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陸軍某部官兵正式搬入新一代高原營房,新營房採用多項建築新技術和新型建築材料,能夠更好滿足官兵日常生活、軍事訓練和戰備執勤等需要。楊濤/攝
高原的天氣,變化無常。汽車行駛到瀝青公路的盡頭,就走上了顛簸的砂石路,原本湛藍的晴空驟然變暗,很快就飄起了雪花。筆者到達陸軍某部駐訓點時,雪仍未見停的跡象。
時間已是初冬,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上,一排嶄新的迷彩塗裝營房在風雪中整齊排列著。連隊指導員周昊熱情地迎上來,和我們打著招呼。
「條件跟以往比,大大改善了!」聊起「新家」,周昊讚不絕口,「這些新營房是新型可拆裝式自供能保溫方艙,都是一層結構設計,比普通的貨櫃活動板房更加牢固結實,舒適性、保溫性都很好。」
「有了科技助力,冬天再冷也不怕了」
「看似簡單的方艙,裡面的黑科技可不少。」周昊介紹,這種新型保溫方艙安裝便捷,不需要大型機械就可以在無水電依託區域正常安裝,它結構可拆裝,空間能變化,並且充分採用節能材料等新型科技材料,即需即建即用。
在設計人員前期初步搭建的基礎上,周昊和戰友們僅用數天時間,一座集住宿、餐飲、衛浴等功能於一體的新型駐訓營房便拔地而起。
在「新家」裡,宿舍、學習室、集成盥洗室、庫房、食堂等一應俱全,抗寒保暖、乾淨舒適、環保節能是官兵們對「新家」的一致評價。
走進保溫方艙,一股暖意撲面而來,溫度計顯示室內溫度是23攝氏度。寬敞明亮的班排宿舍裡,戰士們正在午休,即便是只蓋了一個單薄的毯子,戰士們依舊睡得很香。
「有了科技助力,冬天再冷也不怕了。現在的『新家』融合了可再生能源熱電供應和被動式太陽房等技術,採用保溫複合一體板等部件,特別是應用了『被動式太陽房和主動式太陽能集熱相結合』的室內供暖方式,可保證續熱箱全時工作,即便是在氣溫低至零下40攝氏度的數九寒冬,室內也能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上。」周昊介紹說。
連隊的老班長們都知道,以前連隊冬天駐訓,宿舍冷得像冰窖,取暖基本依靠燒煤爐,睡覺需要睡袋外加被子才能勉強入睡。熱水也是緊缺資源,因為沒有充足的電力供應,燒水基本依靠鍋爐,每次洗漱都要精打細算。今年,天氣剛冷,連隊就住上了新房,保溫方艙裡有熱水、暖氣,把漫天風沙隔在了室外,官兵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連隊裡家的味道更濃了,全連官兵訓練的勁頭也更足了」。
周昊介紹,新營房裡還配備生態廁所,特有的無水衝微生物分解技術,可以將糞便分解成有機肥料,循環利用到農副業生產中;配備的集成盥洗室,熱水24小時供應,能保證數十人同時洗漱;學習室裡有圖書、電視、棋牌遊戲,為執勤巡邏歸來的官兵提供了「慢閱讀」「深閱讀」的良好環境和娛樂休息的場所。
該部教導員李晨暉說,這種新型保溫方艙主要用於高原、高寒、海島邊防地域邊海防部隊,以及駐訓和臨時部署部隊使用,支持部隊在極端氣候環境下戰備訓練行動,為部隊執勤巡邏、科學安全過冬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這裡,做的事情都很有意義」
連隊上等兵梁少飛忘不了剛來到邊防時的場景,「這裡的風很厲害,一定要多穿一點。」上山前,聽到老班長的囑咐,梁少飛緊了緊衣服,但臉上依然寫滿了興奮。
廣袤壯麗的高原美景怎麼也看不夠,蔚藍的天空仿佛觸手可及,高飛的雄鷹不時傳來嘹亮的鳴叫,班長為大家講起了經幡的故事……眼前的一切對梁少飛來說,都是那麼的新鮮。
可沒過多久,他臉上的笑容就漸漸消失了,「胸口像壓了塊巨石,頭痛得要裂開,胃裡翻江倒海」,劇烈的高原反應襲來,梁少飛領教了高原的威力。
除了缺氧,高原上風也大。冰天雪地裡,有時風力能達到七八級,但執勤任務依然不能耽擱。後來,在班長的指導下,他慢慢適應了雪域高原。
在自己的年度個人總結中,梁少飛寫道:「那時,我心裡就只有一個信念,國必有邊,邊必有防,我的戰位我來守。」
