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單光子空間結構量子存儲器誕生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世界首個單光子空間結構量子存儲器誕生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楊保國)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高維量子信息存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史保森教授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衝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該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量子通信系統中作為載體的單光子所攜帶的信息量的大小與所處編碼的空間維數有關。目前光子主要編碼在一個二維空間,一個光子攜帶的信息量是一個比特。如果能將光子編碼在一個高維空間,如無限維的軌道角動量空間,則單個光子所能攜帶的信息量將大幅度增加,極大地提高量子通信的效率,同時還可以提高量子密鑰傳輸的安全性,並在量子力學的一些基本問題研究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應用。

  遠距離量子通信的實現和量子網絡的構成必須藉助於量子中繼器,而量子存儲單元是量子中繼器的核心,實現光子攜帶信息在存儲單元中的存儲是實現中繼功能的關鍵。雖然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重大進展,但迄今為止實驗存儲的單光子均為高斯脈衝,且被編碼於二維空間,只能實現一個比特的存儲。因此,能否實現編碼於高維空間光子的量子存儲是提高量子通信效率、構建基於高維中繼器的遠距離量子通信系統和量子網絡的關鍵。

  史保森教授和博士生丁冬生等一直致力於解決上述問題。最近,他們首次成功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衝的存儲,證明高維量子態的存儲是完全可行的。該小組通過兩個磁光阱製備了兩個冷原子團,利用其中一個冷原子團製備標記單光子,並使該光子攜帶一定的軌道角動量,具有特殊的空間結構。然後利用原子與光的相互作用將它存儲於另一個作為存儲介質的冷原子團中,結果證明單光子攜帶的軌道角動量及其疊加態都可以被高保真地存儲。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世界首個單光子量子存儲器在中國誕生 中科大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的...
    中國科技技術大學網站9日消息,世界上首個可以存儲單光子形狀的量子存儲器在中國誕生,最新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上。這項成果將鞏固我國在量子通信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中科大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的量子存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高維量子信息存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衝在冷原子系統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
  • 全球首個單光子空間結構量子存儲器在中國問世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衝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從而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 我國量子存儲器取得重大進展!世界首次實現「按需讀取」
    正是因為量子網絡的超級安全性,全世界都在積極推進量子網絡的建設,並有些許進展,其中中國在量子網絡建設中處於表現出色,出於領先地位。2014年,中國研發的遠程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安全距離擴展至200公裡,刷新記錄。2016年,中國發射全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 我國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例如,存儲器的光波原本在795納米的近紅外光,而研究團隊將光波長轉換成1342納米的通信波段,大幅降低了光纖中的光子損耗程度。這時,在50千米的光纖中,相較于波長轉換之前,衰減程度減少了足足16個數量級。此外,研究者使用了一種環形腔增強技術來製備糾纏原子和光子,從而將量子光源的亮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大幅提升傳輸效率。 在中科大的實驗室中,研究團隊開始了這項實驗。
  • 潘建偉團隊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他們在實驗室內設置了兩個量子存儲器,每個存儲器中含有銣原子團。利用這項裝置,分別在兩個存儲器中建立起光子與原子團的糾纏。用雷射照向銣原子團後,產生的光子與原子團形成糾纏。隨後,光子分別沿著兩條光纖傳輸,並在11千米外的合肥軟體園中的中繼器裡匯合,進行幹涉測量。這時,藉助這個中間環節,就實現了兩個存儲器中銣原子團的量子糾纏。
  • 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在濟南研製成功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近日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供圖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近日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 濟南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
  • 量子通信的源頭——單光子源技術
    日前,我國自主研發的"墨子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首次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量子通信聯接。自此,量子通信這一前沿科技開始走入大眾視線。  量子通信中有三項核心技術,分別是單光子源技術、量子編碼和傳輸技術、單光子檢測技術。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使用單光子源的量子通信是絕對安全的,並且具有很高的效率。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多通道量子頻率...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5日訊 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該成果由量子探測與波導器件實驗室張強教授、謝秀平高工、鄭名揚副研究員等人合作完成,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 中國量子計算機誕生,創世界紀錄
    今天,科技界迎來了一則重磅消息:世界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該成果由量子探測與波導器件實驗室張強教授、謝秀平高工、鄭名揚副研究員等人合作完成,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大眾日報記者 王健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在量子信息技術領域,尤其是單光子成像與遠距離量子存儲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國家科技計劃的支持下,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人員合作,成功研製出了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 國際首個!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成功研製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該成果由量子探測與波導器件實驗室張強教授、謝秀平高工、鄭名揚副研究員等人合作完成,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5日訊 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
  • 單光子源技術推動量子通信發展
    量子通信中有三項核心技術,分別是單光子源技術、量子編碼和傳輸技術、單光子檢測技術。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使用單光子源的量子通信是絕對安全的,並且具有很高的效率。由此可見,理想的單光子源是量子通信的基礎,其特性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
  • 濟南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實現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
    本報9月15日訊(記者 韓霄鵬)日前,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
  • 二硫化鉭可作超快存儲器機制獲解
    原標題:二硫化鉭可作超快存儲器機制獲解   最近,俄羅斯國家研究型技術大學莫斯科國立鋼鐵合金學院(NUST MISIS)工作人員提出了一種層狀二硫化鉭隱藏潛在狀態的形成理論,從而確證了二硫化鉭可用來長期儲存信息,並能以超快速度處理信息。
  •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開發出世界上最高效的單光子光源
    導讀據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所謂的「世界上最高效的單光子光源」。背景過去二十年來,科學家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取得了巨大進展。然而,因為量子過程天生具有隨機性,所以創造一個按需產生單光子的光源,每一步都具有挑戰性。
  • 我國量子點單光子發射器件研究獲重要突破
    因而,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的實驗結果原則上都有安全漏洞。如何得到一種穩定、高效、可靠的單光子源,已經成為量子通信和量子密碼實用化的一個瓶頸。要解決上述的問題,迫切需要研製出高性能的單光子發射器件。 半導體量子點結構是一種典型的三維受限結構,體現類「原子」二能級體系特徵,是製備單光子發射器件的理想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