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電腦,誰更了解大腦

2021-01-13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人民日報

看片子,人腦電腦誰更強?日前,神經影像領域一場「人機大戰」在北京落幕。醫療人工智慧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準確率,戰勝多位神經疾病專家組成的「人類戰隊」。專家表示,人工智慧有望將醫生從繁重的讀片診斷中解放出來,有更多時間做研究、給病人以溫暖,節省患者看病成本。同時,專家也提醒,影像判讀不是單純看片子,對患者的病史也要有了解。不同疾病有時會有相同表現,需要醫生通過多年的積累綜合判斷。

備受關注的神經影像領域「人機大戰」,日前在北京落下帷幕。大賽由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人腦保護高精尖創新中心和中國卒中學會聯合主辦。人工智慧(AI)選手「BioMindTM天醫智」以高出20%的正確率,戰勝了來自全球神經系統疾病診斷的25名醫界「最強大腦」。醫療AI將給腦科醫學帶來哪些改變?

比拼速度 電腦更快

當場內大屏幕上的倒計時還有14分鐘30秒的時候,答題完畢的提示音響了。現場數百名觀眾不禁發出唏噓聲。原來,需要獨立完成225道題目的「BioMind天醫智」提前了將近15分鐘「交卷」,這時的「人類戰隊」仍在緊張作答。

正式比賽分為AB兩組。A組的一方是15名「人類戰隊」醫生成員,由全國線上預賽產生的優勝者6名、國內神經疾病排名前列的專家7名及國外知名醫院專家2名組成。每位醫生需要在30分鐘內對15張顱內腫瘤的CT、MRI影像進行判讀及血腫預測。另一方人工智慧BioMind同樣需要在30分鐘內完成15名醫生的工作,即完成總計225道題的判讀。B組共有10名醫生,全部是副主任級別以上,他們進行的是腦血管疾病CT、MRI影像判讀,B組每名醫生需要在30分鐘內判讀3張片子,允許醫生們進行判讀結果討論,而BioMind需要在30分鐘內判讀30張片子。

「人類戰隊」選手面前都是一臺顯示題目的電腦、一張紙質版的答題卡以及一支筆,答題時選手們緊緊盯著屏幕,撥動滑鼠查看影像圖,不時託著下巴思考。另一側,「BioMind天醫智」的屏幕上,飛快地掃過一張張片子,並快速顯示出在它看來每組片子反映的腦部腫瘤疾病。

參賽的人工智慧機器,由北京天壇醫院與北京安德醫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發。拜師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影像學中心主任高培毅教授後,「BioMind天醫智」已成為天壇醫院神經影像團隊最「年輕」的入室弟子。

北京天壇醫院放射科副主任荊利娜是14號選手。她答題與平時看片子狀態一樣。15道題目裡有一兩道拿不準,平時如果遇上這種情況,她會寫出兩個答案,然後向高年資的專家請教,或者大家一起討論一下。比賽的時候只能寫一個答案,當時想了比較久。

大量樣本 瞬時掌握

到底是「最強大腦」勝出,還是這個剛剛問世不久的醫療AI勝出?

此次比賽中,A組試題為高培毅從天壇醫院腦腫瘤病例庫中隨機挑選,B組為北京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擁軍教授從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腦出血病例庫隨機挑選,兩組試題均非AI訓練試題,為保證試題的保密性,來自北京市長安公證處的公證人員為試題挑選、封存進行了公證。

最終現場比賽結果是: A組的225例判讀,AI用時15分鐘準確率87%、15位醫生用時30分鐘準確率66%;B組:AI用時15分鐘準確率83%,10位醫生用時30分鐘準確率63%,無論時間還是準確率,AI完勝。

荊利娜對它的速度是有心理準備的,天壇醫院多年的病例匯總分析都錄入了它的系統裡,樣本量超級大,而且是瞬時掌握,速度方面肯定比不過它。但真的沒想到在準確率方面會輸。

面對「BioMind天醫智」兩輪勝出的成績,它的老師高培毅說,通過對北京天壇醫院近十年來接診的數萬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病例影像的系統學習,「BioMind天醫智」在腦膜瘤、膠質瘤等常見病領域的磁共振影像診斷能力相當於一個高級職稱醫師級別的水平,實力不容小覷。每種腫瘤背後,它都學習了1000個病例,目前基本上已經掌握了50種顱腦腫瘤,這是任何一名醫生都難以實現的。

「對它的比賽成績不夠滿意,我認為它的準確率應該在90%以上。」高培毅說,接下來他們將對AI的「丟分」原因進行研究分析。

「機器訓練時間不夠,如果能夠再多給AI一些學習時間,它將會表現更好。」王擁軍說,如果AI對於血腫預測的準確率能夠超過85%,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就計劃啟動臨床驗證研究。

人工智慧 前景如何

速度快、準確率高,醫療AI表現令人讚嘆的同時,更多人關心的是它未來將給神經醫學帶來哪些改變,人腦疾病可以實現電腦診斷嗎?

