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區」康西瓦,銘記邊關忠誠烈士

2020-12-05 人民網

康西瓦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在雪域高原巍然聳立。石磊攝

英烈精神激勵著高原官兵守好祖國的每一寸領土。吳蘇琳攝

任務部隊在康西瓦訓練基地開展實戰化訓練。吳蘇琳攝

寫在前面

展開大比例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葉城縣沿219國道(新藏線)蜿蜒而上,在皮山縣賽圖拉鎮三十裡營房東南72公裡處,人們很容易找到以居民地形式標示的地形點——康西瓦。

康西瓦,維吾爾語「有礦的地方」。崑崙山與喀喇崑崙山兩大山脈在此相擁,形成了新藏線上著名的康西瓦達坂。站在海拔4269米伸手接天的達坂向東南方向眺望,寂靜荒涼的山坡上有一座高聳的紀念碑,紀念碑所在地就是被高原官兵視為心靈家園和精神高地的康西瓦烈士陵園。半個多世紀以來,107位中國軍人靜靜地安臥在冰峰雪嶺之間。他們排列成整齊的方陣,背靠祖國的大山,面向聳入雲霄的戰場,以永遠年輕的生命和無言的忠誠,守衛著祖國的邊疆。

  「烈士們離不開康西瓦,就讓他們在那裡安息吧」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軍隊在世界屋脊被迫展開了一場舉世矚目的自衛反擊作戰。在空氣稀薄、高寒缺氧、人類無法長期生存的極端環境中,參戰部隊以堅定的意志、果敢的行動,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地取得了全面勝利,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在那場迅雷不及掩耳,秋風掃落葉般驟起、驟進、驟停的高強度、快節奏高原亮劍中,數百位中國軍人的生命在正值青春的花開時節、在翻卷的戰火和瀰漫的風雪中瞬間定格,永遠的18歲、永遠的20歲、永遠的年輕!

戰鬥結束後,出於道路極度險峻、運輸極端困難等因素考慮,西段方向一部分烈士被轉到山下的葉城縣烈士陵園。還有一部分烈士在當時的新疆軍區康西瓦前指附近安葬。它背靠巍峨崑崙,面向喀喇崑崙,腳下是終年流淌的喀拉喀什河,是高原自然環境相對較好的地方。

1965年5月,新疆軍地撥出專款,為烈士刻字銘志,將其命名為「康西瓦烈士陵園」。截至2019年4月,陵園共安葬烈士、因公犧牲和病故的革命軍人107名。

硝煙漸散,西線平安。康西瓦前指和部隊相繼撤銷或移防,長眠於此的烈士就成了康西瓦的「主人」。

由於康西瓦遠離內地、新藏線艱險難行、高海拔環境常人難以承受,烈士的親屬們很難到現地祭奠,唯有那發黃褪色的革命烈士證明書,承載著軍人為國捐軀的榮譽和親人無法釋懷的思念。

2000年8月,新疆軍區計劃將安葬在康西瓦的烈士遷移到山下葉城縣烈士陵園。邊防某團奉命派出一支小分隊前往康西瓦進行前期探查。在70餘公裡的新藏線上,運輸車連續爆胎,最後又熄火「罷工」。官兵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小心翼翼地開啟一座烈士墓,隨即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三十多年過去了,烈士的遺體保存得極為完好,一切的一切如同發生在昨天。小分隊當即恢復烈士墓原貌,迅速向上級匯報情況。

此事在喀喇崑崙和新疆軍區各級機關引起高度重視和強烈反響。首長們說,烈士們離不開康西瓦,就讓他們在那裡安息吧。從此以後,再沒有人提烈士陵園搬遷的事情。

  「如果沒有他們,我們今天走高原,需要的不是邊防證,很可能是護照」

2003年8月,記者第一次深入喀喇崑崙採訪,在即將結束採訪返回北京的前夜,我們抱定必去必到的決心,在午夜時分走進烈士陵園。

祭奠英靈的真情之火,終於在夜色籠罩的康西瓦熊熊燃燒!

