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真被標題觸動了:你以為我是北大學霸,其實我連滾帶爬。文章寫到一個「畢業於北大中文系」的年輕人,在外人看來無比眩目的光環下拼命成長的故事。為了配得上那個光環,為了不被別人翻著白眼說「切,這就是北大中文系」,他拼出了洪荒之力。歲月流轉,經歷了2020之後的人們辭舊迎新的心境更強烈,前幾天的盤點評論中我寫過「不妥協」和「正直」,這篇我想寫寫「拼」。跌跌撞撞的2020,連滾帶爬的我們,拼得太不容易了。
前幾天北京疫情流調信息所反映的常人生活狀態,曾讓很多人唏噓不已。上班-加班-吃包子-公交車-往返幾十公裡上下班-很晚回家還要複習考研-到醫院看生病的家人-轉場兼職,生活軌跡反映出的艱辛讓人感慨北漂之拼。有人對比了不同城市流調信息所反映的常人生活,成都人好像就是吃喝玩樂茶館打麻將,重慶人好像泡在火鍋店。真的是這樣嗎?這只是一種刻板的誤解和附會,包括成都、重慶、長沙,哪個城市的人不在拼呢?
去年為了寫一篇關於成都幸福感的文章,跟好幾個成都人交流時,他們都談到了一個比喻:就像湖面上的天鵝,看上去閒情逸緻、無所事事,但在水面以下人們目光所不及之處,他們的腳掌在拼命划動,生怕落後於人。他們表面上的悠閒,不是無所事事胸無大志的懶散之閒,不是在茶館和麻將館間轉場,而是努力拼搏讓自己有能力過上、配得上一種悠閒生活的生活精神。外人羨慕成都的慢和悠閒,成都人自己知道,那只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城市只有足夠拼,才能過上那種讓外人羨慕的安逸生活。
就像流調中的那些北京人,也像那個「北大學霸」那樣,為了幸福的生活,腳下在拼命地滑動。朋友圈裡寫著自己理想的生活,發著自己理想的美顏樣子,不小心在流調中「暴露」了背後的拼,不足為外人道的努力。就像你只看到成都流調中的茶館、歌廳和麻將館,而沒有看到凌晨5點的成都街頭面孔,沒有看到這個大城市中那些連滾帶爬為了供房貸而拼的年輕人。
前幾天與一個學經濟的朋友聊當下熱點,不知怎麼的聊到了凡爾賽和拼多多,他的一句話很有意思,誰不是說著凡爾賽的話,過著拼多多的日子?他說,拼多多這幾年的火,不是沒有理由的,契合了這個社會多數人的生活之拼,貼合了我們當下的民情和生活。用歐文戈夫曼的話來說,朋友圈、社交平臺上的那個自我,是呈現給別人看的、是別人眼中的我,是我理想中的我。表演者往往會隱瞞那些與他的理想自我及理想化表演不一致的活動,正如醫生從不顯露自己的過失,修理工從不會讓人看到忘裝回電視機原處的螺絲,一個精緻講究的白領麗人絕不會不洗頭就出現在人面前,除非她覺得你不值得讓她花時間洗個頭。
社交是一種表演,而背後本真的生活,不需要表演,那就是無須修飾、連滾帶爬的拼。拼才會多,越積越多,才有底氣過一種更好的生活。看一個數字說,拼多多月活用戶6億多人,剛看時覺得這個數字很龐大,細想下真不算大,拼是一個奮鬥社會的生活底色,一邊努力掙錢一邊拼單。特別是遭遇到很多黑天鵝的2020,未來充滿迷茫和不確定,人們只有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拼,才能駕馭那些可能讓一個人、一個家庭很狼狽的不確定。2021,更不敢懈怠和辜負。
凡爾賽文學被群嘲的時候,我沒有跟風去踩踏那些凡爾賽年輕人,正像「偽精緻」(精緻的朋友圈人設後面是一地雞毛的生活)被當成負能量炮轟時,我沒有覺得這是什麼社會問題。誰在朋友圈沒點凡爾賽傾向?人前塑造自己精緻形象,人後過得並非那樣,這不很正常嘛。無論在前臺塑造出怎樣的人設,在人後咬牙拼搏的人,都值得尊重。就像我們請朋友吃飯時,總想顯得很大方和闊綽,而自己過日子時,總想方設法去省錢去拼一單。凡爾賽的表演,是社交。社會之所以累,是因為每個人都試圖表現出自己其實並不具備的品質。拼,是自己要過的真實日子,無須任何修飾。把朋友圈曬的那些光鮮狀態當成日常生活現實,那種思維才不正常。
回到流調中那些用力生活的打工人,人們的唏噓更多不是同情,而是一種人同此心的共情,誰不是這樣拼呢?或者說,誰在某個年齡、某個人生階段沒那麼拼過呢?家裡沒礦的,相信什麼「站在風口就能飛起來」的故事就輸了。這些年輕人,朋友圈可能跟我們都一樣,都是雲淡風輕和歲月靜好。流調不是用殘酷的軌跡還原把生活打回原形,而是無奈中把不願示人的生活底色暴露出來。風雨中像個大人,陽光下像個孩子,成年人的生活,底色就是這樣的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