高培毅介紹,天壇醫院一個影像大夫每天讀片診斷的時間達到18個小時。按照「BioMind天醫智」目前的速度,一個大夫一天的工作量,它只需要400—500秒,也就是不到10分鐘的時間。現在患者到醫院做核磁,結果都要等第二天以後才能拿到。如果讓AI來做,那麼核磁結果基本上立等可取,幾分鐘就行。

「醫生工作強度非常大,希望未來AI能把醫生解放出來,讓醫生有更多時間做研究、給病人溫暖,也讓患者節省看病成本。」高培毅說。

對於「BioMind天醫智」在神經影像輔助診斷領域取得的飛速發展和驚人成績,王擁軍說,它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不斷提升疾病診斷效率和準確率;可以學到很多醫院多年都見不到的罕見、疑難病例,在神經領域的研究開發和學習深度上,擁有先天優勢和大數據基礎。目前已經向國家藥監局提交申請,希望在臨床中應用這款AI產品,提高基層醫院影像診斷準確率,同時也提高影像判讀速度,為患者節約時間。

本次決賽的評委之一、重慶醫科大學神經科學中心主任謝鵬教授表示:「對已有知識的診斷來說,從大數據深度學習的角度上看,AI獲勝的機率要大得多,它應該是瞭然於胸的。但在一些新的、特定的、目前醫學界也還沒有太多共識的疾病領域,AI可能還『搞』不過人類。」

「我覺得將來它贏不了我。」荊利娜說,它不了解醫學的複雜性,影像判讀不是單純看片子,對患者的病史也要有了解,包括實驗室檢查等。不同疾病也會有相同表現,需要醫生通過多年的積累綜合判斷傾向於哪一個,而不是單純通過核磁片子、通過某個徵象來判斷。

「我個人並不是很在意這場比賽誰輸誰贏。」王擁軍表示,本次神經影像人工智慧人機大賽並非意在挑起人類醫生和AI之間的戰火,希望能夠通過這個比賽,能讓醫生們體驗到人工智慧的魅力,特別是讓部分抱有懷疑態度的醫生,進一步對人工智慧進行了解。

「大量病例的標準化標註既是AI發展的機遇,又是制約發展的瓶頸。真正的AI技術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永遠不會完美。」王擁軍表示,具備「天壇標準」的AI技術漸趨成熟後,將成為輔助基層醫生,特別是偏遠地區基層醫生如何閱讀、診斷、預測片子的學習和培訓工具,方便腦病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獲得高品質、個性化的診療方案。此外,它能夠幫助醫生完成初篩和評定,最終由醫生進行印證判斷,提高工作效率,節省重複機械工作,特別是在判斷結果不一致時,可提醒醫生避免漏診誤診。(記者 王君平)

