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明新型單光子相機 實現全球最遠距離單光子成像雷達

2020-09-09 看航空

8.2千米外對人的姿態識別

遠程45千米主動成像圖解

透過霧霾看清45千米外的一棟樓,這不是「神話」,而是中國科學家已經實現的成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徐飛虎和研究團隊近日發表一篇題為《45千米單光子計算三維成像》(Singlephoton computational 3D imaging at 45 km)的論文。在該論文研究中,中科大團隊實現了45千米的遠距離成像,並已具備百千米成像的能力。未來該團隊會就100千米的成像技術進行深入的實驗。

徐飛虎2017年從麻省理工學院歸國開展工作,回國後加入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一直致力於發展實用化量子信息技術。他曾首次提出單像素單光子成像方法,實現了全球最遠距離的單光子成像雷達,並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

長距離主動成像面臨著巨大挑戰

在本次45千米成像研究之前,業內一直面臨著長距離主動成像難的困局。隨著距離的變遠,遠距離雷射雷達的回波信號會出現嚴重衰減,只能返回微弱的回波光子,而返回的光子又混入很強的背景噪聲,因此長距離主動成像一直面臨著巨大挑戰。具體來說,雷射雷達是向遠處目標發一束光,然後通過目標返回的光子,來測量一個三維圖像。比如,無人車之所以可以導航,正是雷射雷達在發揮作用。現在的問題是,如果物體離目標幾十千米之遠,那麼發光物發出的光,能返回來光子非常少。

這給應用場景帶來的常見阻礙之一,便是無人駕駛導航的能耗增大。無人車導航的一般作用距離是一千米左右。通過技術手段,降低無人車雷射雷達的能耗,一直是業界的期待。

第二個常見阻礙是空間雷射成像雷達,其涉及到兩方面。首先是地對空,即從地面對天上的飛行目標,進行遠距離的目標探測與識別。假如飛機距離地面幾十千米到上百千米,就會很難識別。其次是空對地,以衛星對地面的對地觀測為例,衛星打一束雷射下來,地面返回光給衛星,然後衛星進行探測。如果衛星距離地面四五百千米,就需要用到遠距離雷射成像手段。

基於上述常見的市場痛點,該團隊展開遠距離成像的研究,並發明了單光子相機技術。

實現遠距離亞瑞利解析度成像

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發展出有效的單光子相機遠距離成像方法,並實現45千米的遠距離主動成像。

2020年初,徐飛虎所在中科大團隊曾實現8.2千米的成像,並解決了解析度問題,實現了對人類不同姿態的識別。而本次成果,則在原來基礎上將成像距離提升到45千米。這超過此前英國Gerald Buller團隊實現的10千米雷射成像雷達紀錄。

45千米主動成像是什麼概念?這意味著無論在白天和晚上,觀察者都能從45千米之外,把目標大樓的輪廓、大樓的窗戶等信息準確地拍出來。

具體來說,本次研究通過亞像素掃描以及適用於遠程應用的反卷積兩種方法,最終實現遠距離亞瑞利解析度(Subsurface Rayleigh)成像。

亞像素掃描:可探測小光斑內容物

由於光學器件的衍射限制,隨著光的傳播,光束的距離越遠,擴散得就會越嚴重。以手電筒為例,晚上用它照近處的牆,會看到一個比較小的光斑;但如果用手電筒照幾十米外的牆,光斑就會擴得很大。這便是光學器件的衍射極限,也是解析度限制。

以該團隊早先研究的8.2千米成像為例,把一束光從這麼遠的距離打過去,光斑會非常大。即使用望遠鏡去調製,光斑直徑也高達半米左右。由於光斑過大,成像系統無法識別光斑裡面的內容,這一邏輯可以概括為:光斑決定著成像系統的解析度。

由於人們的日常拍照,通常在幾米範圍內,所以不會涉及高解析度。但對於遠距離特別是10千米以外的成像,解析度就非常重要。面對半米的光斑,成像系統的解析度只有半米,人的姿態等相關信息都無法識別。

