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模擬動畫圖。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供圖2020年12月1日,在經歷了為期一周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後,「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著陸上升組合體成功實施在月面預定區域的軟著陸。歷經主動減速、快速調整、接近、懸停避障、緩速下降和自由下落段,這穩穩的一落看似輕盈輕鬆,卻蘊藏著「嫦娥五號」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中國科技集團五院的眾多智慧和積澱。GNC高精度關鍵技術
「嫦娥五號」任務的落月和近月制動一樣,都是只有一次機會,必須一次成功。由於涉及採樣後上升器的月面起飛,所以,「嫦娥五號」落月的過程也是為後續上升器月面起飛選擇「發射場」的過程。相較於「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對於著陸點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方面的高要求是空前的,需要一個著陸區域內無太高的凸起、無太深的凹坑,坡度要符合任務要求。可以說,落月的過程就是邊飛行邊找尋落點,在15分鐘內完成約600公裡外的全程自主跳傘。
為了實現「選址正確,落得準確」,「嫦娥五號」採用了五院502所已經在「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上應用的「粗精接力避障」的方式,即502所研製的制導導航與控制(GNC)系統的指揮下,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先是大推力反向制動快速減速,然後快速調整姿態並對預定落區地形進行拍照識別,避開大的障礙,實現「粗避障」,然後組合體在飛到距離月面100米時懸停,並再次對選定區域進行精確拍照,實現「精避障」,之後再斜向下飄向選定的著陸點,在移動到著陸點正上方之後開始豎直下降,到距離月面較近時關閉發動機,然後利用著陸腿的緩衝實現軟著陸。
著陸緩衝機構顯身手
落月的關鍵在於平穩二字。「嫦娥五號」著陸上升組合體在落月時,撞擊月面會形成較大的衝擊載荷,必須設計相應的著陸緩衝系統,吸收著陸的衝擊載荷,保證探測器不翻倒、不陷落,這是落月的技術難題之一。著陸緩衝機構,通俗地說就是「嫦娥五號」的「腿」。
這四條緩衝、支撐一體化的「腿」可不一般,它們來自於機構分系統團隊的精心設計、巧手研製,更來源於「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的完美基因。著陸緩衝機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偏置收攏、自我壓緊」式方案,保證了收攏簡單、展開可靠,解決了著陸緩衝、著陸穩定性等多方面的問題。
與嫦娥三號的著陸緩衝設計方案相比,由於任務難度增加,「嫦娥五號」任務的著陸緩衝能力要求提高了30%,但機構重量指標卻減少了5%。這為總體設計部的團隊成員帶來了不小的難題。面臨減重的難關,研製團隊反覆迭代,每次修改完設計,討論時一旦發現新的減重突破口,又毫不猶豫地再次推翻設計、繼續修改,最終成功滿足了設計指標,確保了「嫦娥五號」穩定可靠地完成與月球的親密擁抱。
經濟的「外腦」「外眼」設計
在「嫦娥五號」的落月過程中還有兩個精妙的設計。一是雖然表面上看是著陸器「背著」上升器軟著陸到了月面上,但實際上整個落月的過程著陸器GNC系統的工作和智能自主的指揮過程都是藉助了「外腦」和「外眼」,這個「外腦」和「外眼」分別就是上升器月面起飛時要用的「最強大腦」中央控制計算機,和通過「看星星」確定自己姿態的星敏感器,這是設計人員根據「上升器全程陪同著陸器」的實際想出的妙招,既節約了成本又減輕了重量。
二是由於距離月面較近時主發動機會激起的月塵汙染星敏感器,從而影響上升器月面起飛,所以研製團隊專門設計了蓋子,在距離月面一定的高度時把星敏感器的鏡頭蓋起來,團隊稱之為「天黑請閉眼」,待落月之後月塵散去再通知星敏感器把蓋子打開,這一睜一閉之間,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已經順利著陸在月球之上了。
定向天線「一線牽」
落月牽動著國人的心。38萬公裡外的「嫦娥五號」正經歷著什麼樣的考驗?所有的訊息,都需通過著陸上升組合體的一口小小的「鍋」來實時傳送遙測數據。這個「小鍋」就是定向天線——把探測器上的數據傳輸到地面的發射轉換裝置。
從月球把數據發送回地球,通信的距離相比地面手機通信遠了幾萬倍,這就需要採取特殊的對地定向天線來發送數據。五院總體設計部設計的定向天線包含了反射面天線輻射器、雙軸驅動機構。雙軸驅動機構就像人的肩關節、肘關節,驅動反射天線輻射器靈活地轉動,確保「小鍋」始終對準地面。為了使整器減重,此款反射面天線極致輕量化設計,相比同類天線減重40%以上,既輕便又可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