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死海,許多人肯定知道,它是一個內陸鹽湖,由於它的水裡鹽分比一般的海域要高,所以高到足夠讓人不做任何動作,也可以輕易浮起來。但其實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樣的內陸湖在中國也有一個,那就是青海省的察爾汗鹽湖。
察爾汗鹽湖是世界第二大內陸鹽湖之一,得益與崑崙山和祁連山的自然環境,察爾汗鹽湖的風景優美,藍天白雲四季如常,它的名字來自於蒙古語,意思是鹽澤。
之所以這裡會形成如死海那般的內陸湖,主要是受到在2億多年前的底殼板塊變動引起的,察爾汗鹽湖的原身其實一片汪洋,在經過地殼變動之後,察爾汗鹽湖附近的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相繼出現,而曾經的汪洋海水就凝聚在柴達木盆地深處,最終變成現在察爾汗鹽湖。
察爾汗鹽湖的湖水,有一部分是從崑崙山流下來的,因為崑崙山上常年積雪,處於山頂的冰雪在日光照耀下,加上盆地狹窄的地形而流入察爾汗鹽湖,從而使得湖中的水分更具礦物質和鹽分,從而形成一種當地獨特的資源鉀鹽。
雖然察爾汗鹽湖面積不大,不過內中擁有六百億噸的鉀鹽,足夠中國幾千年的使用,同時這個內陸湖還包含了各種工業用的化學原料,如含氯化鈉、氯化鎂、氯化鉀等,這些都是中國工業化極為需要的自然資源。正因為有這個湖的存在,使得中國在製作化肥上可以省去許多要從國外進口的原材料,為中國食品的自供自足提供了保障。
除了化肥業以外,察爾汗鹽湖還是一個極有魅力的旅遊勝地,雖然因為水源成分的原因,這裡不能形成像西雙版納、蜀南竹海那樣的森林廣袤的景區。但卻形成一個遍地晶瑩的鹽花聖地,每年吸引了數萬遊客前來。
這些鹽花就像雪花那樣晶瑩剔透,甚至比雪花更有魅力。鹽花散落在察爾汗鹽湖四周,這些鹽花由於鹽分濃度和形成時間的不同,所以造就了各種形態各異的鹽花藝術品,她們有的長得像珊瑚,有的長的珍珠,它們的存在,將鹽湖打造得如仙境一般豔麗。
不過對比與這些鹽花聚集而成的物品,萬丈鹽橋估計才是最吸引的所在,上文說過察爾汗鹽湖的產鹽量很高,但相信沒有人會想到,這裡的鹽量多到可以堆出一條橋出來,橫跨在鹽湖中間的一座大橋,就是一條由鹽堆積而成的鹽橋。
鹽橋的所有材料幾乎由鹽構成,但卻堅實無比,不靠護欄和橋墩,依舊可以讓行人在上面行走自如。由於橋是由鹽砌成的,所以橋面看起來十分的光滑潔白,配上周圍五光十色的湖山美景,讓人不禁為這種鬼斧神工的自然設計感到驚嘆。
雖然鹽橋是由鹽製作而成,不過卻擁有相當穩定的承重能力,即便汽車也能在上面行駛。但由於橋面過於路滑,所以行駛的時候時速不能過快。由於過去這裡只作為工業鹽地使用,所以許多景點還處於未開發狀態,但隨著青海省越來越重視旅遊業的發展,相信不久察爾汗鹽湖將會變得更加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