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藩,63歲,朱熹的第21世後人。
因品嘗過5萬道料理、千種美酒,
設計過紅樓夢宴、張大千宴、隨園食單宴,
出版過44本美食類書籍,
在臺灣,人稱「食聖」、「食神」。
朱振藩
在顯赫的家世面前,
朱振藩的前半生堪稱是失敗的,
30歲之前沒有交過女友,
聯考(相當於大陸的高考)考了4次,
才考上輔仁大學法律系,
通過特考,成了調查局的一員,
終於勉強符合了法官父親的期望。
不料,朱振藩最終還是「走偏」,
一腳踏入了美食圈。
由於父母出身名門,對食物特別講究,
從小到大,家裡沒有一餐是馬虎的,
這培養了朱振藩對美食天然的興趣。
他對每道菜的歷史淵源、菜系發展了如指掌,
隨便一盤菜、一片肉,
他也能從古至今引經據典。
政商名流、各界名人都愛和他吃飯,
舒淇和他吃過3次飯,白先勇和他吃過4次。
近幾年,朱老師在大陸出版有
《饕掏不絕》《味外之味》《味兼南北》。
今年7月,他的新書《六畜興旺》即將出版,
堪稱一部「中國吃肉史」。
古人裡,誰最會吃?
是誰將豬肉發揚光大,成了當今最主流的肉食?
坤寧宮竟是殺豬的地方?
荊軻刺秦王之前,吃的是什麼肉?
狗肉和羊肉如何改變了整個中國歷史?
自述 | 朱振藩編輯 | 倪楚嬌
朱振藩
我是朱振藩,今年63歲,朱熹的第21世後人。
大概10年前,我做過一個統計,我吃過5萬道不同的料理、喝過上千種酒。在我沒有退休前,一周要在外面吃8~10場宴席,年輕時胃口大到可以吃下一整個豬頭。
寫《六畜興旺》是因為我是一個無肉不歡的人。我最嚮往的是《水滸傳》裡的武松,在被押送的途中,他的枷鎖上還掛了兩隻燒鵝,走不到一半,把肉都吃了,酒也喝了。那時候我幼小的心靈就想,人生至此夫復何求。沒想到後來我也成了一個飯桶了,很能吃飯,也很能吃肉。
《六畜興旺》這本書,我大概寫了兩年多。「六畜」即「人所飼」的「馬牛羊,雞豕犬」。出自《周禮》天官篇,當時主要是用來祭祀的,如今是我們最常吃的肉類。
我從史料裡挖掘出了和這6種肉有關的典故、趣聞軼事、古今烹製要點……所以也可以把這本書看成一部《中國吃肉史》。
豬肉和馬肉間,差了1個蘇東坡
中國人吃豬和吃馬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但如今豬肉成了主流,而馬肉被邊緣化,可能就是因為馬肉缺了一個蘇東坡級別的代言人。
歷史上,這兩種肉都受到過嚴重的非議。
唐朝的時候,有些本草書記載說,吃豬肉會中風,所以豬肉一下就不值錢了,也沒人願意吃。
馬肉則是被一個清朝的名醫重重打擊了。名醫叫王士雄,他在《隨息居飲食譜》裡指出:「馬肉:辛苦冷,有毒……其肝,食之殺人。」
但好在,豬肉遇到了蘇東坡。
北宋時期,蘇東坡因為「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薪水非常低。他發現,怎麼當地的好豬肉價賤如糞土,但是沒什麼人願意去吃?