紀念碑前,為烈士祭奠的紙張在呼嘯的夜風中呈順時針方向盤旋上升、盡情燃燒。火光照亮了我們流淚的臉龐,溫暖著我們激動的身心。祭奠結束,肆虐的狂風停歇,滿地的火星靜靜合上了眼睛。當最後一個火星熄滅,我們再一次向著紀念碑敬了一個軍禮,一步一回頭,緩緩走出烈士陵園。

回到北京,經過長時間的反覆醞釀,《康西瓦,忠誠無聲》的長文在報刊和網絡上相繼刊載,一時間引發強烈反響。一位參加自衛反擊作戰老兵的留言:「40年了,終於有人寫了。」

網絡檢索「康西瓦」的熱度驟然劇增,以往只有寥寥信息的地質學研究斷裂帶,如今有數十萬條有關康西瓦烈士陵園的內容連結。

有網友感慨:銘記犧牲烈士、感謝邊防軍人。如果沒有他們,我們今天走高原,需要的不是邊防證,很可能是護照!

不少自駕和探險的朋友,在祭掃康西瓦烈士陵園後,又專程到神仙灣、空喀山口、水上中隊等一線哨所慰問邊防官兵,實地感受高原戍邊的艱苦與榮光。

遠在廣東的某經濟開發區眾多企業家表達了出資整修烈士陵園的意願。

2007年5月,新疆軍區撥出專款,組織高原施工和守防部隊,對康西瓦烈士陵園進行全面整修,並將其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康西瓦,結束了40年的沉寂,以英雄的氣概、整齊的方陣、無聲的忠誠,向世人展示了雪域邊關人與山的豐碑。

  「喀喇崑崙不能沒有中國軍人」

有國就有防,有防就得守。

作為共和國版圖的一個點、鋼鐵長城的一塊磚,哨所雖小意義重大。在邊防哨所,每一名軍人都是國家形象和利益的代表,每一次巡邏都是守邊固土堅定意志與實際行動的體現。腳下是國境線,身後是康西瓦,縱有千難萬險、千辛萬苦,對邊防軍人的要求就是一個字:守!

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官兵來到「生命禁區」戍邊守防。高原遇險,官兵們常用「差一點進了康西瓦」形容情況的危急。上山的軍人,不論職級多高,不論來自哪個方向,都要去陵園看望烈士,為他們點支煙、敬杯酒。與康西瓦為鄰的三十裡營房駐軍各單位領導,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到康西瓦祭奠烈士,下山前到康西瓦向烈士話別。這已經成為幾十年來在特定的環境、特殊的任務中自發形成並相傳延續、人人恪守的不成文規矩。

當年的三十裡營房兵站站長,是一位與康西瓦有著血脈情緣的人。小時候,他就聽父輩講,叔叔蔡天文是自衛反擊作戰的烈士,安葬在遙遠的喀喇崑崙。隨著長輩們帶著牽掛和遺憾相繼離世,尋找叔叔安息地的夙願就落到他的肩上。他從內地入伍來到新疆,隨著工作崗位的不斷變換,一步又一步向喀喇崑崙靠近。當他被任命為三十裡營房兵站站長,履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康西瓦祭奠烈士。走進陵園,他頓時淚流滿面:第一排的一座墓碑上清晰地印刻著幾行醒目的文字「蔡天文,7975部隊副班長,甘肅武威人,1962年10月犧牲」。

葉爾登巴依爾·紅爾是河尾灘邊防連的一名蒙古族戰士,戰友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巴依爾。在海拔5400多米的喀拉喀什河之源,不善言辭但做事紮實的巴依爾是戰友們眼裡的高原駿馬。全副武裝、風雪無阻、抵邊到位的邊防巡邏,巴依爾每次都背負最重的裝具;翻越地勢險峻的「絕望坡」,他每次都往返數次接應戰友。最令大家難忘、感動和驚愕的是,當飢餓的孤狼頻頻「造訪」、危及哨兵安全之時,巴依爾居然不聲不響地走向風雪,在海拔5000多米的抵邊地帶,赤手空拳狂追數公裡,落荒而逃的餓狼從此再不敢接近哨位。長期的超高海拔環境和超負荷拼搏,年輕的巴依爾終於倒在了風雪瀰漫的邊防線上,一顆「勇敢的心」停止了跳動。

巴依爾的父母千裡迢迢來到部隊,反覆追問著一句話:孩子的黨費交齊了沒有?漢語都講不成句的父親用顫抖的雙手,將兒子犧牲當月的黨費鄭重地交給團領導。巴伊爾加入了康西瓦那永遠年輕的方陣,父母帶走的只是一張革命軍人因公犧牲證明書。