為提高解析度和進行準確識別,即識別半米的光斑裡到底有哪些內容,該團隊使用了亞像素掃描技術。該技術可以理解為用手電筒照出一個大光斑,為識別光斑中的內容,就需要精細地平移手電筒,由於光斑與光斑之間的平移非常小,因此叫做亞像素掃描。此外,亞像素掃描,還可進行幾釐米光斑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可以測到一些信號。多次移動後,就能探測出半米光斑中的內容。

反卷積算法:解決遠距離成像難題

反卷積算法的具體使用過程是,多次移動光斑後,會產生很多信號。在此基礎之上,就可以設計算法,來解決遠距離成像的難題。

利用反卷積算法,該團隊分別在白天和晚上,驗證了8.2千米外的成像。據徐飛虎介紹,該團隊當時放了一個人體大小的「模特」,當「模特」的手做不同動作時,反卷積測法可以準確識別出上述動作。而如果沒有這種方法,在成像中只有大概半米的解析度,「模特」的任何姿態都會糊成一片,根本無法識別。

「一硬一軟」:單光子探測手段

和光子有效的計算成像算法45千米成像在8.2千米的基礎上,使用新的探測技術和算法,實現了更遠距離的成像。徐飛虎說,從8.2千米的成像到45千米的成像,是巨大量級的進步。

由於回波光子都是平方關係,從8.2千米成像進步到45千米成像,回波信號基本上要降低36倍。在45千米成像上,該團隊可以把解析度做到0.5米,即可以拍出一些高樓窗戶的輪廓,甚至連窗戶是單扇、還是雙扇都能拍出來。

研究中主要用到兩項技術,一項技術是在系統上做探測,即讓一束光「行走」45千米並打到目標上,然後通過目標的漫反射返回。據徐飛虎介紹,哪怕只有一兩個光子返回,該團隊的實驗系統也能有效收集並探測到。

另一項技術是,為實現本次研究目的,在硬體上,該團隊發展出一套高精尖的單光子成像探測手段;在軟體上,該團隊則發展出新的算法——光子有效的計算成像算法。

一硬一軟的結合,正是為了解決以下難題:白天測量時返回的光子,可能是從45千米外的目標返回的,也可能來自太陽光。如果該光子是太陽光漏進來的,那就不包含任何目標信息,而只有目標返回來的光子才能幫助成像。這時就需要用算法,把太陽光的噪音光子濾掉,同時提取目標返回的信號光子。此外,因為45千米的目標太遠,返回的光子又特別少,平均每個像素大概只有一個光子。如何用極少量光子,把一個大樓的輪廓清晰地重構出來,也需要上述算法的加持。

另外,該團隊發展出一款新型雷達體系——單光子成像雷達系統。將高性能單光子收集和探測技術和光子重構算法這「一硬一軟」結合起來,徐飛虎和團隊最終創造出上述單光子成像雷達系統。他表示,該雷達系統的優勢在於其靈敏度更高、體積更小,能探測的距離也更遠,在同等探測距離需求下,能耗也更低。比如,在晴朗的白天,人們通過望遠鏡大約可以看10千米左右。通過該團隊的技術,即便在霧霾天氣下,45千米的成像也可以順利進行。

研究中,中科大團隊從上海崇明島,對上海市區另一座大樓進行拍攝,拍的過程中霧霾很重,用望遠鏡的能見度大概只有3到5千米。而通過該團隊的技術,能夠拓展到45千米。這可以理解為給用戶創造出一個新型望遠鏡,即在霧霾天氣中,依然可以看得更遠,實現「霧裡看花」。反射光太強破壞了雷達,從而導致無人導航失靈。

這跟光汙染的概念有些相似,對於雷射雷達來說,通過鏡面反射過來的陽光,就是一種光學上的噪音,即無用的光子。而他們在調試系統時,肯定不希望進來噪音,於是經常在晚上做實驗。當然,系統調好後,在白

