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每天了解牛價市場信息 學習科學養牛知識 長按圖片 掃碼關注
瘤牛,哺乳綱牛科(Bovidae)牛屬。草食性反芻家畜。因在鬐甲部有一肌肉組織隆起似瘤而得名,古稱犦牛,亦稱犎牛。有乳用、肉用及役用等類型。為熱帶地區的特有牛種[1]。瘤牛原產於印度,100多年前由印度傳入巴西,100多年來,巴西科研部門經過對該牛種進行了不斷的基因改良,使瘤牛的產肉、產奶量以及抗病進一步提高,一頭大的瘤牛最重可達1300多公斤,而且毛短,生長期短,肉質細嫩。中國於20世紀40年代開始引入,在海南等地飼養。
體型特徵
瘤牛脖子上方有一個碩大的牛峰,有的甚至重達幾十公斤,像一個大瘤子,喉部的松肉皮延長為肉垂,直至腹部。兩耳大而懸垂,有明顯的抗熱和抗病能力。[2]耐熱、耐旱、耐粗飼,和普通牛雜交,其後代有生育力。體格較高,骨骼纖細。頭狹長,額寬而突出,耳長大而下垂,頸垂特別發達,甚至可延伸至腹下與陰鞘及陰囊皺褶相連結。瘤峰發達,形狀不一,重5~8千克,約佔體重的2~3%。蹄質堅實,皮膚鬆弛,被毛短粗且稀疏。毛色多種,常見的有不同深淺的灰色、褐色、紅色及黑色等。汗腺多,腺體大,易排汗散熱。對焦蟲病等有較強的抵抗力,並能遺傳給其與普通牛的雜交後代。皮膚分泌物有特殊氣味,能防壁蝨及蚊虻。許多國家利用瘤牛與歐洲肉牛雜交,培育出含不同程度瘤牛血液的優良新品種(見牛)。中國也曾引入瘤牛改良當地黃牛。
瘤牛
生物學特點
瘤峰庫藏
大而圓的瘤峰是一種沉積脂肪的肌肉組織,被稱為瘤牛的營養庫,猶如駱駝的駝峰,綿羊的脂尾一樣,能在物質匱乏時發揮一定的補給作用。較大的瘤峰可佔體重2%到3%。[3]
皮膚屏障
頸部,垂皮及腹下長有明顯的褶皺,表皮面積大,真皮層薄,表皮厚。皮下肌肉發育良好,這種結構在機體的生命活動中起很大作用。[3]
耐熱性好
較大的體表面積和薄的真皮,利於散熱。汗腺及皮質腺發達,排列特殊並接近皮膚表面使散熱速度快。皮膚中特殊的黑色素能有效地反射看不見的光線,增強抗熱能力。
抗逆力強
血液中淋巴細胞含量高,以適應不良環境對熱帶疾病的抵抗力。採食慢,但對飼料的消化率高,飲水少,但對缺水所引起的不良後果小,消化好,一般不會發生脹氣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