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非常火爆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主人公所使用的叉手禮,成為不少朋友爭相模仿的動作,不過由於小編是手殘都學不出,可是卻不妨礙我通過文字的方式和大家介紹這個叉手禮的來歷,以及它確切的讀音。
這種叉手禮並不是電視劇的導演胡亂想像,壁畫和歷史當中都有確切的記載。這種手勢上的理解其實早在春秋以及戰國時期,就有小規模的運用,到了漢朝則是集大成,到了兩晉十六國時期,通過中原和北方政權文化的相互融合,這種手勢動作會變得越來越複雜。基本上不同的政權都會有特殊的手勢,起初這些手勢是代表暗號。
各文化流派的相互融合,叉手禮經過特殊的改變之後,為大臣上朝之時表達尊敬的一種動作。就拿長安12時辰這個叉手禮來說,它盛行於唐宋時期,使用的時候是左手抱著右手大拇指,然後左手小指衝向手肘,同時小拇指還要上翹,有點類似雙手交叉時握拳的姿勢卻是非常的難。
使用的時候嘴裡還要發出一種聲音,並不是很多人想的「諾」,而是喏(re三聲)為什麼要發出這種聲音?因為唐朝定都於長安是西北人氏,大家有條件的話可以詢問,長安、鹹陽一帶的同學或朋友,問問這個詞在他們那裡怎麼讀。唐朝時期大部分人是不用這種唱喏之禮。即使是非要用,這種叉手禮也是文官使用,武將用的也不是特別廣泛。雖然在電視劇當中這種叉手禮用起來非常的有派瀟灑,真正流行的還是在北宋時期。
比如劉禹錫所著的《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其中所記載的「王謝」就是宋朝非常有名的大家族。在這些外戚世家的統治下,南方氏族發展非常快速,特殊的家族制度就由此確立。當小輩遇上家中的長輩不僅最重要說的尊敬的話,而且還要使用這種特殊的手勢。每個家族之間都有不同的習慣,這其實就代表著下級對上級的服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水滸傳,比如魯智深向宋江唱個肥喏,這個喏就是嘴裡面打招呼的聲音,有點類似現在的你好、哈嘍。肥喏就是代表很誠摯的打招呼,或者說有點尊敬的意思。還有小喏、中喏都有特殊的動作以及時間的長短。歷史學家得出的結論就是,當我們身體彎腰幅度較大,面前的人非常尊敬那麼就要唱到肥喏。這聽起來似乎是非常的麻煩,但也正代表了中華民族特殊的文化。
漢朝時下屬對上屬口中所發出的「諾」其實和隋唐以及兩宋時期的喏,發音是有所不同的,到了清朝時期就沒有這種禮節手勢以及口中的特別規矩,因為滿清部族對待漢人這種繁文縟節顯得太過麻煩,再加上滿語與中文有所融合,到了清朝這種禮節就慢慢不再沿用,直到民國初期採用了抱拳禮,也是通過這種特殊的手勢而演變來。它的讀音之所以這麼奇怪,是根據每個朝代,每個家族不同的文化習慣來制定,想要有確切的定論實在太過困難。普遍的還是re,類似西北風味。因此這個特殊的手勢,做起來難唱的也比較難,不過大家可千萬不能認為這是我們文化中的糟粕,相反這是精髓需要大家好好的傳承下去。也沒必要經常的模仿,像和小編一樣的那些手殘黨玩玩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