實現全天時成像能力徐飛虎表示,本次研究曾遇到不少困難。由於45千米成像的要求較高,所以選址非常困難。他們在上海找了很多位置,找了一兩個月,才找到崇明島上的一個賓館。找到後就開始從賓館的20層,往浦東這邊進行觀測。

白天成像條件有限,很多實驗都得在晚上做,並且要不停地調試。中科大團隊的幾位博士生,在賓館熬了兩三個月,由於實驗條件艱苦,經常是熬了好幾周,才能做出比較好的系統調製。

而且,研究人員還需要從一個很糊的、噪音很大的系統裡,利用算法把圖像給重構出來。只有這樣,才能讓原本肉眼無法識別的模糊圖像,變成清晰圖像。

對於很多實驗都是在晚上做,徐飛虎解釋稱,雷射雷達的原理是發一束光到一個目標,然後目標會進行光的散射。在這種情況下,太陽光是實驗需要摒棄的,因為研究人員只需要目標返回來的光。

過去幾年,曾出現過車主使用無人駕駛輔助功能出車禍的事件,主要就是因為雷射雷達出問題。他總結稱,有兩次事故都是因為旁邊的一塊玻璃,將陽光反射到車載雷射雷達上,由於天同樣可以實現主動成像,即全天候成像。

「看見更多的光」長距離成像的常見應用場景,有衛星對地面的遠距離監測、基站雷達的遠距離檢測等等。中科大團隊的研究成果,具備在同等遠距離檢測下、能耗更低的優勢。具體到衛星監測成像來說,其一般用於觀測城市的變化,比如有哪些新的建築建成;再比如衛星可以飛到森林地段,觀測整體森林的生長狀況;此外,還可以觀測天氣,如果氣象部門從中科大團隊的產品中獲取天氣信息,那麼就可能更精確地分析天氣變化。以北京為例,加載這種成像能力的產品,好比高倍望遠鏡,用戶可以從市區看到大興機場飛機的起飛降落。目前,該團隊已經把技術拓展到100千米以上。

目前,該團隊仍需要突破一些技術局限。由於市場需求量較小,導致當前單光子探測器的造價較高,如果可以像晶片一樣量產,造價就可以降下來。

該研究涉及的技術,在業界還處於研發階段,隨著技術至臻成熟,市場就會越來越大。徐飛虎介紹稱,以車載雷射雷達為例,當前並沒有最有效的解決方案。而該團隊的成果,等於提供出一個可能的新思路,具體未來有多大的應用場景,也要看相關技術發展能否把造價降下來,以便把系統做得更好更集成。