談及巴依爾,時任連長於少林流著眼淚說:「太可惜、太悲痛。巴依爾作為河尾灘連隊守防以來犧牲的第一位邊防軍人,永遠激勵我們繼續前進。喀喇崑崙不能沒有中國軍人。如果我們犧牲了,就埋在康西瓦,與那一百多位烈士一道,繼續守衛祖國邊疆。」

  「5407米是我人生的頂峰,我用行動證明了一切」

「我乃河尾灘邊防連第一屆守防戰士,2011年來此。雖營房未建條件艱苦,但我深知肩上責任重大,使命無上光榮。在這即將退伍的日子裡,特此前來向神聖而偉大的連隊告別。5407米(記者註:帳篷營地高度)是我人生的頂峰,我用行動證明了一切。今生來此無怨無悔,為祖國獻上我忠誠的心……」

這是記者在河尾灘老營房斷壁殘垣上意外發現的士兵心語。那位沒有留下名字的士兵,如今已回到幸福家園,成為茫茫人海的一朵小小浪花。他在海拔5400多米的高度寫下的這段文字,折射的是邊防軍人紮根雪域高原、守衛祖國邊疆的英雄氣概與鐵血情懷。

艱苦彰顯本色,困難鑄就英雄。無論是硝煙烈火的練兵場,還是雪域高原的邊防線,軍人的職業註定與艱苦為伴。忠誠無聲的康西瓦,以其「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敵人」的精神特質,在生物學家劃定的「生命禁區」裡,助推了以「熱愛邊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頑強拼搏」為核心的「喀喇崑崙精神」的孕育和發揚,激勵著邊防軍人以「身居特殊位置、肩負特殊使命、感受特殊關懷、爭做特殊貢獻」的家國情懷,在雪域高原忠實履行神聖職責。

陵園的寂靜,緣於邊境的安寧。

康西瓦,精神的高地,忠誠的豐碑!

  今日康西瓦,砥礪高原勁旅的演兵場

實力,是正義的後盾、和平的保證。

硝煙漸散,使命在前。

國家的領土主權在哪裡,軍隊礪兵鑄劍的步伐就在哪裡。隨著軍事訓練向縱深發展,康西瓦因其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成為高原訓練的演兵場,4300米的海拔成為高原官兵能力檢驗的起始點。

或許還有人記得世紀之交鐵騎闖高原的驚險。為檢驗機械化部隊高原遂行任務的能力,某裝甲團受領了試驗任務。新藏線上,老式坦克噴吐著黑煙,履帶碾過冰雪覆蓋的達坂。險峻的道路、強烈的高原反應、故障不斷的裝備,使車隊日行不過百餘公裡。小分隊抵達康西瓦時,人員和裝備已經支撐到了極限。

上山倍感環境險,上山方知練兵難。適應高原、熟悉高原是遂行作戰任務的基本前提。在實戰化訓練的大潮中,康西瓦由當年的季節性訓練場轉變為常態化訓練基地,一支支部隊在此接受貼近實戰的嚴格檢驗,茫茫雪域高原已經成為培育戰鬥精神、砥礪高原勁旅的大舞臺。

南疆軍區工兵團,與康西瓦有著特殊情感。部隊在任務極為艱巨、條件極端惡劣、時間極為緊迫的情況下,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創造了我軍高海拔地區工程保障的感人業績。中央軍委給雪山深處艱苦拼搏的工兵團記集體一等功。崇高殊榮的背後,是多大的困難、多大的奉獻!

長期駐守邊疆的某機械化步兵師地處南疆,一條新藏線將戈壁大漠中的戰術訓練場與數百公裡外的康西瓦訓練基地緊緊相連。晨曦時分,戰鬥的號角催醒了沉睡的高原,實彈戰術演練在康西瓦那巍巍雪山間拉開大幕。指揮員精準指揮部隊行動,自行火炮武器系統從前沿一直打到縱深,破障分隊在火力掩護下快速前出,為攻擊部隊開闢出勝利的通途,新型主戰坦克和步兵戰車從多個方向快速突進,步坦協同勢不可擋地將「敵」防禦體系割成碎片……

結 語

2015年9月3日的天安門廣場和2017年7月30日的朱日和訓練基地,對於高原軍人,是有著特殊意義、特別榮光的歷史時刻:當年與他們共同堅守「生命禁區」的邊防團長,如今的共和國將軍,率領由「高原勁旅」官兵駕馭的國產新型自行火炮武器系統方隊,帶著「進藏先遣連」崇高的理想、康西瓦無聲的忠誠,帶著衛國戍邊的風雪、實戰化訓練的硝煙,威武雄壯地接受最高統帥和全國人民的檢閱。

