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航天員返回地球前,還需要做這些事

2020-11-20 光明網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返回,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身體狀態良好,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首次實現了我國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順利出艙

不過,航天員的返程之旅可不簡單,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工作和生活了30天的兩名航天員在回「家」前必須做好一系列的離「宮」準備。那麼在返回地面前還需要完成哪些工作呢?來聽聽我們的航天員怎麼說~

在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組合體分離前,兩名航天員在地面科研人員的配合下,將實驗室的有關試驗裝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中。

工作任務一:

回收在軌產生的實驗數據

景海鵬

神舟十一號指令長

返回前的準備工作之一是對在軌產生的實驗數據和樣本的回收。其中部分實驗數據會先下傳到地面,其他信息則存放在存儲卡上,由我們帶回地面。在太空栽培的生菜、結繭的蠶以及在太空中採集的尿液、唾液等樣本也要帶回地面分析。

工作任務二:

整理艙內環境

陳 冬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

「搬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就好比打包行李。最開始進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時候,我們搬了很多東西進來,包括生活用品、實驗用的東西等,大大小小的都有,就像在太空中布置一個家,現在相當於要搬回地球了,回去之前要把帶過來的東西再挪回它們應該放的位置。另外,在太空打包,人和繩子都是飄的,系上一邊,另一邊又飄起來。但是打包不能馬虎,包綁成什麼樣、放在哪個位置,帶子是斜著打結還是順著打結,都是有明確要求的。

我們離開之前要把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打掃得乾乾淨淨,該收的東西收走,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垃圾放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裡是比較危險的,為了保證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後續任務正常進行,必須帶走。殘餘食品垃圾、衛生用品垃圾,還有在軌實驗產生的一些垃圾,比如電池、電極,都要打包好放入軌道艙,然後隨軌道艙墜入大氣層銷毀。和地球上把垃圾丟進垃圾箱不一樣,我們需要把廢棄物放入壓縮袋,這有點兒類似平時家裡打包被子用的真空袋一中間有個單向閥,把骨條拉上後,再用抽氣筒抽氣。

航天員將廢棄物裝進真空袋

工作任務三:

空間實驗室的狀態設置

臨行狀態設置,有點兒類似於長期離開一間房子之前要斷水斷電。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今後還要被長期管理,和貨運飛船對接,我們要保證全部電、水、氣、通信都設置到位。總共有四五十項狀態設置。這樣一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後續執行無人任務的時候,就可以通過我們的狀態設置,向地面傳輸有效參數。

