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記憶的痕跡》丨諾貝爾得主傳奇人生告訴你記憶和科研的真相

2020-09-06 十裡荷塘秋水長

文丨十裡荷塘秋水長

說實話,《追尋記憶的真相》這本書我讀得相當困難,雖然不至於讀得我懷疑人生,但是備受打擊是有的,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問題還是我自己的理科知識儲備實在是太差,這本書足足讓我讀了N多天,終於看完後才發現人家寫的還是很清楚的,不光展現了偉大的科學家襟懷與抱負,還用詳盡的語言、清晰的文筆、合適的角度為讀者介紹了科學研究的真相究竟是什麼,自己又是如何參與到神經科學的研究中的。問題在於自己的生物學知識和理科知識背景的儲備實在是欠缺。

埃裡·坎德爾Eric R. Kandel1929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1952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歷史與文學專業1956年在紐約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目前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和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他一生致力於神經科學的前沿研究,因在記憶存儲的神經機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貢獻,2000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埃裡·坎德爾Eric R. Kandel的職業生涯,正好和DNA的分子結構被發現重疊起來,在他進入醫學院後不久,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的分子結構,給整個生物學界帶來了革命性的巨變。也因此,神經科學就成為了一門全新的學科浮現了出來,而坎德爾就正好全程見證並參與了這個新學科從無到有的整個經過,成為這門學科的為數不多的幾個奠基人之一。

神經科對記憶、情感、判斷等心智活動的生物學機制的研究。作為投身於這門學科的科研工作者來說,坎德爾為我們詳細列舉了他的科研生涯中的研究過程是什麼樣的:

從確定題目,到提出假說,尋找實驗對象和方法,結識最為合適的合作者,直到項目最後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於眾並使之進入商業領域的整個過程,為科學愛好者和有志於科學事業的學生提供了行動的指引;同時,對於坎德爾本人而言,這也相當於他本人的科研自傳。

在書中他不僅表達了個人對其生活和歷史的感受和思考,也以親歷者的身份敘述了神經科學這個學科從無到有的發展人們如何開始用生物科學的方法研究學習和記憶,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這個領域得到了哪些發展,科學界又對未來懷有哪些願景和期待。

坎德爾也寫到了自己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同事詹姆·H.施瓦茨注意到很多沒有科學背景的大眾同樣渴望了解這門新興的學科:神經科學。本著對科研負責和傳播精神,坎德爾和施瓦茨合著完成了《神經科學原理》,這本面向大學和醫學院學生的導論性教材目前正在編撰第五版,可以說是這門學科入門的必備基礎讀物。

對於坎德爾來說,感到自己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感,因為可以用簡單的術語來解釋這門學科如何從早期科學家的理論和觀察發展壯大,這些基礎性的工作只有坎德爾這樣走在前列的人們能夠有能力完成,而這些基礎性的成果現在正在成為如今作為實驗科學的生物學的一部分

坎德爾在維也納度過的童年時光、在美國的求學生涯使坎德爾在未來的科研研究生涯中始終賦有神聖的使命感,坎德爾將自己對記憶問題的個人求索與最偉大的科學事業之一結合在一起,也就是嘗試通過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研究來理解心智,對於普及記憶的生成和痕跡來說,應該也只有坎德爾和為數不多的幾個科學家有能力完成這個科學普及傳播的工作。

我們可以來看看坎德爾的敘述:

大眾常常無法理解由阿爾茨海默病所引起的失憶和由於年齡增長帶來的失憶這兩種症狀的區前者是不斷惡化且破壞性很強的,後者相較而言是良性的。他們聽說過認知增強劑,卻不太清楚它們能有什麼用。他們得知基因能夠影響行為,而且某些基因的失調會引起精神和神經疾病,卻不知曉致病機理。另外,人們還聽說男女在天資上的性別差異會影響他們的學術和職業生涯,這是否意味著男人和女人的大腦有所不同?兩者在學習方式上存在差異嗎

不得不說,也只有坎德爾這樣的專業人士才知道如何採用個人的視角去解讀科學,解讀人類記憶形成的科學,所以這本書別人很難寫得出來。

埃裡·坎德爾站在腦科學前沿領域的大膽人生,他以分子生物學方法革新了我們對感受到的信息如何存儲的認識。比如坎德爾用小鼠的反應來解釋什麼是習得性恐懼,他的描述就既理性又客觀,還能娓娓道來為什麼小鼠最終會形成恐懼性的記憶並將此記憶留存下來,最終獲得固定的認知,這就是神經科學的本質造成的。

坎德爾還試圖為我們這些對科學普及絲毫沒有什麼生日了解的普通讀者來說,解釋什麼是複雜記憶。這些所謂的複雜記憶裡有DNA的不可忽視的影響,畢竟神經科學是一門融匯了多門學科門類綜合知識的新興學科。

坎德爾甚至為普通的毫無科研經驗的讀者總結了這門科學基於的五個原理,以幫助更多的人來深入理解神經科學:

