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地殼殘片迄今25億歲

2021-01-17 搜狐網
  大洋地殼殘片迄今25億歲   2002年10月21日13:27  揚子晚報

  石家莊電 40多位中外地質學家近日在河北遵化考察後得出結論:這裡發現了迄今最古老的大洋地殼殘片,可以上溯到25億年前。

  據介紹,在過去30年間,世界各地發現了很多證明板塊構造理論的大洋地殼殘片———蛇綠巖,其中「年齡」最老的有17億至20億歲。地球是否保留了更古老的殘片?我國地質學家從1996年開始在華北地區的山山水水之間跋涉,2001年終於在河北省遵化山區獲得驚人發現———這裡保存著10公裡長的蛇綠巖。今年10月,國內外多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得出結論:這些巖石的確可以上溯至25億年前。
Untitled Document

相關焦點

  • 河北發現迄今最古老的大洋地殼殘片
    河北發現迄今最古老的大洋地殼殘片 2002年10月20日15:57  新華網   新華網石家莊10月20日電 據《燕趙晚報》報導,40多位中外地質學家近日在河北遵化考察後得出結論:這裡發現了迄今最古老的大洋地殼殘片
  • 中國發現14.3億年前古海底「黑煙囪」 - 新聞回顧
    中國發現14.3億年前古海底「黑煙囪」 科學家於是將目光投向了陸地上的「黑煙囪」化石,但迄今僅在俄羅斯、愛爾蘭發現3億至4億年前的「黑煙囪」殘片。        繼兩年前發現古老大洋地殼殘片後,去年長期在野外奔波的北京大學李江海課題小組首先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了古海底「黑煙囪」殘片,當年10月終於又在河北興隆發現了保存完整的古老「黑煙囪」,初步判斷其地質年齡約有14.3億「歲」。
  • 為什麼大洋地殼的年齡那麼年輕?可以青春永駐?
    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的一個很大區別是大洋地殼年輕,只有區區2億年,而大陸則達到40億年。為什麼她可以永葆青春?46億年來的地球難道只有2億年後才有海洋地殼?如果不是,那之前的海洋地殼去哪了?還可以找到他們的痕跡嗎?
  • 1塊書法殘片,一共437個字,估算價值8億,我感覺還要珍貴
    1塊書法殘片,一共437個字,估算價值8億,我感覺還要珍貴。隸書的創始人是程邈,這僅是個傳說。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大體說是程邈是個文人,因為說話不周做事不濟,得罪了始皇,降罪下獄。
  • 為什麼大陸地殼厚,大洋地殼薄?
    為什麼大陸地殼厚,大洋地殼薄?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答:大洋地殼薄,陸地地殼增厚,高原之處的地殼最厚。普拉特認為,地殼的密度不同,不同密度的地殼都漂浮在高密度物質上面,密度越小的地殼部分地形越高。這種地殼內部各地密度不同而引起的自動調整(補償)現象稱地殼均衡。(按阿基米德原理,在重力作用下,物體下界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頂部則會產生高低不平的現象。)
  • 地球「第五大洋」正在形成,科學家發出警告,人類已毫無辦法
    根 據種種跡象,加拿大學者威爾遜預言,若干萬年後,世界上將誕生第五大 洋,新的大洋將出現在非洲大陸內部,把完整大陸分裂為東西兩部分。非洲大裂谷本身就是地殼運動的結果,非洲板塊早在1.6億年前就跟南美板塊分離,迄今依然在朝著歐亞大陸進行俯衝,同時東非大陸抬升,邊緣地帶發生張烈,東大裂谷就是這種地殼運動的結果
  • 地球「第五大洋」正在形成,科學家發出警告,人類已毫無辦法
    根 據種種跡象,加拿大學者威爾遜預言,若干萬年後,世界上將誕生第五大 洋,新的大洋將出現在非洲大陸內部,把完整大陸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非洲大裂谷本身就是地殼運動的結果,非洲板塊早在1.6億年前就跟南美板塊分離,迄今依然在朝著歐亞大陸進行俯衝
  • 這塊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已經存在了3億多年
    《自然-地球科學》本周在線發表的論文 Palaeozoic oceanic crust preserved beneath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報告,全世界最古老的海洋地殼仍然深埋在東地中海海底。海洋地殼的密度很高,因此在俯衝帶進入地幔的速度相對較快,這意味著大多數海洋地殼的年齡都不超過2億年。
  • 38億年前地球構造致火山活動 海洋地殼沉入地幔
    由弗朗西絲-詹納(Frances Jenner)帶頭的一支研究團隊最近發現的新證據,表明引起火山活動的一些構造運動,比如現在還在發生的一些構造運動,可能早在38億年前就已處於進行之中了。目前,該研究結果已被刊登在期刊《Geology》上。據了解,處於大洋中脊中的一些上湧和融化的地幔,同時還包括海底新噴發的巖漿,持續產生了海洋地殼。
  • 大洋深處的「蘇軾」和「李白」,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認識真正的大洋地殼我要說的「洋底」是真正的「洋底」,並不是你經常在電視或圖片上看到的,那種倒映著粼粼波光、有魚群在珊瑚間遊弋的場面。多數時候,這樣的「海底」歸根結底還是「陸地」的一部分,是大陸被海水淹沒之處所具有的景象。礁灘一般很淺,陽光可以充分投射、水溫溫暖,所以才有種類豐富的生物在此生存。
  • 人類最有可能打穿地殼的地點,印度洋大洋中脊「亞特蘭蒂斯淺灘」
    俄羅斯科拉學院人類最深的12.26千米的鑽探能力,還不到地殼的平均厚度17千米,那麼是不是意味著人類目前就不可能打穿地殼了呢?當然這也未必,我們之前說了地殼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全球的地殼厚度是不均勻的,有明顯的厚薄差異。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板塊構造為我們認識地球內部運作機制,特別是大洋的產生和消亡歷史,提供了合理的理論框架。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是由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組成的,屬弱構造變形的剛性塊體。地球的巖石圈被許多大型斷裂或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塊體,即巖石圈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位於軟流圈之上,並以大規模水平運動為主。
  • 地球第五大洋正在形成,非洲大陸將被一分為二,人類毫無辦法!
    如果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非洲大陸很可能將一分為二,東非大裂谷將會形成地球的第五大洋,而這是人類無法幹預的地質變化,只能被動接受。東非大裂谷到底有何特別之處呢?地質學家告訴我們,東非大裂谷全長6500公裡,相當於地球周長的六分之一,它是地球最大的陸地斷裂帶,像是地球一道巨大的傷疤,如果你從空中俯瞰,你就會知道東非大裂谷有多麼讓人敬畏。
  • 科學家印度洋鑽探地殼:與地幔「親密接觸」
    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周懷陽表示,地球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大約有40公裡,大洋地殼的厚度約為5至10公裡,而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殼厚度更薄,僅為3公裡左右。在最薄的地方鑽探是最容易的選擇。科學家確信這裡是研究地殼與地幔轉化的理想「構造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