在結束上述工作,完成撤離之後,返回艙還將經過制動離軌、自由下降、再入大氣層、開傘著陸等步驟才能安全返回地面。至此,航天員才能凱旋,平安回家。

文章摘自:《太空日記》

來源:中國載人航天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相關焦點

  • 我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返回地球後再無露面?她到底去了何處?
    像我國的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她作為一名空軍運輸機飛行員,她能夠駕駛7種機型,拿到了少校軍銜,也是相當帥氣。能夠成為一名航天員十分的不容易,需要經過層層選拔,非常的嚴格。除去對相關素質的高要求,還需要有足夠的毅力、膽魄。劉洋能夠擠入這個領域成為首位女航天員,更是萬裡挑一。
  • 原來,航天員在太空還做這些事!
    透過舷窗,航天員可以眺望浩瀚神秘宇宙,俯視美麗地球家園,看這顆藍色星球在腳下旋轉並呈現出不同地表,還能見到每隔45分鐘就出現在大氣上方的日出日落的壯麗景象,並以獨特的視角拍攝各種恢弘大片。神舟十一號航天員陳冬在談及太空飛行感受時說道:「第一次進行這種太空的漂移,身體就像羽毛一樣很輕盈,第一次在太空中看到日出日落,真的是特別地美。」
  • 航天員返回地球時,為何都要坐在椅子上?跟身份沒關係
    眾所周知,要想成為一名航天員需要擁有很強的身體素質才行,畢竟飛出地球可不是開玩笑,一旦發生意外就有可能出現生命危險,因此要想成為一名航天員經過選拔之後,還要進行長時間的訓練,特別是適應在失重環境下生存的訓練尤為關鍵,因為在太空中沒有重力,跟地球不同,人類大腦意識沒有轉變的情況下,是無法勝任這個工作的
  • 美國阿波羅登月,月球上又沒有發射平臺,航天員怎麼返回地球的?
    實際上這個問題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複雜,因為月球畢竟是地球的衛星,它的體積和質量都趕不上地球,那麼這也意味著飛離月球所需要耗費的能源要遠遠低於逃離地球的耗能因此當年阿波羅登月時,那些在月球表面上完成任務後,只需要一個小太空飛行器就能逃離月球,而具體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航天員們乘坐登月艙從月球軌道上脫離下來,緩慢降落月球,而這個登月艙實際上是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叫做上升段,一個叫做下降段
  • 康師傅航天科普進校園:航天員回信激勵少年築夢太空
    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返回陸地,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正式收官,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從嫦娥五號發射、進入月地轉移軌道、月球著陸、採樣取材……直至返回地球,每一個瞬間都牽動著國人的目光,中國航天、嫦娥五號已成為「全民熱點」。在最近舉辦的「康師傅航天科普進校園」活動中,許多小朋友通過「太空郵局」表達了對航天人的敬佩和航天事業的嚮往。
  • 太空人返回地球後,出艙為什麼坐椅子?還需要有人攙扶!
    為何太空人返回地球後,出艙需要乘坐椅子?走出來不是更風光嗎?太空人在我們看來是一個風光無限的行業,又有誰看到過這些太空人在進入太空之前所經歷的一系列超乎常人的訓練呢?想要成為太空人,不僅要有超強的心理素質,還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才可以。
  • 科普|那些年,一飛沖天的小鼠們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難免談「鼠」色變,殊不知,這些不受人待見的小鼠們也為人類載人航天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陸續將一些小動物送上太空,以檢測動物在太空飛行任務中的生存能力。當時,無論哪個國家,除了發射猴子、小狗、貓咪等主力動物航天員外,都會捎帶著兩隻小鼠,構成「小鼠+」的航天員配置。為什麼選擇小鼠?首先,科普一個概念——小白鼠和老鼠。
  • 神十航天員將在太空做青少年科普講座
    中國載人航天總工程師周建平昨天介紹,執行此次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尚在選拔過程中,尚未確定,希望保持兩男一女的搭配,但還要根據訓練情況最後再確定。周建平介紹,神九的3名航天員將不再執行神十任務。周建平介紹,神十的航天員將在天宮一號裡多待2天,加上發射和返回共在軌飛行15天。執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十號飛船交會對接的乘組人選,正在進行嚴格訓練和選拔程序。周建平說。
  • 中國航天科普展3月12日舉行 與神舟返回艙「零距離」
    水母網3月8日訊(煙臺日報記者記者 慕溯)3月12日,「共築航天新時代———山東煙臺站」中國航天科普巡展活動將在煙臺國際博覽中心二樓E廳與我市航天愛好者見面。屆時,市民可通過航天展區和航天互動體驗展區兩大板塊,深入了解我國航天事業成就,「零距離」走進太空飛行器返回艙體驗「中國航天夢」,還可與煙臺籍航天員王亞平面對面。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成功返回後,第一餐吃了這些
    航天員景海鵬、陳冬於今天下午14點07分左右返回闊別一個月之久的地球!景海鵬陳東走出艙門,向祖國報平安:「感覺良好」!那麼,他們落地後第一餐想要吃些啥呢? 據央視新聞18日報導,航天員安全返回後進入醫監醫保直升機,換下航天服,檢查完身體,緊接著就要吃上一餐飯。連續吃了多天的罐頭食品,嘴裡沒了味道,回到家,航天員們最想吃的是什麼呢?
  • 漲知識|打嗝、放屁和「月亮臉」,航天員在太空如何處理?