康西瓦沸騰了,喀喇崑崙沸騰了,雪域高原沸騰了。從邊防哨所到駐訓部隊,從堅守戰位的高原戰士,到榮歸故裡的崑崙老兵,無數人心潮澎湃、熱淚縱橫。在這輝煌的時刻,流血犧牲拼搏奉獻的價值倍增,高原戍邊的每一片雪花,礪兵鑄劍的每一縷硝煙,都化為自豪與溫暖。

忠誠無聲的康西瓦,因自衛反擊而守望高原,因戍邊守防而激勵高原,因礪兵鑄劍而揚威高原,他見證了半個多世紀邊防軍人在「生命禁區」書寫的忠誠,激勵著改革大潮洗禮的人民軍隊闊步向前!

信仰,是一種力量;堅守,是一份光榮;前進,是一種責任!(吳蘇琳)

(責編:李方園(實習生)、黃子娟)

相關焦點

  • 愛上生命禁區,愛上生命的意義
    愛上生命禁區,愛上生命的意義小敏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雲海之間,浩蕩的長風穿越幾萬裡,穿過將士駐守的玉門關,玉門關故事多,多得數不清。邊關冷月映襯著孤獨而高大的身影,分外的皎潔明亮。那一身迷彩綠包裹著隨時奉命聽令的血肉之軀,分外的莊嚴。
  • 戍守在「生命禁區裡的禁區」
    當時夜深雪大,連隊主官帶領兩名軍醫,頂風冒雪徒步20多公裡來到病人家裡,從死神手裡搶回了村民的生命。什布奇邊防連距離北京的公路裡程有7000多公裡,在晚霞最後照亮的地方,年輕的邊防官兵用青春熱血、赤膽忠誠戍守在「生命禁區裡的禁區」。官兵們說,連隊的前山與後山,就是他們巡邏執勤的前沿,這條巡邏路上,先後有5名官兵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 中國一共有多少名烈士?
    今天是9月30日 我國第七個烈士紀念日 每個中國人都應該銘記的日子 用生命和無畏捍衛過民族尊嚴 有這樣一群人
  • 在「生命禁區」託起生命希望——走訪全國海拔最高縣醫院
    新華社拉薩6月5日電 題:在「生命禁區」託起生命希望——走訪全國海拔最高縣醫院  新華社記者張京品、格桑邊覺  春夏之交,藏北那曲雙湖縣依然大雪紛飛。作為全國海拔最高縣,這裡平均海拔5000多米,每年有10個月的漫長冬季,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含氧量約為內地的40%,人均壽命58歲,是醫學界眼中的「生命禁區」。
  • 清明寄哀思 致敬英雄烈士 悼念每一位逝者
    清明寄哀思 致敬英雄烈士 悼念每一位逝者時至清明,心裡略感失落,道不出其中滋味,眼眶時而會有熱淚,心情久久未能平復,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才能表達對逝者的哀思,遂寫下此文,以表達對英雄的敬意,惦念逝者。新冠病毒,猶如洪水猛獸,來勢洶洶,殺傷力強,至今已經帶走了3335個生命,摧毀了多少個家庭,給多少家庭帶來了巨大的悲傷,多少家庭失去了或是父母、愛人、兄弟、姐妹、子女。醫護人員和抗疫工作人員,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全,負重前行,逆行而上,因公殉職,他們的生命永遠就定格在2020年。
  • 海拔5384米 用熱血青春守護祖國邊關
    07:24:49 來源: 段柔娛樂說 舉報   海拔5000多米的喀喇崑崙山脈,被稱為「生命禁區
  •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生命禁區」山頂上卻密密麻麻擺滿了...
    49年來,一代又一代算井子邊境派出所民警紮根北疆,履職奉獻,把職責和使命化為一年年無悔的堅守,化為一件件具體的小事,與牧民為親、與戈壁為伴,在「生命禁區」書寫出了一曲曲守邊護邊、親民愛民的忠誠讚歌,以實際行動傳承和弘揚「最苦最遠最忠誠,愛黨愛邊愛牧民」的算井子戍邊精神,忠誠守護著41.145公裡邊境線、9400平方公裡邊境轄區的安寧。先後受到中央、自治區表彰獎勵30餘次。
  • 忠誠的社會作用及忠誠的層級
    在家庭生活中、職場生涯中、社會生活中,皆是一樣的原理,開始對自身來盡責,自然剛正不阿、勇往直前,不受環境耳語影響;內在以「忠誠」來衡量自身言行,忠誠之心遵循道德觀念,盡心盡責,勇於進取,自古忠臣烈士皆是具有此種人格特質,不畏艱難、不畏言語、不畏挫折,能一一克服困難,完成不同的職責使命,更是一種對自身信念的肯定。