相關焦點

  • 誰到了月球誰就更了解地球(組圖)
    目前探月正由冷戰時期滿足政治和科學需要,改為把科學探索和經濟利益相結合,以探測月球資源為主,為未來月球資源開發、利用打基礎;  二、規模更宏大。將陸續發射採用最新技術成果的多種先進月球探測器,研究月球礦產資源的分布與利用,進行月球特殊空間環境資源的開發;  三、參與國眾多。
  • 你知道大腦的腦波嗎?了解大腦的四種腦波,讓你的學習更有效率。
    我們還有另外一個發動機,就是我們的大腦。我們是高級動物,會思考。因為我們會運用我們的大腦。我們大腦的這一臺發動機是如何運作的呢?我們今天都來講一講這個話題。第一,大腦的腦波。其實一檔相當於大腦在深睡狀態,二檔相當於大腦在潛睡狀態,三檔相當於大腦在半睡半醒,四檔就是大腦處在一個清醒和高速運轉的狀態。4種基本腦波分別是德爾塔波,西塔波,阿爾法波和貝塔波。
  • 誰是最強大腦?
    誰是最強大腦?1前不久,飛機上偶然看見視頻裡正在轉播央視一檔節目:《誰是最強大腦》現場選撥賽。看完節目,我並不認同這種篩選最強大腦的方式:以拼圖的速度快慢做依據,做判斷最強的標準,手法玩的最快,就是最強的大腦?拼圖只是一種能力,熟能生巧。有的人喜歡玩拼圖,手法熟練。有的人沒有玩過,第一次上場手生,肯定在熟練玩家面前敗北。將完成拼圖的時間短長,作為判斷兩個人的大腦強度差異。用時短就該是最強大腦,耗時長就不是?
  • 老母親「露西」的大腦更像誰—新聞—科學網
    這種古老人屬的大腦比分布在東非各地的黑猩猩大腦更大。 最近,一項對遠古幼童的新研究發現,雖然南方古猿阿法種有著類似猿類的大腦結構,但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到成年的大小,這表明它們的嬰兒可能更依賴於看護者的照料,這是一種類似人類的特徵。 科學家通過測量和分析人類遠古祖先的頭骨化石,以估計其大腦的體積和生長。
  • 愛因斯坦的大腦被偷了?誰幹的?
    作為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世人卻更願意把愛因斯坦的成就歸功於「天賦異稟的腦子」,順帶著愛因斯坦其他的「身體零件」也都成了大家好奇的對象。 愛因斯坦與託馬斯·哈維 誰都沒想到,這位臨時找來充數的醫生竟然也是愛因斯坦的崇拜者
  • 最強大腦心算術最厲害的三位選手,你更看好誰呢?
    最強大腦心算術最厲害的三位選手,你更看好誰呢?不寫明信片,不訴離殤與思念,不只容貌,世間一切芳華都是有時效的。如同花開花敗,日升月沉,沒有哪一件事物能夠永恆。每每想到這一點,我便儘量用文字記錄一下今天這個世界。
  • 《史上最強大腦》來看看誰更強 第1-10關卡攻略
    史上最強大腦攻略,下面就為大家詳細講解史上最強大腦全關卡圖文攻略,希望這篇通關攻略對有在玩這款遊戲的小夥伴們有所幫助。史上最強大腦第1關攻略:100斤的鐵和100斤的女人哪個重?點擊題目上的「女人」。史上最強大腦第2關攻略:我6歲的時候,我妹妹年紀是我年齡的一半,我30歲的時候,她幾歲?答案是27歲~(你都長了24歲了,你妹妹不用長嗎~史上最強大腦第3關攻略:我今年18歲,我妹妹的年齡是我的一半,請問乾坤多少歲?
  • 大腦如何告訴你「我是誰」
    如今,該研究團隊取得較大的進展,發現了靈長類大腦前額葉背側部涉及到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空間記憶相關信息的處理。而這可能是人類自我意識產生的神經基礎。目前,該研究結果得到了國際相關研究領域的重視,最近,英國著名的神經科學雜誌《神經科學與生物行為評論》特邀請該研究團隊對其系列研究工作撰寫了一篇綜述文章,這篇論文現已經在網上正式發表。
  • 陳天橋:為什麼我們必須了解大腦?
    因為欲望以及擔⼼失去的恐懼,都來自於我們的大腦,而我們一直沒有打開過大腦這個黑盒子,來研究這種欲望和恐懼究竟來自於何方。 換句話說, 我們從來不了解大腦的真正的運行機制。 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不斷通過調整輸入大腦的信號(通過我們的感官)來謀求對輸出(行為和決策)的控制,這些行為和決策導致的後果又通過感官反饋回大腦,形成一個循環。
  • 你的「大腦」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潛力?| 專業大腦優勢測試
    對此,曾進入《最強大腦》全國30強的選手張夢南表示,不是自己智商有多高,而是「自己之所以比別人更聰明一點,得益於獨特的邏輯思維方式。」正是憑藉著自己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張夢南在生活中也成功擔任某知名公司的技術專家。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大腦優勢的人,才有可能激發它、並通過它實現人生的極速飛躍。
