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虎團隊單光子成像雷達研製成功,可透過霧霾看清遠距離目標

2020-09-05 毅飛沖天

眾所周知,光學成像最怕的就是霧霾,人眼通過霧霾只能看清幾十米遠的距離,傳統的光學拍攝設備作用距離也就是幾百米,此外霧霾也能讓光學和紅外製導武器都失效。令人欣喜的是,這個世界性難題被中國一位85後科學家攻破,中國科技大學徐飛虎團隊研製成功了單光子成像雷達,已經實現了45公裡的遠距離成像,並且具備了100公裡遠的成像能力。這種雷達最厲害的是可以透過霧霾看清目標,堪稱「神話」!

據報導,徐飛虎是一位85後科學家,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歸國後加入了中科大潘建偉院士的團隊,一直在研製單像素單光子成像方法,最終研製出了具有實用化的單光子成像雷達,在該領域保持了國際領先地位!

徐飛虎

據悉,遠距離主動成像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因為距離越遠雷射雷達的回波信號衰減就越嚴重,返回的微弱回波光子還會混入背景噪聲,實際上根本無法有效的成像。遠距離成像技術在無人駕駛、對空目標探測和衛星對地觀測上都有著非常強烈的需求。這裡的成像指的是主動成像技術,不需要增加光學系統的口徑就可以達到能看清楚人類不同姿態的級別,遠比衛星遙感成像要求更高!

徐飛虎在2020年初實現了8.2公裡成像,當時的世界紀錄是英國一個團隊的10公裡雷射雷達成像。此次成果是45公裡成像,也就是不管是什麼天氣,也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都能拍出目標的精細信息。如果拍攝的是一座大樓的話,可以看清楚住戶具體有幾扇窗戶。據介紹,該團隊突破了亞像素掃描技術,可以進行幾釐米級別的光斑移動探測目標,通過多次移動後就可以探測出大面積光斑內的內容,從而實現對人類姿態等相關信息的識別。

徐飛虎團隊把單光子成像距離增加到45公裡只用了半年時間,這是一個巨大的量級進步,而且該團隊已經具有了超過100公裡的成像技術。要實現這個目標要在硬體和軟體上同時獲得了突破,該團隊研製出了一套高精尖單光子成像探測設備,還研究成功了光子有效計算成像的算法。該單光子成像雷達系統具有靈敏度高、體積小,探測距離遠、能耗低等特點。

這項技術在軍事上也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原來望遠鏡在晴朗的白天才可以看10公裡左右,現在可以在霧霾天觀測45公裡範圍的目標,而且很快就能把觀測距離增加到100公裡以上;這項技術主要應用場景就是衛星,能夠讓衛星對地面目標進行遠距離的監測,而且不再受天氣情況的影響。

據介紹,單光子探測器能做到百公裡量級等於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這項技術是傳統雷射雷達無法做到的。該設備目前唯一的缺點就是造價太高,主要原因是沒有量產,接下來會應用到無人駕駛和衛星探測等領域,具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相關焦點

