地區還有把碼當成速度單位的,其實也是不夠準確。1碼其實說的是0.9144米,也是不一樣的。大家知道了這些之後,就知道嚴格上來說還是有區別的,只是大家在口語化的時候,大家遵循的一些小小約定而已,並不是擺上檯面的說法,就像邁和碼一樣,雖然現在說的120碼也是120Km/h的意思,但就不要太深入去追究裡面的關係究竟是不是一樣,也不用去強調多少邁就是多少公裡,不然還怎麼做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