所以他買來肉,親自烹飪,加入了調料,用文火慢燉,創造出了「東坡肉」。可能不像現在是紅燒的,而是白煮的。因為「醬清(醬油)」這個名稱,是到南宋的《山家清供》才出現的。
蘇東坡還寫了一首打油詩《豬肉頌》:「每日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他一早就要吃兩大碗,看在我貪肉之徒的眼裡,真是不亦快哉。漸漸地,豬肉開始在民間復興,等到滿族人入關,豬肉重獲皇家、官府認可。
那個說馬肉有毒的清朝名醫王士雄,對豬肉倒是很推崇,引用袁枚的話,給了它「廣大教主」的稱號,意思是,豬全身除了蹄甲、毛不能食用以外,其他都能盡為人用。散文家梁實秋還寫過吃豬全席,共128道菜的盛況。
馬肉就沒那麼幸運了。很多人認為馬肉不好吃,會覺得它酸,但其實是因為一些馬勞作過多,乳酸堆積的原因。
而且經分析比對,馬肉營養堪稱豐富,每100克中,約含蛋白質19.6克,脂肪0.8克。含鐵量比豬肉高5~6倍,比牛羊肉高3~4倍。長期食用馬肉,還可防治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等症,有益於人體健康。可以說馬肉是最被中國人低估的肉了。
法國人老早就愛吃馬肉了,以前是從波蘭用船把活馬運來,現在從美國、加拿大進口。日本的熊本市人更是瘋狂,馬肉館隨處可見,馬肉刺身特別搶手,每年還從中國和阿根廷等地大量進口,且嫩度更勝於上等和牛。
我吃過好幾次馬肉,精選小馬背脊上的一條肉來做刺身,無上美味,幾乎入口即化。
當然,豬肉的盛行也不僅是蘇東坡的功勞。相比豬肉,馬有征戰之用,牛有耕作的用途,狗會看家、會協助狩獵,現在是大家的寵物,它們都有各自的用途。羊肉雖也受歡迎,但它屬大補之物,不能像豬肉那樣常吃。
羊肉與狗肉的「雲泥之別」
羊肉和狗肉都有過改變中國歷史的「豐功偉績」。
《左傳》記載了一碗羊羹導致滅國的故事。春秋宋國的大夫華元,在跟鄭國軍隊對戰的前一晚,燒了羊羹給所有的戰士們吃,唯獨漏了為他駕車的羊斟 。
結果第二天對戰時,馬夫羊斟就說:「昨日羊羹由你做主,今天駕車是我做主。」駕著馬車直衝到敵營陣營,結果華元就被俘虜了,於是宋軍慘敗。
相傳劉秀因為一碗狗肉龍袍加身。當年王莽篡位後,宗室的劉秀起兵討伐。有一次戰敗,劉秀落荒而逃,單槍匹馬來到一個破廟裡,餓得發暈。剛好看到門外有一隻被人打死的狗,自己吃飽後,又把剩下的狗肉拿去賣。
因為燒得好吃,狗肉又爛又香,很快就賣完了。他得到了些盤纏,立刻縱馬歸隊。等到劉秀登基後,他一直忘不掉這頓狗肉,還在宮中大吃狗肉。
《清明上河圖》局部
賣羊肉的酒樓
但如今,羊肉和狗肉的地位卻大相逕庭。
羊肉可以說一直在殿堂之上。按古文字中,「羊」通「祥」,或許有了肥羊,就會吉祥了。
而且「羊炙」即烤羊肉,是唐、宋、遼、金、元數朝的宮廷名菜之一。
宋朝人特愛吃羊,所以王安石的《字說》裡解「美」為「羊大為美」。在《清明上河圖》裡,甚至能看到「蒸軟羊」、「酒蒸羊」、「乳炊羊」等26種羊肉料理。
李鴻章和戈登合影
而狗肉到唐宋時,就開始沒落了。一方面與佛教有關,而且當時也有人開始養寵物了,另一方面有人對宋徽宗說:「十二宮神,狗居戌位,為陛下本命。」於是宋徽宗下令禁絕。從此之後,「狗肉不上席」,僅限在地方流行了。
後來,李鴻章也因為吃狗肉鬧出了笑話。1897 年,他銜命訪英,曾與他並肩作戰的戈登送他兩條愛犬。不料隔幾天後,收到李鴻章的謝函,上面寫著:「這狗的肉好吃,我可吃了不少。」此事轟動倫敦,英國人紛紛引為笑談。
我們常吃什麼肉,什麼肉成主流,背後有很多因素,一方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什麼肉多就吃什麼,一方面還有各種宗教、文化、習俗的影響。如今,貓狗已經變成人類的寵物了,真的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了,只是狗比雞快些,率先成了人類的朋友。
牛肉與雞肉的燒制之難
牛肉與雞肉的體型差異最大,但這兩種肉都是上手容易,做好難的典型。
中國是全世界最早馴養雞的國家,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甲骨文中,就已見到「雞」字。