在這裡,筆者看到了許許多多可愛的邊防戰士,堅強樂觀的他們如同一顆顆沙礫,在祖國漫長的邊境線上,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鐵壁銅牆。
「這裡的夜沒有絢麗的燈火輝煌,但這裡的大漠孤煙、馬蹄聲碎卻讓我流連忘返。」入伍兩年的張國福是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畢業生。初到邊防,張國福也曾遭遇「水土不服」,這裡沒有電影院、美食街,有的只是望不到頭的雪山。
一次部隊組織參觀烈士陵園的經歷深深震撼了張國福的心:「在高原寒風凜冽的天空下,幾百座烈士墓碑,像無聲的軍陣矗立在那裡。那一刻,我覺得胸膛裡熱血在燃燒。我和戰友們大聲喊著誓言,我生平第一次咬破手指,用鮮血在條幅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張國福把《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的歌詞抄在了日記中:「這裡的思念藏在心頭,這裡的尊嚴昂著頭,這裡的深情沒有盡頭,這裡的士兵把使命抗在肩頭。」
在學習室裡,筆者遇到了一名正在學習的戰士。業餘時間,不少戰士在房間裡聊天休息,他在學習室角落裡靜靜地看書。指導員周昊說,戰士名叫劉永貴,「可是連隊的寶貝疙瘩」。劉永貴入伍前是貴州大學一名大三學生,雖然學的是材料與物理專業,但他對心理學十分著迷。
他已經研讀了20多本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正在全力以赴準備心理諮詢師的等級考試,「這裡的環境能讓人放下手機,專注於看書學習。」
「在這裡,做的事情都很有意義。」劉永貴抬頭笑著說。
「為祖國站好崗、放好哨、守好邊」
當清晨金色的陽光灑向山巔,邊防官兵迎來了新的一天。嘹亮的起床號響起,炊事班操作間裡已經忙得熱火朝天,蒸饅頭、熗白菜、炒雞丁……飯菜的香味淹沒了整個食堂,讓人不禁胃口大開。
白米粥快出鍋時,下士高永雲將一把紅豔豔的枸杞撒了進去,「這麼冷的天,吃口熱的身子才能暖起來,加點枸杞讓大家吃得更有營養。」這個中等身材的小夥子,今年剛剛套改下士。
炊事班長陳起飛笑著告訴筆者:「剛來的時候,高永雲說什麼也不願意來炊事班,他希望能去站哨執勤。費了老大勁兒做通工作,現在他已經成長為炊事班的頂梁柱,一個人頂幾個人用。」
為了能讓官兵們吃好,細心的高永雲每天早上都會為每桌戰友準備一碟白糖和一碟食鹽,以滿足大家不同的口味。
在操作間,筆者看到了連隊的食譜,辣子雞丁、土豆牛肉、糖醋裡脊……每天葷素搭配都不一樣,豐盛的餐桌讓官兵們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傍晚,夕陽西下,邊防戰士們迎來了難得的休息時間。「好男兒志在四方,希望你能當一個優秀的軍人,努力在部隊學習工作,一步一步向前走,闖出你自己的人生之路 。」學習室裡,中士妥焦武正在看父親發來的「電子信件」。
今年是妥焦武入伍的第八年,即將面臨退伍的他決定要繼續留隊,但遠方的父親依然放心不下,通過部隊轉給他一個自己錄製的小視頻,給他加油鼓勁兒。
妥焦武介紹說,因為通信不便,部隊開展了「每周一播」的活動,官兵們可以把自己錄製給家人的小視頻交給機關科室,脫密處理後由他們轉發給家屬,官兵家屬也可以通過相同的方式回信。這樣的「幸福心語」成為官兵與親人之間表達情感的重要紐帶。
晚上8點左右,妥焦武開始為換哨執勤做準備。今年冬天,他和戰友們換發了新「行頭」——新型羽絨作訓大衣,內外兩件服裝組成的設計,在兼具保暖、防風等功能的同時,還具有輕薄、結實、耐磨的特點,可滿足多種條件下的訓練和實戰需要。妥焦武說:「吃得好、穿得暖,幸福指數不斷提高,我們要以更加昂揚的狀態為祖國站好崗、放好哨、守好邊!」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