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個女孩一樣」:談談我們周圍充斥的性別化詞語

2021-01-07 澎湃新聞

這段時間網上對於「娘炮」罵聲一片,「少年娘則國娘」這類 「佳句」不斷,甚至引起了BBC的關注。

作為一個女性,我不禁要思考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說一個男生像女生——不止「娘炮」,還有「女裡女氣」、「娘們兒唧唧」等等——聽上去就是貶義詞?什麼時候「像個女孩一樣」成了一件很丟臉的事?然而指女生像男生的「女漢子」這類詞就聽起來沒那麼刺耳,說一個女生很「爺們兒」甚至是表揚的語氣?

針對這一語言上不對等的現象,我想從詞語本身出發去探討三個問題: 人們反感的「娘炮」究竟指什麼;為什麼會使用「娘炮」這一性別化的詞語;關注這個詞的使用方式意義何在。

首先,「娘炮」這個詞通常用於指稱什麼?

我們平時可能看到女性朋友發過這樣的自嘲朋友圈:「今天自己從超市拎了四十斤大米,我可真是個女漢子呀!」但多半不會聽到男性朋友說:「今天下班摔了一跤差點疼哭,我可真是個娘炮呀!」差別是一目了然的。當我們說一個女生「女漢子」的時候,原因可能是她力氣大、耐力強、大度、豪爽、遇到危險情況挺身而出……而當我們說一個男生「娘炮」的時候,是因為他虛弱、矯情、做作……

如今,人們對「娘炮」的定義很寬泛,主要分兩種,一種是針對外表的:不健壯、穿較緊身的衣服、化妝、長發等,而且這種外表特徵時常被泛化,有的男孩子,天生膚白,體形纖細,甚至背單肩包、冬季用唇膏都會被說「娘炮」。「真正男子漢」似乎應該與一切美麗外表和精緻生活絕緣。另一種是反感其行為方式和狀態:扭捏、矯情、身體畏縮不舒展、做事小氣等等。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為何指稱外表和行為特徵的詞會被蒙上了性別化色彩?

這裡要澄清兩個概念: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生理性別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男性和女性具有不同的第二性徵。而社會性別屬性是後天習得的行為方式與性格特徵,我們稱為 「陽剛氣質」和「陰柔氣質」。傳統上認為,陽剛氣質是男性具備的氣質,而陰柔氣質是女性的氣質。不過, 「女性並非天生,而是被建構的」這一理論在上世紀前半葉就已提出,在後來被不斷深化。兩性的先天生理差異是客觀事實,而後天的行為方式,則有很多是社會建構的結果。比如小女孩要穿著裙子去爬樹,大人會說「一點也沒有女孩樣」,小男孩對口紅和高跟鞋感興趣,大人很可能大驚失色,教育他永遠也不要碰這些東西。再擴大到社會上,學校也好,媒體也好,長期潛移默化,當然會造成不同的性別表現。

雖然性別平等的推動者們始終致力於彌合「陽剛氣質屬於男性、陰柔氣質屬於女性」這種刻板的分野,但不得不遺憾地承認,現在社會上這類看法仍是主流,基於刻板印象的言論層出不窮。2017年,《中國婦女報》發布了性別歧視禁用詞,這在國內是非常先進的做法。不過在這裡,「娘炮」、「女裡女氣」與 「直男癌」、「剩男」一起被列入「歧視男性詞彙」的類別——為什麼說「娘炮」就歧視男性呢?它背後的邏輯是:陰柔氣質是男性絕對不能有的,如果有,你就不是「真男人」。看起來是對男性的歧視,實際上是對陰柔氣質的貶抑。

古代有一個詞叫「牝雞司晨」,近年常有人感慨社會「陰盛陽衰」,還有一個聽起來似乎很專業的提法叫做「男孩危機」,這些言論的內核其實都是:必須以陽剛氣質主導社會,決不能讓陰柔氣質佔上風。這是一種典型的二元對立思維,先定義了「陰」和「陽」,然後「陰」和「陽」一定要爭個高下,我強你弱,一決雌雄。王小波曾經寫過:一個外國朋友問他,你們中國那個陰陽學說,為什麼把好的都給陽,一點也不給陰剩下?他回答說,這很簡單,因為話語權屬於陽的一方,它當然不會說陰的一方任何好話了。於是,扭捏、矯情、心胸狹窄、見識短淺……通通歸為「陰」的缺點。所謂「陰」,就是躲在陰暗處,見不得人,不登大雅之堂。掌握權力的一方定義被壓制的一方,有時也會給其所謂的榮耀,使其停留在被壓制的狀態,甚至沾沾自喜,從而喪失反思的能力。然而,陽剛氣質有沒有負面的表現形式呢?比如不注重細節、侵略性強、崇尚暴力,這些特徵在推崇「陽剛」的時候往往被忽略,有時甚至也被作為優點。譬如,電影裡常出現的臺詞:「讓我們用男人的方式解決問題吧!」指的就是打一架。