也就是說,本次研究的成果亮點在於,相比現有系統其提供了一個能力更強的系統。本次成果的是從0到1的突破,數百千米量級的主動成像能力是傳統的雷射雷達無法做到的。不久的將來,中科大團隊上百千米成像的能力落地,無人駕駛和衛星探測等,也將得到更好的應用。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明新型單光子相機 實現全球最遠距離單光子成像雷達
    他曾首次提出單像素單光子成像方法,實現了全球最遠距離的單光子成像雷達,並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 長距離主動成像面臨著巨大挑戰 在本次45千米成像研究之前,業內一直面臨著長距離主動成像難的困局。
  • 中國科學家發明新型單光子相機,實現全球最遠距離單光子成像雷達
    他曾首次提出單像素單光子成像方法,實現了全球最遠距離的單光子成像雷達,並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2019 年,徐飛虎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中國榜單(TR35)。如果衛星距離地面四五百公裡,就需要用到遠距離雷射成像手段。基於上述常見的市場痛點,該團隊展開遠距離成像的研究,並發明了單光子相機技術。
  • 中國發明單光子雷達,能透過霧霾100公裡外成像
    眾所周知,光學成像最怕的就是霧霾,人眼通過霧霾只能看清幾十米遠的距離,傳統的光學拍攝設備作用距離也就是幾百米,張召忠甚至認為霧霾能讓光學和紅外製導武器都失效。令人欣喜的是,這個世界性難題被中國一位85後科學家攻破,中國科技技術大學塗飛虎團隊研製成功單光子成像雷達,已經實現了45公裡的遠距離成像,並且具備了100公裡遠的成像能力。這種雷達最厲害的是可以透過霧霾看清目標,就像是「神話」一樣。
  • 徐飛虎團隊單光子成像雷達研製成功,可透過霧霾看清遠距離目標
    眾所周知,光學成像最怕的就是霧霾,人眼通過霧霾只能看清幾十米遠的距離,傳統的光學拍攝設備作用距離也就是幾百米,此外霧霾也能讓光學和紅外製導武器都失效。令人欣喜的是,這個世界性難題被中國一位85後科學家攻破,中國科技大學徐飛虎團隊研製成功了單光子成像雷達,已經實現了45公裡的遠距離成像,並且具備了100公裡遠的成像能力。這種雷達最厲害的是可以透過霧霾看清目標,堪稱「神話」!
  • 我國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對數百公裡外小目標跟蹤探測
    從中國電科十四所某試驗外場傳來消息,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了對低空大氣層中數百公裡外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展現了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的強大應用潛力。 由於光子是光的最小能量單元,具備單光子靈敏度的雷達系統可將雷射雷達系統的性能發揮到極致。在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的研究上,團隊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攜手合作多年。
  • 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中電科突破反隱身技術,五角大樓:不做回復
    近期中國超導電子領域傳來一則好消息,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了遠距離實時跟蹤探測這是繼超導單光子能實現空間碎片探測與雷射測距的優異成績後,取得的又一項新成就,中國超導單光子探測儀具有強大應用潛力。這款雷達系統利用量子雷達的應用,在原來基礎上創新處理方式,讓雷達系統整體性能得以提升。 量子雷達具有兩大優勢,一個是在對單光子的信號處理上加強了反隱身技術,另一個則是提高了雷達對外界抗幹擾能力。
  • 可對數百公裡外目標實時跟蹤,南京大學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立新功
    從中國電科十四所某試驗外場傳來消息,其研製的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了對低空大氣層中數百公裡外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展現了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的強大應用潛力。由於光子是光的最小能量單元,具備單光子靈敏度的雷達系統可將雷射雷達系統的性能發揮到極致。
  • 未來自動駕駛的「眼睛」——InGaAs單光子探測陣列
    自動駕駛存在純計算機視覺和雷射雷達兩種不同方案。視覺方案以攝像頭為主導感知外界,以智能圖形識別作為控制的基礎;雷射雷達方案則以雷射發射和回波光探測為主導,以外界物體的距離和速度圖像作為判斷和控制的依據。在高級別完全自動駕駛中計算機視覺和雷射雷達被認為均是必要的,因而高速視覺計算和高性能雷射雷達成為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
  • 獨家專欄 | 固態雷射雷達的前世今生
    單光子雷射雷達是一種能夠徹底顛覆空戰格局的雷達,由於其靈敏度極高,探測距離理論上可以非常遠,三千公裡都不成問題,這點在軍事上非常有價值,F-22、B-2 等飛機高超的隱身性能,幾乎使現役雷達和光電探測系統變成「瞎子」。
  • 世界首個單光子量子存儲器在中國誕生 中科大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的...
    中科大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的量子存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高維量子信息存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衝在冷原子系統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
  • SOS Lab成功開發了一款1550nm單光子雷射雷達概念原型