我最喜歡吃白切雞,上海人叫白斬雞,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內稱「白片雞」。
通常在製作「白斬雞」時,宜選未產蛋的小母雞。白斬雞的燒制難點在於「浸」,煮完之後要浸滾水。在浸的過程中,讓它慢慢漸漸地熟成,要保證受熱均勻。
如果上面還帶一點點血,剛好是最嫩的時候,將原雞斬件拼盤,既考驗廚師對火候的拿捏,亦看得出刀工純熟度與拼形的巧構妙思,這是很需要經驗的一道菜。
牛肉就更不用說了,光屠牛就是一門技藝很高的絕活,《莊子》所載的「庖丁解牛」,其事跡已達神乎其技的境地。
牛肉的纖維粗,料理的難度在於如何讓它細嫩可口。根據古文獻的記載,周天子吃牛的方法為搗珍、漬、熬及糝。無論哪一種做法,都需要處理牛肉的肉質。
「搗珍」的重點在於肉需反覆捶打,去掉筋腱,煮熟後要把肉揉搓至軟。「醃製」的重點在於要沿著橫的紋理,將肉切成薄片進行醃製。「熬」的重點在於,將生牛肉捶打成薄片,去除肉的筋膜。
現代人料理牛肉,多用切塊勾芡或運用酶(如廣東人的蘇打粉)的方式,讓它細嫰可口。
作為朱熹後人,我的前半生堪稱失敗
我出生在臺灣,祖籍是江蘇靖江人,是朱熹的第21世後人。
我的父母都是大地主家庭,聽說當年祖宅被日軍佔領時,一個營都可以住進去。花園比上海的豫園還大。後來查抄的時候,發現裡面一共住了有2700戶。而且當地最有名的大湯包,是我曾祖父的廚子發明的。
我曾祖父是個舉人,當過揚州府的訓導。我的祖父是個貢生。我的外祖父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系畢業的。我們全家搬到臺灣後,我父親成了一名法官。
在這樣的家世面前,我的前半生是非常失敗的。
30歲之前都沒有交過女友,聯考(相當於大陸的高考)考了4次,終於考上輔仁大學法律系。通過特考,後來在調查局工作,一直到退休。
我父親其實對我一直很失望,我在美食方面的成績在他看來:「稀鬆平常,文人之末事也。」他還是希望我考司法官,看到我就嘆氣,一直嘆到我45歲吧,看我大概不成材了,才算了。
朱振藩的部分藏書
在我14歲那年,我父親曾送我一本《古文觀止》,我特別喜歡,沒事就讀。所以我15歲就開始寫文言文,後來我用文言文給同學寫信,對方說我再寫就不回我信了。大概我唯一跟「朱熹後人」比較接近的,就是這裡了。
父親的收入雖然菲薄,但是一半以上都花在吃上,從小到大,我們沒有一餐是馬虎的。
我15歲之前都是住在鄉間,家前面是個池塘,後面是竹林,兩側都是農田。我小時候都是吃田雞、魚、竹筍、自家養的雞鴨和番石榴、香蕉。天堂般的日子,都是自給自足。
寫美食之前,我一直都有在寫文章,寫過政府機構裡的清流月刊,寫過高爾夫球雜誌中的面相、書法專欄……
後來有一個編輯聽說,我對飲食下過一番功夫,因為我1984年開始就有計劃地吃,她說你為什麼不付諸文字,於是我就開始寫,沒想到走了不歸路,在餐桌上找到人生的真諦。
我高中的時候,就看過自己的面相,嘴型窄,張口卻能極寬,唇肉豐厚,菱線明顯,命相學是一生吃喝不盡。現在回過頭來看,雖沒大富大貴,也算相符了。
中華飲食值得被更加重視
到了可以退休那一年,我毅然決然就退休,趕緊就到大陸展開尋味之旅。我第一次到上海,我記得海關問我的第一句話是:「朱先生首次來大陸觀光旅遊嗎?」我說:「不是,我是來品嘗美食的。」
2011年我第一次到上海,待了9天,印象最深就是第一次到陽澄湖去吃大閘蟹。後來上海去了有10次,半個中國大概加起來也有30次,算是趕進度。
別人旅遊,是起早去景點打卡,我旅遊,都是早起去吃美味的。比方說,天寒地凍時,我在蘇州想吃一家老麵館,早上6:50分開門,我6:51分就到了。面最好吃是第一碗,同一鍋湯湯會越煮越糊,頭湯麵才能麵條滑溜、湯頭清新。
另外我對上海的「老吉士」、「聰菜館」、「食廬」;河北磁縣的「貓膩餃子拖駝面」;北京的「晉陽飯莊」;洛陽的「真不同」飯店等,都印象極深。
但這些美味說出來好像大家知道得不多。不少菜系已經到了復興的時候,飲食文化還值得被更加重視。我寫書也是想讓更多人熟悉美食的典故和演變,挖掘飲食中蘊含的傳統文化。
我這一生就是到處找吃的入腹,唯一向外出的方式就是寫作了。吞進世間美食,吐出感悟和文化,這一吞一吐的人生,不亦快哉!
註:文內所指「十大肉菜」為朱振藩老師所評選
圖片來源:朱振藩、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