把生理性別和社會對性別的建構混為一談,將陰柔氣質汙名化,對男性本身是一種束縛和壓制。其實,同性別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遠大於兩性的整體差異。把某個人、某一群體、某個性別標籤化,本質上都是對個體價值的不尊重。在這樣的制度結構中,男性想要獲得主流的性別認同,必須不斷向「陽剛」靠近,否則就會被規訓、被排斥。不能哭唧唧,一定要強勢,這些都會造成對真實情感的壓抑。男孩們帶著對「像女孩一樣」的恐懼,生怕被「陽剛」的一方拋棄,這與校園霸凌的邏輯是相同的:如果你不跟著強者一起欺負弱者,那麼你也會被強者欺負。男性在嘲笑、謾罵其他男性「娘炮」的時候,獲得了心理認同:沒錯,我仍然身處強者陣營。

可能有人要說:「娘炮」就只是一個詞語而已,何必如此計較?

對於語言與社會性別的關係,有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是把語言當做鏡子,認為語言只是忠實地反映社會,所以「以社會性別為依據的社會分工也反映在使用語言的模式上」(瑪麗·塔爾伯特,2004)。另一種將語言看做是有再生產能力的,不僅能夠反映、同時能固化和造就分工。這兩種觀點也被不斷結合。戴爾·斯彭德在《男人創造語言》中指出,「男人對意義生產具有壟斷權,他們也因此壟斷了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婦女的意義沒有進入語言編碼,因此,『現實』是由男人來定義的。語言進行編碼的事件是男性版本,語言反映了男性的關注,文字具有男性偏見。」西蒙娜·德·波伏娃在七十年前提出了女性一直是被壓抑為「第二性」、作為「他者」存在這個觀點,露西·伊瑞葛來更是說過「任何有關『主體』的理論一開始就已經被男人霸佔了」。 「女性是次等的,因為她們常常缺乏作為普遍意義下的『人』的男性所具有的優點。例如,理性、創造性、分析力、徵服自然的能力等等。」比如就在最近,我國的教育界泰鬥在談到新高考時還公然說考題 「思辨性很強,對女生很不利。」言外之意,是女生思辨性差。 「男性批判女性的時候,常是把他們所指出來的缺點當成是女性普遍的缺點。反過來說,當他們批評男性的時候,他們所批評的是單獨的個人、階級或族類,而絕不會是作為普遍意義下的男性的全體。」(江勇振,2004)而語言在這當中也有重要的角色,語言在不斷被言說的過程中,又強化了固有觀念。比如「嫁出去」和「娶進來」這兩個詞,始終強化著女性在婚後脫離原生家庭、走進夫家的父權制思想。「娘炮」作為貶義詞反覆被社會和輿論咀嚼,也使得「男性不能具有陰柔特質」這個觀念更深入人心,在這個問題上,只關注語言本身是無濟於事的,關注語言可以做到的是使男性權力、特權去自然化,使父權不再是「自然而然」的。(瑪麗·塔爾伯特,2004)

我想以某衛生用品品牌曾拍攝的一個公益廣告《像個女孩一樣》(Like A Girl)來結尾。開始是在攝影棚中的一個實驗,鏡頭裡依次出現幾個不同年齡段的男孩女孩和青年人。首先是大概二十歲組,主持人給出指令說:「像女孩一樣跑步」,「像女孩一樣扔東西」,「像女孩一樣打架」,於是大家開始了各自的表演,有打架時扭捏地叫喚和躲閃的,有奔跑時拼命護住頭髮的,有扔東西時軟綿綿說「我做不到」的……十幾歲的孩子表演得也差不多。但到了最小年紀的孩子們,當聽到指令時,她們用盡全力,盡情奔跑、打鬧……接下來是採訪:「當你聽到『像女孩一樣』的時候,你有什麼感受?」一個大概十歲的小女孩說:「我不太確定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反正聽起來不像是好事,好像是在侮辱別人。」而最小的大概五六歲的女孩被問到:「當你聽到『像女孩一樣跑步』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她說:「拼命去跑啊!」

希望在未來,孩子們聽到「像個女孩一樣」不再困惑:「這似乎不是好事?」當她們聽到「像女孩那樣跑」的指令時,都能全力以赴地奔跑,勇敢地詮釋一個「女孩」的定義。男孩不必因自己穿了粉色衣服、體形瘦削、聲音輕柔而恐懼,他們能成為情感更細膩的丈夫、耐心的爸爸、不崇尚暴力的公民。不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應該擁有一種向上的能量,扭捏、造作、矯情是她們和他們都需要克服的狀態,不是被簡單粗暴地定義為女性的缺陷而讓男性遠離。

