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十裡荷塘秋水長
說實話,《追尋記憶的真相》這本書我讀得相當困難,雖然不至於讀得我懷疑人生,但是備受打擊是有的,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問題還是我自己的理科知識儲備實在是太差,這本書足足讓我讀了N多天,終於看完後才發現人家寫的還是很清楚的,不光展現了偉大的科學家襟懷與抱負,還用詳盡的語言、清晰的文筆、合適的角度為讀者介紹了科學研究的真相究竟是什麼,自己又是如何參與到神經科學的研究中的。問題在於自己的生物學知識和理科知識背景的儲備實在是欠缺。
埃裡克·坎德爾(Eric R. Kandel)1929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1952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歷史與文學專業,1956年在紐約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目前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他一生致力於神經科學的前沿研究,因在記憶存儲的神經機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貢獻,於2000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埃裡克·坎德爾(Eric R. Kandel)的職業生涯,正好和DNA的分子結構被發現重疊起來,在他進入醫學院後不久,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DNA的分子結構,給整個生物學界帶來了革命性的巨變。也因此,神經科學就成為了一門全新的學科浮現了出來,而坎德爾就正好全程見證並參與了這個新學科從無到有的整個經過,成為這門學科的為數不多的幾個奠基人之一。
神經科學——對記憶、情感、判斷等心智活動的生物學機制的研究。作為投身於這門學科的科研工作者來說,坎德爾為我們詳細列舉了他的科研生涯中的研究過程是什麼樣的:
從確定題目,到提出假說,尋找實驗對象和方法,結識最為合適的合作者,直到項目最後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於眾並使之進入商業領域的整個過程,為科學愛好者和有志於科學事業的學生提供了行動的指引;同時,對於坎德爾本人而言,這也相當於他本人的科研自傳。
在書中他不僅表達了個人對其生活和歷史的感受和思考,也以親歷者的身份敘述了神經科學這個學科從無到有的發展史——人們如何開始用生物科學的方法研究學習和記憶,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這個領域得到了哪些發展,科學界又對未來懷有哪些願景和期待。
坎德爾也寫到了自己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同事詹姆斯·H.施瓦茨注意到很多沒有科學背景的大眾同樣渴望了解這門新興的學科:神經科學。本著對科研負責和傳播精神,坎德爾和施瓦茨合著完成了《神經科學原理》,這本面向大學和醫學院學生的導論性教材目前正在編撰第五版,可以說是這門學科入門的必備基礎讀物。
對於坎德爾來說,感到自己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感,因為可以用簡單的術語來解釋這門學科如何從早期科學家的理論和觀察發展壯大,這些基礎性的工作只有坎德爾這樣走在前列的人們能夠有能力完成,而這些基礎性的成果現在正在成為如今作為實驗科學的生物學的一部分。
坎德爾在維也納度過的童年時光、在美國的求學生涯使坎德爾在未來的科研研究生涯中始終賦有神聖的使命感,坎德爾將自己對記憶問題的個人求索與最偉大的科學事業之一結合在一起,也就是嘗試通過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研究來理解心智,對於普及記憶的生成和痕跡來說,應該也只有坎德爾和為數不多的幾個科學家有能力完成這個科學普及傳播的工作。
我們可以來看看坎德爾的敘述:
大眾常常無法理解由阿爾茨海默病所引起的失憶和由於年齡增長帶來的失憶這兩種症狀的區別——前者是不斷惡化且破壞性很強的,後者相較而言是良性的。他們聽說過認知增強劑,卻不太清楚它們能有什麼用。他們得知基因能夠影響行為,而且某些基因的失調會引起精神和神經疾病,卻不知曉致病機理。另外,人們還聽說男女在天資上的性別差異會影響他們的學術和職業生涯,這是否意味著男人和女人的大腦有所不同?兩者在學習方式上存在差異嗎?
不得不說,也只有坎德爾這樣的專業人士才知道如何採用個人的視角去解讀科學,解讀人類記憶形成的科學,所以這本書別人很難寫得出來。
埃裡克·坎德爾站在腦科學前沿領域的大膽人生,他以分子生物學方法革新了我們對感受到的信息如何存儲的認識。比如坎德爾用小鼠的反應來解釋什麼是習得性恐懼,他的描述就既理性又客觀,還能娓娓道來為什麼小鼠最終會形成恐懼性的記憶並將此記憶留存下來,最終獲得固定的認知,這就是神經科學的本質造成的。
坎德爾還試圖為我們這些對科學普及絲毫沒有什麼生日了解的普通讀者來說,解釋什麼是複雜記憶。這些所謂的複雜記憶裡有DNA的不可忽視的影響,畢竟神經科學是一門融匯了多門學科門類綜合知識的新興學科。
坎德爾甚至為普通的毫無科研經驗的讀者總結了這門科學基於的五個原理,以幫助更多的人來深入理解神經科學:
如果你去了解多一點這本書的評價,你會看到諸如此類業界大咖的溢美之詞:
埃裡克·坎德爾寫出了一部絕佳作品,從頭至尾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展現了神經科學在令人驚嘆的20世紀後半葉的壯麗圖卷。坎德爾把個人經歷與科學研究融為一體,他帶來的巨大影響和廣泛交流,使得科學成為全世界最為重要的共同事業。
——奧利弗·薩克斯,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著名科普暢銷書作家
《追尋記憶的痕跡》融自傳、科學史和基礎生物學於一爐,是一部無出其右的才華橫溢之作。它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何謂一流科學,以及如何創造一流科學。
——E. O.威爾遜,美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社會生物學之父」
恐怕沒人能像坎德爾那樣在細胞和分子的層面上推動人類記憶機制的研究。他破譯大腦記憶密碼的激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科學家。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偉大科學家如何進行思考,並帶動了科學的發展。
——蒲慕明,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言歸正傳,這本厚重的、頁數達到455頁之多的《追尋記憶的痕跡》我非常願意推薦給你讀,只是你需要比我多一些理科知識的儲備,否則你會和我一樣在閱讀的過程中被打擊得信心全無,一度懷疑自己的智商。而事實上,這本書鼓舞了眾多渴望走入科研領域去大展身手的青少年科學家的儲備隊員,在神經科學的後備力量儲備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