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北京的風很大,陳一舟跑到廣州,對媒體說:「國內SNS格局已定」,「校內價值15億美元」,北京搞IT的人聽後,都笑了。
SNS市場規模不只3000萬
2007年12月的一次業內聚會上,校內網負責人許朝軍對外透露校內的註冊用戶已經超過2000萬。
4個月後,陳一舟在廣州接受媒體採訪時,「謙虛」的將校內註冊用戶量降到了1500萬。他說:校內「已經積累了1500萬註冊用戶」,「喜歡用這個服務的用戶是有限的,可能中國也就兩、三千萬」。
陳一舟所說的兩、三千萬用戶絕大部分是指在校大學生。校內正是從大學生市場起家。但僅每年的大學新生入學人數就達到了500萬之眾,並且校內自己也在試圖拓展更大的白領市場。
中國的SNS市場規模絕不僅有3000萬,如許朝軍所說:「SNS將是網際網路的基礎應用」。但在最初的市場培育期,大學生仍是SNS的主要用戶市場。
文化斷層
校內從2007年12月起,向非校園用戶開放註冊,希望開發白領市場,但訪問量卻沒有明顯提升。
校內向非大學生開放市場,大概是看到facebook 在開放白領市場後註冊用戶和流量突飛猛進,因此決定向白領市場開放,希望註冊用戶可以向facebook那樣高歌猛進。
但事與願違,校內忽視了一個問題:中國與美國不同,中國存在著文化斷層,並且很明顯。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此後西方文化不斷衝擊和影響著在1980年後出生的年輕一代。這些80後,90後的年輕人們喜歡搞怪,另類,說火星語,哈韓,哈日,奇裝異服。
這其中尤以1985年後出生的孩子為明顯界限。
年輕一代的說話方式,衣著和行為仿佛與80年前出生的人們格格不入。
這種文化斷層帶來的衝突又被延續到了網際網路。80後和90後們,非主流就是時尚,喜歡把自己的web頁面做的花裡胡哨,在80前人們眼中看來甚至毫無美感,在他們看來卻是另類和獨特的美麗與時尚。
一位從小在美國長大的朋友告訴我,美國也存在和中國類似的情況,也有80後一說,但並不像中國這樣明顯,因為美國的文化本身就是移民文化,來自全球的文化相互融合。
在美國,已經走上工作崗位或者成家的青壯年們,都曾經歷過和目前在校大學生類似的社會和校園文化。因此當facebook將兩者人群融合在一起的時候並沒有產生太大的文化衝突,沒有太強的不適應感,儘管最初也曾有學生抵制,但還是阻攔不住文化的融通之流。
不過當美國父母們在facebook上加了自己的孩子為好友的時候,這兩者之間還是產生了一些不和諧。
回到中國市場。
周圍和我差不多大的朋友告訴我,自己也在校內註冊了,但是卻無法融入其中,和在校生們幾乎無法溝通,周圍雖然也有朋友在校內註冊了,但是大多獲得聯繫方式後,便轉到了MSN上溝通感情,此後極少再登陸校內網。
不再純淨的校園
2007年12月,校內不再使用IP限制註冊用戶群,儘管校內網對資料進行了審核,但更多的是照片和姓名的審核,不可能做到核對身份證和真實的職業資料,因此許多社會上的閒散人群也能很容易註冊。
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學生們很容易被華麗的「真實」資料和照片信息所欺騙。
由於無法有效的對用戶資料進行審核管理,限制用戶群,校內已經發生了多次冒充校內網的詐騙事件。為此,校內不得不在明顯位置聲明用戶不要上當受騙。
一位業內人事在評論校內吸引白領用戶的時候說:「上校內,泡學妹」。這是校內用戶不再純淨的真實寫照。
校內是一個SNS的實名社區,立身之本是大學生,但當目的不純的人也可以輕易的參雜到其中時,無異於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美國不同,美國人從很小就開始接觸社會,參與社會實踐,性教育也比較早普及,並且隱私保護意識很強。
但在中國的學校中,「不和社會上的閒雜人等接觸」雖未被寫入行為規範,卻是學生們在校被認為是好學生的重要標誌。至於性教育,基本是靠同學之間傳看的毛片或者直接瀏覽黃色網站。而且中國人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意識也非常差。
當校內非要將兩者文化和行為衝突的兩群人硬拉到一起的時候,就發生了衝突。
QQ和MSN用戶的區別正是這一文化衝突的最好例證。文化的衝突其實也是需求的區別,QQ用戶的需求和MSN用戶有著明顯區別。大學生市場需要的SNS,不僅僅是交友,還有更多貼近他們需求的應用和內容。
中國的大學生SNS市場需要一個純淨的用戶群,這是由文化決定的,也是中國多年的學生所遵守的「不和社會上的人接觸」這一行為意識所決定的。
於是,王興在賣掉了校內套現後,又推出了海內網(hainei.com),最初王興也曾想向大學生市場發展。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發展後,發現白領和大學生這兩個市場是無法通吃的,至少在80後和90後尚未成為白領的主流人群之時,仍是一件難事。
4月21日,一個號稱專注於大學生市場的SNS網站,Y人類(yrenlei.com)正式發布了。他自稱為了保證用戶純淨,每個用戶都經過大學的IP過濾後,又經過管理員人工審核,以保證用戶的純淨。
9月的新生是制勝的法寶
事實證明,專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在網際網路產業中更可能是決定因素。攜程網專注於航空訂票業務,迅速擊垮了E龍網而後來居上,成就了納斯達克夢想,專注於搜尋引擎業務的Google,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不到5年時間便成就了一個網際網路傳奇。
4月,當陳一舟說:「國內SNS格局已定」的時候,北京搞IT的人們聽後,都笑了。仍在燒錢中的校內網如何輕言「格局已定」?
2000年的網際網路寒冬之時,最終活下來的都是實現了盈利的公司,而那些也許市場份額很高的卻不見盈利的公司卻早已成為過往雲煙。
瀛海威、8848、163.NET、多來米、億國一小時,這些曾經牛氣沖天的現在都已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的先驅者而永遠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網際網路是一個充滿了機會的產業,一時的領先或者暫時的落後,並不能證明勝負,誰能最終停止燒錢,獲利才是真正的贏家。網際網路行業,後來居上的例子比比皆是。阿里巴巴打敗了慧聰;淘寶打敗了易趣;百度打敗了Google中國……
不過,後來者戰勝強者的制勝法寶均有共同點:專注,另外還有更重要的共同點那就是抓住了對手的弱點。
而在SNS產業中,誰能專注於大學生市場,抓住了每年9月的那500萬新生成為用戶,也許,將會發生巨變。(行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