  • 中國發明單光子雷達,能透過霧霾100公裡外成像
    眾所周知,光學成像最怕的就是霧霾,人眼通過霧霾只能看清幾十米遠的距離,傳統的光學拍攝設備作用距離也就是幾百米,張召忠甚至認為霧霾能讓光學和紅外製導武器都失效。令人欣喜的是,這個世界性難題被中國一位85後科學家攻破,中國科技技術大學塗飛虎團隊研製成功單光子成像雷達,已經實現了45公裡的遠距離成像,並且具備了100公裡遠的成像能力。這種雷達最厲害的是可以透過霧霾看清目標,就像是「神話」一樣。
  • 中國科學家發明新型單光子相機 實現全球最遠距離單光子成像雷達
    透過霧霾看清45千米外的一棟樓,這不是「神話」,而是中國科學家已經實現的成果。徐飛虎2017年從麻省理工學院歸國開展工作,回國後加入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一直致力於發展實用化量子信息技術。他曾首次提出單像素單光子成像方法,實現了全球最遠距離的單光子成像雷達,並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長距離主動成像面臨著巨大挑戰在本次45千米成像研究之前,業內一直面臨著長距離主動成像難的困局。
  • 中國科學家發明新型單光子相機 實現全球最遠距離單光子成像雷達
    透過霧霾看清45千米外的一棟樓,這不是「神話」,而是中國科學家已經實現的成果。 徐飛虎2017年從麻省理工學院歸國開展工作,回國後加入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一直致力於發展實用化量子信息技術。他曾首次提出單像素單光子成像方法,實現了全球最遠距離的單光子成像雷達,並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
  • 中國科學家發明新型單光子相機,實現全球最遠距離單光子成像雷達
    透過霧霾看清 45 公裡外的一棟樓,這不是「神話」,而是一位 85 後科學家已經實現的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徐飛虎告訴 DeepTech,其所在研究團隊近日發表一篇題為《45 公裡單光子計算三維成像》(Single-photon computational 3D imaging at 45 km)的論文。
  • 我國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對數百公裡外小目標跟蹤探測
    從中國電科十四所某試驗外場傳來消息,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了對低空大氣層中數百公裡外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展現了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的強大應用潛力。 由於光子是光的最小能量單元,具備單光子靈敏度的雷達系統可將雷射雷達系統的性能發揮到極致。在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的研究上,團隊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攜手合作多年。
  • 可對數百公裡外目標實時跟蹤,南京大學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立新功
    這一階段的攻關成功實現了對數百公裡外移動和固定小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南京大學超導電子學研究所繼2017年將研製的大口徑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應用於空間碎片探測和2019年月地雷射測距等驕人成績後,近日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再立新功。
  • 我國單光子量子雷達研製成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具有重要軍事應用...
    (科技日報北京8月15日電) 記者15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獲悉,基於單光子檢測的量子雷達系統在中國電科14所(以下簡稱14所)研製成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據悉,2015年,研製團隊完成量子雷達原理樣機研製後,在西北高原開展了遠程探測試驗,一舉突破同類雷達的探測極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層次的遠程雷達探測。隨後該團隊採用雜散抑制技術,使得量子雷達能夠在白天工作,跟蹤慢速運動目標,並完成日間海面環境下的遠距離探測試驗。
  • 又一個世界第一,國產新型雷射雷達可探測數百公裡外目標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雷射雷達能實現對低空大氣層中數百公裡外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從原理上講,雷射雷達屬於光學探測手段,在大氣層裡受到影響比較嚴重,以前探測大層內飛機的距離都比較短,這次竟然達到了數百公裡,太不可思議了。
  • 探測不受煙塵、霧霾影響:國內首款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研製成功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胡喆)記者17日從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獲悉,由該所研製的我國第一部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進行了飛行試驗,並成功獲取國內首組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影像成果。
  • 實現實時跟蹤,單光子探測器再立新功,新雷達可探測數百公裡外小目標
    消息指出,針對低空的大氣衰減和湍流等複雜環境下,遠距離目標高精度探測難題成了雷達研發過程中最大的瓶頸。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在單光子雷達系統上的研發成績取得實質性進展。團隊最新研製的高靈敏、高精度、高速率的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為新型雷達雷射雷達系統提供關鍵技術支持。
  • 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中電科突破反隱身技術,五角大樓:不做回復
    超導光電子雷射雷達系統是中國電科十四所與南京大學共同研究而成,研究團隊根據大氣層具體情況分析,結合低空大氣減弱的複雜環境,針對性研製探測器,使其更加精準靈敏。 成品研製完成後在外場對探測器進行試驗,研究團隊從試驗過程中發現存在的缺陷,進而改善探測器性能,提升抗環境能力,終於成功完成了數百公裡實時跟蹤任務。
  • 未來自動駕駛的「眼睛」——InGaAs單光子探測陣列
    單光子雪崩探測器增益大、響應速度快、探測效率高、體積小、易於陣列集成、功耗低,其陣列器件可進行弱光信號3D成像,所以在眾多應用領域具有重要研究價值。不同材料的單光子探測器的響應波長不同,矽材料的探測範圍為可見光到1100nm波長以內的近紅外,InGaAs/InP材料的探測範圍在300~1650nm。
  • 雷射雷達探測及三維成像技術進展,讀這一篇就知曉
    我國的空間交會雷射雷達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由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27所聯合研製的雷射雷達已多次成功應用於我國空間站和神舟系列飛船的交會對接,技術指標已達國際領先水平。「嫦娥一號」探月衛星上搭載了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和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製的單雷射束雷射雷達。
  • 量子雷達,誰才是世界第一?
    然而,央企中國電科早在2016年8月宣布了首部基於單光子檢測的量子雷達系統在14所研製成功,並在2018年的珠海航展上展示了實物,並且理論上探測距離極遠,可用於行星防禦和空間探測。進行探測時,成像光子留在量子存儲器中,探測光子被發射出去,經目標反射後被量子雷達重新接受。這樣根據量子糾纏的原理,通過比較糾纏光子對中兩光子各自的量子狀態,可顯著提高雷達的探測性能。
  • 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在濟南研製成功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近日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供圖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近日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 獨家專欄 | 固態雷射雷達的前世今生
    當然 64 線雷射雷達也可以輸出 3 維灰度圖像,但目前 64 線雷射雷達的首要應用還是點雲,某些固態雷射雷達也能在輸出圖像同時提供目標的速度和距離但首要應用還是圖像。這些種類繁多的雷射雷達常讓人迷惑,但從零部件上劃分,總體可分為 4 部分,即發射端、接收端、光學掃描器和光學天線。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該成果由量子探測與波導器件實驗室張強教授、謝秀平高工、鄭名揚副研究員等人合作完成,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大眾日報記者 王健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