  1. 心智與大腦不可分離;
  2. 大腦的每一項心理功從最簡單的反射到語言、音樂和藝術領域富有創造性的行都是由大腦不同區域特異性的神經環路實現的;
  3. 這些環路全部是由相同的基本信號傳導單元,即神經細胞構成
  4. 神經環路通過特異性分子在神經細胞內和細胞之間產生信號
  5. 在數百萬年的進化中,這些特異性信號分子被保留了下來,而且保持著原樣。

如果你去了解多一點這本書的評價,你會看到諸如此類業界大咖的溢美之詞:

埃裡·坎德爾寫出了一部絕佳作品,從頭至尾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展現了神經科學在令人驚嘆20世紀後半葉的壯麗圖卷。坎德爾把個人經歷與科學研究融為一體,他帶來的巨大影響和廣泛交流,使得科學成為全世界最為重要的共同事業
奧利·薩克斯,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著名科普暢銷書作

《追尋記憶的痕跡》融自傳、科學史和基礎生物學於一爐,是一部無出其右的才華橫溢之作。它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何謂流科學,以及如何創造流科學
E. O.威爾遜,美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社會生物學之

恐怕沒人能像坎德爾那樣在細胞和分子的層面上推動人類記憶機制的研究。他破譯大腦記憶密碼的激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科學家。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偉大科學家如何進行思考,並帶動了科學的發展
蒲慕明,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科學研究所所

言歸正傳,這本厚重的、頁數達到455頁之多的《追尋記憶的痕跡》我非常願意推薦給你讀,只是你需要比我多一些理科知識的儲備,否則你會和我一樣在閱讀的過程中被打擊得信心全無,一度懷疑自己的智商。而事實上,這本書鼓舞了眾多渴望走入科研領域去大展身手的青少年科學家的儲備隊員,在神經科學的後備力量儲備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全文完)

