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
著名化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
因病醫治無效,
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
享年80歲。
張俐娜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她在全球首創的水溶劑低溫溶解高分子技術,為生物廢棄物製作新材料打開了一扇「綠色」的新大門,未來可在生物醫學等領域展開廣泛應用。憑藉這一發明,張俐娜榮獲美國化學會2011年安塞姆·佩恩獎,這是國際再生資源領域的最高獎,而張俐娜則成為了半個世紀以來獲得該獎項的首位中國人。
2015年,《中國青年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記錄了張俐娜院士的科研生涯。↓
46歲,首次有了科研方向
對於張俐娜來說,科研是一條艱難的路。1963年,張俐娜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1973年,她調入武漢大學化學系高分子教研室任教,開始了一個新的徵程。後來,我國著名高分子科學家錢人元先生推薦她獲得日本學術振興協會獎學金(JSPS),在日本作為訪問學者進行高分子溶液理論研究。
1986年,張俐娜回國。此時,她已經46歲,但她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研方向,開始了關於可再生資源天然高分子新領域的研究。
彼時的中國還不富裕,能夠提供給張俐娜的科研條件相當有限,只有一張桌子和一個實驗臺,甚至試管和燒瓶等實驗必需的玻璃器皿都需要她自己去買。但她克服一切困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利用生物質資源,通過「綠色」技術製造對環境友好的新材料上。
拼搏12年破解世界難題
經過不斷努力,1993年,張俐娜創建了天然高分子與高分子物理科研組。2000年1月,已經是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的她,開始纖維素新溶劑和材料的研究。這一年,她已經60歲。但她的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戰剛剛開始。
在世界上最常見的可再生資源當中,排名前兩位的分別是纖維素和甲殼素。前者主要來源於農業和林業廢棄物,如竹子、棉短絨、甘蔗渣等物;後者主要是蝦殼和蟹殼。纖維素和甲殼素都是永遠不會枯竭的原材料。然而,它們很難溶解也無法熔融加工,如何開發利用堪稱世界難題。
張俐娜團隊的成員日以繼夜、奮力拼搏12年,終於發現纖維素和甲殼素可以在水、尿素和氫氧化鈉的混合溶液裡低溫下溶解。他們創建了簡便易行的水溶劑低溫溶解方法以後,各式各樣新材料也相繼開發出來。這些源於大自然、帶有獨特性質的材料,為醫學領域帶來了全新希望。
以纖維素為例,她的團隊與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合作,研究出一系列與醫學有關的新材料。他們將其製成氣凝膠,可為神經細胞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又或是將其做成水凝膠,促進軟骨修復。在甲殼素方面,張俐娜團隊利用甲殼素可促進膠原蛋白和血管生成的作用,將其製成無紡布用於全創口修復,甚至還藉助其輔助心肌細胞的生長。同時,她的團隊與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光電實驗室合作研究出一系列新儲能材料,如鈉離子電池、鉀離子電池材料和超級電容器等,並證明它們在新能源領域具有應用前景。
科學家就是要解決被「卡脖子」難題
從46歲踏入科研領域以來,張俐娜不斷產出原創成果攻克國際難題,除了纖維素和甲殼素以外,還有人造絲和玻璃紙的生產新方法、多糖鏈構象及其構效關係等。
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成果轉化不足的現狀,一直令我國科學界和產業界如鯁在喉。對此,張俐娜認為,科研目標要選準,我們科學家就是要解決被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圍繞其開展原始創新研究。
儘管取得了出色的原創性科研成果,但張俐娜仍然認為還遠遠不夠。在她看來,科研成果只有經由工程化,成為新的產品,並且為市場所接受,才真的具有價值。張俐娜獲獎的「水體系低溫溶解纖維素技術」,儘管被國際上評價為「纖維素加工技術的裡程碑」,然而產業化之路相當艱難。
張俐娜說,只有打通各種潛在的瓶頸,科研成果向產業的轉化才能順暢進行;已經投入的資金,也才不至於因為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而浪費掉。
張俐娜在實驗室
張俐娜教授曾多次對記者說
「科研成果一定要轉化,
要造福社會,造福人民;
一個科學家首先應當愛自己的國家;
每一次站在國際學術講臺上,
我都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
斯人已逝,風骨長存
張俐娜教授,一路走好
今年以來,已有30位兩院院士去世
院士遠去,榮光永存。
2020年已有30位院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孫儒泳,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藥學家周同惠,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5人逝世。
3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盧世璧4人逝世。
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化纖領域奠基人鬱銘芳逝世。
5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乾二,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相繼逝世。
6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陳肇元,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殖內分泌專家肖碧蓮逝世。
7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許其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曾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鄭守仁先後逝世。
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曹楚南逝世。
9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陳定昌,中國工程院院士、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李東英,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生態學家張新時,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戴元本逝世。
10月,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化學家劉若莊,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俐娜逝世。
他們獻身科研,一生盡瘁
這些「國之脊梁」
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來源:青春山東、中國青年報、湖北日報、武漢大學微信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