這些,都需要通過不斷地消除「娘炮」這樣的詞來推動。

相關焦點

  • 「去性別化」, 進步還是倒退?
    近日發布的《去性別化消費·中國兩性消費趨勢報告》,從消費層面的人群、喜好、習慣,令這個「別」字,變得愈加模糊、融合、無界化。  「去性別化消費」並不是一個新鮮話題,如果說60、70、80後對它保有一定克制的話,那麼,在90、95後的群體中,這種克制幾乎不復存在了。我們不禁要問,「去性別化消費」,是進步還是倒退?
  • 在去性別化的路上,歐洲莫非「走火入魔」
    一年多前,一名英國 8歲小女孩因一段視頻成為網絡焦點。視頻中,在著名的樂購超市,她批評貨架上的T恤存在性別歧視:為什麼男童的T恤上寫著「沙漠探險等著你」「英雄」,女孩的T恤上卻印著「美麗」「我覺得我美呆了」?「每個人都認為女孩就該漂亮,男孩就該大膽冒險」,這名小女孩不滿道。該視頻在Youtube上引來十多萬人點擊觀看。
  • 性別化媒體
    通常我們看到的平面或者體育廣告,經常都是一個肌肉健碩的男性或者女性,標準的身材,健康的膚色上閃耀著精緻的汗珠,廣告裡的人總是活力無限,穿著好看的緊身運動服。然而這個廣告沒有走這種老路,呈現了一個毫無距離感的,普通的年紀,身材和長相的女孩,正在費勁地騎自行車,她的金色捲髮有些雜亂,戴著一個簡單的頭盔,她的衣服很隨意,不是知名品牌的產品,就像是是從衣櫥裡隨便挑的一件。
  • 孫萍:如何看待性別化的消費主義?
    記者|李永博在「追問2020」系列第二場「系統圍城」活動中,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孫萍老師與青年文化研究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張安定分享了消費主義的性別化問題。今年常被稱為「女性主義大年」,女性主題的綜藝與電視劇出一部火一部。
  • 為什麼男人都更喜歡瘦女孩,即使很醜,而不喜歡漂亮的胖女孩?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發現那些身材纖細窈窕的女孩更受歡迎。或許是激起了男性的保護欲,或許是能帶來視覺上的享受。但其實是因為人們受到了社會文化的影響,即普遍的審美觀——瘦即為美。在中國古代,有相當長一段歷史都奉行「豐腴為美」的審美觀,到了近代,「腳小為美」扭曲著人們的審美觀,驅使人們通過自殘行為追求美麗。
  • 「無性別化」的生意為什么正在受到歡迎?
    近期,矽谷知名風險投資公司Kleiner Perkins投資了一家於2019年6月創立、定位「去性別化」的美國服裝品牌Re-inc。Re-inc品牌官網取消了傳統的「男裝」、「女裝」入口,而選擇了用「系列」作為類目分區,目前有 「雪糕」、「黑白」和「RWB」 三個系列。同時,所有的款式均為男女同款,碼數跨度較大,覆蓋從XXS至XXXL的範圍。Kleiner Perkins負責人Annie Case表示投資Re-inc的原因是「時尚的概念和人們效仿的榜樣在發生轉變,他們有機會引領無性別服飾的風潮」。
  • 科技圈的審美革命 手機的「無性別化」時代來了
    換言之,時尚領域,無性別化已經成為主流,不管是時裝還是珠寶、配飾,都不再將女性作為唯一的目標群體,化妝、配飾不再具有性別屬性,都只是大家讓自己看起來乾淨舒適、優雅大氣的一個輔助,讓自己更好面前,人人平等。
  • get這四項關鍵詞,你也能像愛豆一樣閃閃發光
    小姐姐們不僅能歌善舞,個個長得像水蔥似的又白又嫩,在節目中和私下的穿搭也是各種美美美,精緻得像城堡裡的公主。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什麼是「女團風」,「女團風」的穿搭又有哪些特點呢?女團風關鍵詞一:甜美說到女團,很多人腦海裡馬上蹦出一個字:甜。
  • 《養育女孩》:養育優秀女孩的目的,從來不是「阿爾法女孩」
    他們以阿爾法女孩為目標,卻始終居於阿爾法孩子之下,他們的自信心受到了一定的打擊,內心是自卑而又堅強,溫柔而內斂,不像阿爾法孩子一樣鋒芒畢露,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果一個家庭中既有阿爾法女孩,又有貝塔女孩,這個時候,父母能否平衡局面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 年輕恆星周圍運行的類地行星,即便在宜居地帶,也難以像地球一樣
    可以說如果能夠找到其他星球上有生命體,這就說明在宇宙之中我們地球並不是孤單的。預想著其他星球也會像地球一樣特別的繁榮昌盛,可是非常遺憾的是,到現在為止卻並沒有在任何的發現。當然在尋找的時候,科學家更加傾向於尋找一些跟地球比較相似的行星,因為這樣能夠增加生命體出現的機率。
  • 除了人間天堂找不到詞語來形容它的美,所有的一切都像畫一樣美