    >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韓國SK電訊(SK Telecom)攜手韓國雷射雷達(LiDAR)創新廠商SOS Lab成功開發了一款1550nm單光子雷射雷達概念原型,用於自動駕駛和智慧城市應用。
  • 來自矽片的單光子
    來自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多夫研究中心(HZDR)和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U Dresden)的物理學家們設計了一種基於矽的光源,能夠產生可在玻璃纖維中良好傳播的單光子。而這正是來自亥姆霍茲德勒斯登羅森多夫研究中心(HZDR)和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U Dresden)的物理學家們所取得的顯著進展,他們設計了一種基於矽的光源,能夠產生可在玻璃纖維中良好傳播的單光子。量子技術依賴於以最大限度精確控制量子粒子行為的能力,例如將單個原子鎖在磁阱中,或者通過玻璃纖維發送單個光粒子(稱為光子)。
  • 雷射雷達探測及三維成像技術進展,讀這一篇就知曉
    目前,可用於雷射雷達系統的掃描方式中較為成熟的是機械式掃描,主要有擺鏡掃描、萬向節掃描、轉鏡掃描、雙光楔掃描等類型,通過電機驅動鏡面轉動,並利用幾何光學的原理實現光束的偏轉,具有大掃描視場和高掃描效率,是近些年最常見、應用最廣泛也是最成熟的成像雷射雷達掃描方式。
  • 全球首個單光子空間結構量子存儲器在中國問世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衝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從而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 又一個世界第一,國產新型雷射雷達可探測數百公裡外目標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雷射雷達能實現對低空大氣層中數百公裡外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從原理上講,雷射雷達屬於光學探測手段,在大氣層裡受到影響比較嚴重,以前探測大層內飛機的距離都比較短,這次竟然達到了數百公裡,太不可思議了。
  • 推出新D-ToF傳感器,「芯視界微電子」提供測距和三維成像晶片級...
    據公司介紹,該晶片在CMOS工藝上實現了高靈敏度、高解析度單光子檢測陣列,集成了自主研發的超高精度測距電路和抗幹擾數字算法,基於該晶片的雷射雷達系統可實現精確測距,功耗成本低、靈敏度高、可靠性高。 「芯視界微電子」成立於2018年,以光電轉換器件設計和單光子檢測成像技術為核心,提供單光子dToF三維圖像傳感晶片、大數據中心超高速光電互聯晶片及系統解決方案。單光子dToF晶片產品可廣泛應用於汽車輔助以及自動駕駛雷射雷達(LiDAR)、機器人定位導航、手機三維成像、空間環境測繪、安保安防等領域,為整機廠商和模組廠商提供測距和三維成像的晶片級解決方案。
  • 實現實時跟蹤,單光子探測器再立新功,新雷達可探測數百公裡外小目標
    近日,中國新型雷達關鍵技術獲得突破。研發團隊在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方面取得新的進展。根據10月13日中國電科十四所稱,團隊在研的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了對低空大氣層中數百公裡外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消息指出,針對低空的大氣衰減和湍流等複雜環境下,遠距離目標高精度探測難題成了雷達研發過程中最大的瓶頸。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在單光子雷達系統上的研發成績取得實質性進展。團隊最新研製的高靈敏、高精度、高速率的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為新型雷達雷射雷達系統提供關鍵技術支持。
  • 我國單光子量子雷達研製成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具有重要軍事應用...
    (科技日報北京8月15日電) 記者15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獲悉,基於單光子檢測的量子雷達系統在中國電科14所(以下簡稱14所)研製成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據悉,2015年,研製團隊完成量子雷達原理樣機研製後,在西北高原開展了遠程探測試驗,一舉突破同類雷達的探測極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層次的遠程雷達探測。隨後該團隊採用雜散抑制技術,使得量子雷達能夠在白天工作,跟蹤慢速運動目標,並完成日間海面環境下的遠距離探測試驗。
  • 世界首個單光子空間結構量子存儲器誕生
    原標題:世界首個單光子空間結構量子存儲器誕生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楊保國)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高維量子信息存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史保森教授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衝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
  • 中國單光子探測器探測效率超百分之九十
    「光子是光的最小單元,一個10瓦的燈泡1秒鐘可以發出約1020個光子。」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微系統所)研究員尤立星博士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單光子探測技術就是探測一個光子的技術,代表光信號探測能力的極限。  單光子探測器對量子信息領域到底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