  • 七步驟了解你的大腦 詳解大腦構造與功能(圖)
    騰訊科技訊 如果你要了解一部機器,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將它建造一次。如果你要全面了解你的大腦,就要將它拆分進行研究再製造,因為大腦的零件跟機 器一樣都有著獨立的功能。如果你真想知道如何製造一個人類大腦,請遵照以下7步,它將輕鬆法教你完成夙願。
  • 科學家說「我們只使用了大腦的10%」是個假的,大腦其實更神奇
    了解大腦,不僅是為了學習通常,我們在了解大腦有關知識的時候,總是關注大腦怎樣才會更聰明、學得更快、記憶更好。但是我們忽視了,其實我們的感受、情緒、同理心、創造力、審美也是由大腦支配的。了解我們的大腦,不僅能提高我們的學習能力、記憶力,更能教會我們如何感受快樂、安撫悲傷、應對恐懼、與人更好地相處。
  • 誰撥亂了 「大腦時間」?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被「欺騙」了。大腦的計時器科學家已經發現,在大腦中存在著兩類計時器,一種是「時鐘」——視交叉上核,另一種是「秒表」——海馬體中的時間細胞。視交叉上核經過長期的演化,適應了地球的晝夜變化,根據光照的周期變化調控著人們的生命節律,比如晝夜活動、睡眠覺醒和各種臟器活動的節律等。
  • 你對自己的大腦了解多少?
    被描述為宇宙中最複雜的東西,我們的大腦真的很令人稱奇!雖然我們的大腦僅僅只佔了體重的2%,但是卻擠滿了多達860億個神經單元。大腦裡的細胞通過電信號溝通。當一個信號發出後,將會有上千個微形通道打開,從而讓帶正電的離子大量通過薄膜。然後每個細胞中將會有超過一百萬個微型水泵將這些離子復位等待下一次神經衝動。
  • 人類大腦只開發10%左右,是誰限制了大腦的智慧?真有幕後黑手?
    文/行走天涯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左右,是誰限制了大腦的智慧?真有幕後黑手?可實際上大家應該知道的是,我們的大腦今天只開發到了10%左右,普通人很可能只在5%~7%,像愛因斯坦以及非常聰明的科學家們僅僅也只在15%不到,也就是說我們大腦的功能有90%左右都被限制住了,倘若人類大腦能夠開發到100%的話,人類現如今面臨的很多問題都根本不是問題,那為什麼人類的大腦不能夠再繼續開發了呢?是誰限制了大腦的智慧?
  • 陳根:大腦研究,讓我們更懂音樂,更懂我們
    事實上,此前的影像學研究已經揭示了大腦獎賞中大腦活動的複雜模式,其中,快樂區域就是由音樂觸發的。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研究是第一次使用一種新的高密度腦電圖系統來研究這種現象,這種系統可以在更自然的環境中測量電活動。研究人員在這項新研究中表示,此前關於大腦研究仍然局限於使用重神經成像技術(fMRI、PET掃描)的實驗室實驗,而社會神經科學,以及由此而來的集體情緒研究,正朝著自然/生態範式發展。
  • 新一季《最強大腦》綜合實力比水哥更強?這才是真正的最強大腦
    從前《最強大腦》的選手,一般都是在某個領域內能力非常突出的人。既有王峰這樣國內排名最高的世界記憶大師,又有水哥王昱珩這樣的微觀高手,還有鮑橒這種具有超好空間感可以盲下圍棋的人。像王峰、王昱珩、鮑橒這樣的選手,能算得上是「最強大腦」嗎?大多數人應該都覺得他們是。
  • 《最強大腦》楊英豪PK閔銳誰贏了 雷射射線遊戲比得是什麼
    《最強大腦》楊英豪PK閔銳誰贏了 雷射射線遊戲比得是什麼 版權聲明:本文為你就是巨星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拆解大腦:腦門大就聰明嗎?一分鐘了解大腦構造和分工
    失語症揭示大腦分工原理19世紀中期,科學家們還不太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但他們主要有兩個派別:一些人認為大腦是一個協作的完整體,人們思考、記憶、說話等等都是由大腦作為一個整體完成的,因此,一小部分大腦損傷不會有大礙,他們有很多證據,因為很多大腦中風或者受傷的人,可能會有遲鈍、運動障礙等,但總的來說心智完好
  • 順產和剖腹產的孩子誰更聰明?
    謠言一:順產時,寶寶大腦受到陰道擠壓,腦溝回變深,大腦發育好,「開竅」早真相:大腦不會擠擠更聰明!我們的大腦皮層有大大小小的褶皺,讓我們在體積有限的顱腔內,容納更多的大腦皮質。大腦表面彎彎曲曲的溝裂,就是腦溝,其間凸出的部分,則是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