    漲知識|打嗝、放屁和「月亮臉」,航天員在太空如何處理?美國宇航局最終意識到洩漏是由於航天員使用了過大的尿液收集漏鬥套。原來,當醫生問航天員他們需要什麼尺寸的尿液收集漏鬥套時,航天員們往往是要大號的。航天服的洩露「屁」推進我們知道,因為在太空中沒有重力作用,航天員打嗝是很困難的,為了排除體內多餘的氣體,他們會更多地放屁。
  • 女航天員從太空返回地球後,國家為何要嚴令禁止她們再生孩子?
    女航天員從太空返回地球後,國家為何要嚴令禁止她們再生孩子?隨著我國航天科技的迅猛發展,在2012年,隨著神舟九號的升空,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也踏入了太空了太空,成為世界上第57位進入太空的女女,可為何當它們完成太空任務返回地球後,國家就嚴令禁止他們生孩子呢?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返回地球後首次公開亮相 狀態良好
    央廣網北京12月7日消息(記者聶宏傑)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結束太空飛行後今天上午首次公開亮相,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員公寓接受媒體記者採訪。  記者見面會上,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首先介紹說,2名航天員目前身體重力再適應進展順利,各項生理指標恢復符合預期目標。
  • 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返回地球後,為何音訊全無?她現狀如何?
    尤其是那些航天員,冒著巨大的風險踏足太空,為人類探索地外世界拉開了嶄新的篇章。希望未來能成為一名榮耀的航天員,其實航天員這個職業看似輕鬆,背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心酸。人類渴望在地球之外探索到新的生存環境,而航天員們就是肩負起全人類的希望,勇敢邁出第一步的先驅者。太空中的環境與我們居住的環境大不相同,缺少供人生存的氧氣,失去地球重力的吸引,類似於喝水這樣簡單動作在太空中都需要反覆操作。對於太空人來說飲食有嚴格要求,食物都採用特殊包裝,保證營養的前提下儘量減少造成太空汙染。
  • 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在返回地球後就失去消息,她究竟經歷了什麼?
    前幾年她也成功的登上了太空,回到地球之後,也很少再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了,如今的她現狀如何了呢?2012年6月16日,劉洋和其他兩位男性太空人乘坐神舟九號去往太空,在長達13天的時間裡,劉洋成功的完成了任務,回到地球之後也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
  • 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返回地球後,網傳死亡是真是假?為何音訊全無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在返回地球後,竟然網傳已經死亡,她的消息也很寥寥,讓人看不透真假。報名航天項目中國第一位太空人是楊利偉,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對他的付出表達敬意,但也不能忽視國家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同年6月,劉洋和來自山東煙臺的王亞平太空人成為了中國首位女航天員的熱門人選。最終中國載人航天指揮部宣布,男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女航天員劉洋,組成飛行乘組,執行神舟九號和天宮一號的首次載人航天交會對接任務。
  • 太空飛船如何安全返回地球?經歷哪幾個階段?了解一下
    馬斯克公司的「龍」號太空飛船兩個月前從佛羅裡達發射升空,返回艙降落在距彭薩科拉海岸約40英裡的平靜海灣水域,這是美國太空人45年來的第一次以濺落方式返回,也是人類第一艘商業建造和操作的載人飛船,讓以後的商業太空旅行充滿了可能。
  • 航天員劉洋,返回地球之後銷聲匿跡,傳言她已去世,是真的嗎?
    隨著我國的航天技術不斷進步發展,登上太空已經不是遙遠的幻想,自從我國第一個登上航天的太空人楊利偉成功登天返回地球之後,我國的航天技術得到了質的飛躍。後來我國也出現了一名太空人,跟隨著神舟9號登上太空,當她返回地球之後卻音信全無,很多人都傳言她已經死亡,這究竟是真是假?
  • 科普知識| 「天上之水」何處來?太空供水真有才!
    最簡單粗暴的一種,就是通過地面攜帶和貨運飛船補給而來的水,取自地球。除了自帶,太空中還可以自產水,即使用燃料電池生成水。在長期飛行中,由於用水量很大,除了以上兩種渠道,還需利用回收和再生水。通常,載人太空飛行器都有專門的供水系統,專為航天員提供飲用水和衛生用水,並為生命保障系統提供設備用水。在一些特定的任務中,還需提供動物、植物用水及實驗用水。當然,太空供水主要是為了供航天員飲用,但並不是所有飲用水都來自於供水系統。
  •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返回地面後,生下一個健康嬰兒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返回地面後,生下一個健康嬰兒 行天下路,觀天下事,我是民間小葉,今天為大家分享一則趣聞趣事 航天員是一個神聖偉大的職業,他們前僕後繼的飛天,為人類探索外太空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與此同時,航天員也是一個危險係數極高的職業,航空史上曾出現許多飛天失敗的悲劇,比如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