相關焦點

  • 《追尋記憶的痕跡》: 諾貝爾得主埃裡克·坎德爾關於記憶的探索史
    初看這本書,會以為是文學性極強的小說,打開細細品讀之後原來是關於記憶的探尋史。這是美籍猶太裔神經科學家、2000年諾貝爾得主埃裡克·坎德爾關於求學的回憶與過往,還有關於記憶的神經醫學理論知識的闡述。《追尋記憶的痕跡:新心智科學的開創歷程》是其自傳,講述了他個人的生活史,事業史還有社會史和科學史,內容豐富而具有哲理。
  • 《追尋記憶的痕跡》:巴甫洛夫的狗,重新理解學習和記憶的技巧
    關於學習方法和記憶力的訓練,除了天資聰穎之外,還有很多訓練技巧。科學家們很早就開始展開這些方面的研究。埃裡克·坎德爾,諾獎獲得者,他寫了一本自傳叫做《追尋記憶的痕跡》,這本書中介紹了很多自己關於學習和記憶的方面的研究。
  • 諾貝爾獎得主帶你讀懂神經科學的發展,並告訴你諾獎是怎樣煉成的
    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眾多的科研工作者也將此獎項視為自己科研道路上的一項殊榮。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埃裡克·坎德爾通過《追尋記憶的痕跡》一書,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科研工作者理想的一生、一門一流科學的從無到有以及諾獎是怎樣煉成的。
  • 最高齡諾貝爾獎得主誕生!97歲「鋰電池之父」傳奇人生再添榮耀
    97歲「鋰電池之父」的傳奇人生,一手締造便攜能源帝國如果不是相關領域的人,科學家的名字往往沒那麼好記住,但是 John B. Goodenough 是個例外:他的姓氏 Goodenough 好見但直白,這就是一個把自己的人生和人類的命運都弄得足夠好的人。
  • 莫迪亞諾的記憶顯影術
    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派屈克·莫迪亞諾一生都在寫同一本書。從1968年的處女作《星形廣場》到2014年的小說《這樣你就不會迷路》,他一次次深入記憶的迷霧,追尋二戰法國被德國佔領期間普通人的生活。他的小說「運用回憶的藝術,喚起最難以捉摸的人類命運,揭示德佔期間的人間世象」。(諾獎頒獎詞)
  • 未來大猜想2020丨專訪新晉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 不會講段子的科學家...
    「我想和你們分享我的獎金啊……但我得先去問問我愛人同不同意。」「你問我諾獎如何改變我的生活?它讓我意識到我曾經是有生活的。」你以為他是個不苟言笑的醫學家,其實他是個風趣幽默的段子手。你以為他是個嚴謹的病毒學家,其實他是個會寫詩的文學青年。他就是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嚴峻的新冠疫情,讓今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備受關注。
  • 瑪雅人的末日預言,是誰篡改了你的記憶?
    如果,你不再是你,會怎樣?本期視頻儘量用溫和的方式給你們講述。你還記不記得《愛我中華》這首歌是怎麼唱的?在你的記憶中,是不是一直都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不妨讓我們聽一下。(停頓十五秒)記錯的不止你一人,放眼整個中國,起碼有數十萬人都記錯了,為什麼你們都有這樣的錯覺?到底是什麼才引發了你們錯誤的思考與認知?
  • 孩子3歲前有沒有記憶?爸媽的粗暴對待,不會毫無痕跡
    文丨福林媽咪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記事的?普及了那麼多兒童早期教育觀念,有時候會碰到網友問,你們整天說教育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父母的早期教育行為對孩子將來的影響真的有那麼大嗎?咱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個早期教育的前提性問題,孩子三歲前有沒有記憶。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信仰真相
    2015年10月6日,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隨著前一天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中國人格外的關注和熱談。不過,在萬眾矚目科學成就之外,歷年來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科學家本人的信仰真相是一個鮮為人知的領域。
  • 科學家剖開大腦深入研究記憶過程:操控人的記憶可行
    什麼是記憶?1904年,德國生物學家理察·西蒙提出了一個觀點,指出記憶的痕跡是由一組不連續的大腦細胞連接之後拼湊起來的。他將這種想像中的生理迴路稱為「engram」,即「記憶痕跡」。在之後的時間裡,記憶痕跡在科幻小說和「山達基」體系中一直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然而,證實記憶痕跡的存在還需要等到後來光遺傳學技術的發展。
  • 諾貝爾史話:真相、傳奇、八卦與謠言
    (新華社 魏學超/圖)諾貝爾獎正在揭曉,又是一個鮮花和掌聲的季節。古代社會,大眾最崇拜的是宗教人士和貴族王公,成就了一段段真假參半的傳奇。現代社會,「傳奇創作者」的目光轉向了新的大眾英雄,科學家可能是最沒爭議的人選。
  • 《原始傳奇》:在你的記憶中,熱血傳奇有哪些逆天級套裝?
    《原始傳奇》:在你的記憶中,熱血傳奇有哪些逆天級套裝? 就我所知道的,傳奇的能算的上套裝的有以下幾套:1:祈禱套裝,祈禱套裝的隱藏屬性屬性非常逆天,就是穿齊一套就會使全服的寶寶和神獸叛變。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南郵教授彼得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南郵教授彼得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編輯:劉魏2016-09-30 10:50分享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張前他1969年在達姆施塔特技術大學獲博士學位,1972年開始擔任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教授,是該中心固體物理研究所磁性薄膜和磁性多層膜領域首席研究員,主要研究固體物理學。彼得•格林貝格爾因和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分別獨立發現巨磁阻效應而共同獲得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益於這一重大發現,最近20多年來,我們開始能夠在筆記本電腦、音樂播放器等所安裝的越來越小的硬碟中存儲海量信息。
  • 拓腦時代來臨「人類記憶移植」
    尋覓記憶的痕跡1904年,德國的生物學家理察·西蒙提出了個關於記憶的新詞彙他叫做「記憶印跡」或「記憶痕跡」。其原理是基於在大腦細胞結合在一起時會形成記憶痕跡。他給這樣假想的物理電路印跡起了名字就是上面首次提出關於記憶痕跡的詞彙。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三位科學家,科研傳奇是如何造就的?
    200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名單: 使得在這之後的科學家們能夠繼續進行科研工作,並研發出針對病毒的解藥,讓這種「沉默的殺手」無處可藏。 《內科學年鑑》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基於現有的篩查和治療手段,到2036年,C肝將成為罕見病,世界衛生組織也把2030年消滅C肝作為目標。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我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責任編輯:房家梁 2020年11月01日 14:06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參與互動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丨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產生的? 操控記憶的時代可能已經不遠了
    在之後的時間裡,記憶痕跡在科幻小說和「山達基」(scientology)體系中一直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然而,證實記憶痕跡的存在還需要等到後來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技術的發展。正是有了用光激活的「鑷子」,科學家才得以對記憶痕跡迴路進行精細的剖析。2012年,日本生物學家利根川進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裡首次揭示了記憶痕跡的真實存在。
  • 每經專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傾盡所能是科學研究不可...
    在第一季,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將獨家對話六位諾貝爾獎得主,圍繞世界經濟前瞻、科技創新等問題,進行深度探討。本期,我們帶來的是對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教授的獨家專訪。
  • 《艾迪芬奇的記憶》:將人生與解謎相結合,從迷霧之中感悟生與死
    從古至今,關於生與死的思考從未停歇,在莊子的眼中「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對於先哲而言,人的一生就像駿馬穿越狹窄的通道一般,瞬間而過,轉眼即逝;「要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則認為生命要像夏天盛開的花朵那樣絢爛奪目,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等到面對死亡的時候,才能像秋葉般靜美地接受它
  •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回歸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裡你最欣賞哪位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回歸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裡你最欣賞哪位來自網絡當地時間10月10日,瑞典文學院宣布,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波蘭女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