    我們從Le Muria開車到拉齊奧,幾乎環繞了整個praslin島,若是步行,則出了Le Muria走40分鐘就可以到。這個海灘太適合遊泳了,沙子踩在腳底下很軟。海上也有防護網。不過沙灘比較出名,人也很多還有餐廳,餐廳放著音樂,可能不是很安靜。海上的漲潮不知不覺,一瞬間的一個浪,把我的東西都泡在了海裡,海邊記得防水。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我不是很清楚我是否真的可以說我曾是個女孩——很長時間以來,我在某種程度上是個男孩。我不清楚,誰又清楚呢?這是會變化的。」——蒂爾達·斯文頓毋庸置疑的是,在今天,傳統的二元性別體系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鬆動。人們對於性別的理解早已超越生物性徵,走向更為彈性與複雜的社會學建構。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我不是很清楚我是否真的可以說我曾是個女孩——很長時間以來,我在某種程度上是個男孩。我不清楚,誰又清楚呢?這是會變化的。」——蒂爾達·斯文頓毋庸置疑的是,在今天,傳統的二元性別體系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鬆動。人們對於性別的理解早已超越生物性徵,走向更為彈性與複雜的社會學建構。
  • 我們能像鯊魚一樣牙齒再生嗎?啟動再生基因
    如果能夠重新啟動這些基因,我們或許有朝一日能像鯊魚一樣更換自己的牙齒。  鯊魚一生中會不斷更換牙齒,新的牙齒會成排地向前移動(如圖A所示)。  北京時間2月22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近期發現,人類的牙齒有可能像鯊魚的牙齒一樣具有再生能力,因為在我們體內還保留著同樣的再生基因。  在鯊魚一生中,它們的牙齒可以反覆再生,而人類只具有一次再生牙齒的能力。近日,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人類體內也具有與鯊魚相同的控制牙齒再生的基因。
  • 有哪些像電子支付一樣的東西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前些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這些年,有哪些像電子支付一樣的東西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當時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只是一個問題,並沒有像往常一樣給我推送問題下的答案。當我點進去的時候還沒有多少人回答,零星的幾個回答也還只有不多的贊同。我把這個問題放入收藏夾,打算攢肥了看。
  • 俗話說「男孩像媽,女孩像爸」,到底有沒有依據?
    每當哪家有新生命誕生,總會聽到親朋好友這樣的暢談:這閨女跟孩兒他爸可真像這兒子簡直跟媽媽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很多人都認為 " 男孩像媽媽,女孩像爸爸 ",這一說法也是經久不衰。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男孩更像媽,女孩更像爸 "?首先,我們先從每個孩子最初的起點——受精卵說起。受精卵,是由來自父親的精子和來自母親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其中的遺傳物質也同樣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
  • 「男孩像媽,女孩像爸」,到底有沒有依據?
    在現實生活中,通常男孩的模樣像媽而女孩像爸。這種現象不僅在龍鳳胎中常見,即使在單胎的子女中,也常常發現男孩的長相更像母親,女孩的長相更像父親。1「男孩更像媽,女孩更像爸」?
  • 關於日語詞語我們了解哪些?都有哪些需要我們注意?
    在前一段時間的學習中,我們都了解到日語其實相對於其他語種已經算是簡單很多了,但是他仍有很多詞語,詞性需要注意的地方,這些都需要我們日常的學習與積累才能完成。在日語中,不像在英語中,詞序並不能表明名詞在一個句子中的語法作用。名詞並不象有些語言中那樣,會因語法需要加以變化。代之,語法作用是通過名詞後面的虛詞來表示的。
  • 談談「旋轉」的讀音
    為了能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談談「轉」的讀音和意義。  「轉」有兩個讀音:「zhuǎn」和「zhuàn」,讀音不同,意義也不同。  讀作zhuǎn的時候,意思是「改換方向、位置等」,例如:  (1)第一個路口左轉,往前再走200米就到了。  (2)你別後腦勺衝著我,把臉轉過來。
  • 正反讀都一樣的詩還有詞語 正讀和反讀意思一樣的句子
    漢語言博大精深,你會發現有的句子正讀和反讀意思完全一樣,不得不感嘆語言文學的神奇和魅力,讓人對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的詞語和句子還有很多,下面帶來正反讀都一樣的詩還有詞語,正讀和反讀意思一樣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