  • 今天,廈門人必須銘記
    為了完成這個神聖的任務10月15日晚上8名烈士先後倒在了敵人的槍林彈雨之中▲1954年,一座烈士陵園從萬石山麓拔地而起,為了廈門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獻出生命的部分烈士被安葬於此銘記歷史 吾輩自強!
  • 走訪全國海拔最高縣醫院:在海拔五千米「生命禁區」託起希望
    作為全國海拔最高縣,這裡平均海拔5000多米,每年有10個月的漫長冬季,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含氧量約為內地的40%,人均壽命58歲,是醫學界眼中的「生命禁區」。雙湖縣人民醫院,猶如「生命禁區」的生命燈塔,讓藏北牧民的生命之路越來越長。這裡的醫務人員,也在「生命禁區」不斷託起生命的希望。
  • 生命禁區,他蹲在死光了秧苗的菜地哭了一下午
    超級大V的正義之旅(第四季 走進國門邊境),中國長安網、中央政法委長安劍攜手@國家移民管理局@微博政務@央視新聞@共青團中央@環球時報@頭條新聞@觀察者網及多位社會網紅大V一起奔赴帕米爾高原的最高國門,探秘「生命禁區」,揭秘不一樣的守護者!
  • 抬起頭己是春回大地 生生不息 那些人那些愛都將被深深銘記
    《原創抗疫歌詞五首》文/董加偉抗疫歌曲之一:《最美的承諾》一一寫在病毒肆虐之際不見了絢麗的煙火寒風中花兒寂寞地開著大地如此的蕭疏誰能忍心看家園荒如沙漠鎖住了都市的繁華暗夜裡流星又墜落幾多生命如此的脆弱誰人來蓋上這打開的魔盒
  • 教育整頓|原州區公安分局北塬派出所組織開展 「銘記歷史,緬懷英烈...
    教育整頓|原州區公安分局北塬派出所組織開展 「銘記歷史,緬懷英烈」主題黨日活動 2020-09-03 19: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命禁區」,二十九萬平方公裡渺無人煙
    直擊中國面積最大的「生命禁區」,二十九萬平方公裡渺無人煙羌塘在藏語中意思是「北方高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是我國地勢最高的一級臺階,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而讓這裡最出名的那就是羌塘無人區了,29.8萬平方公裡的地方,幾乎見不到任何人煙。這裡一直被視為「生命禁區」,讓許多人望而卻步。
  • 王良烈士書信首次公開 這本新書闡釋巴渝革命烈士初心
    同時,這些文字還展現了烈士們對革命理想的理性追求,李華強說,劉願庵在給妻子的遺書中寫道「時刻是望著中國革命成功,而你是這中間一個努力工作的戰鬥員」,「面對人間最濃烈的愛情和親情,如果不是對共產主義的理性追求,劉願庵烈士不會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光,對妻子作出如此明確的指引。」
  • 細數《遮天》黑暗動亂源頭,七大生命禁區!(續)
    縱觀《遮天》全書,一直縈繞在人族心頭的就是這黑暗動亂,黑暗動亂一旦爆發,生靈塗炭,暗無天日,人族歷史上多少驚才絕豔之輩為了平定這黑暗動亂而血灑星空,直到葉凡證道成天帝之後才徹底摧毀掉這黑暗動亂的源頭,七大生命禁區!上篇文章小編已經介紹過七大生命禁區的其中三個-神墟,仙陵,葬天島,這篇文章咱們就書接上回,繼續說一說這剩下的四大生命禁區!
  • 生命禁區裡的守望者
    去年12月份,由此採寫而成的作品《海拔4750米 生命禁區裡的守望者》在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人民網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中央企業優秀故事發布活動」上榮獲一等獎,並作為10個獲獎作品代表之一參加了發布活動現場展演。
  • 伊寧市人民法院: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參觀英雄紀念碑
    伊寧市人民法院: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參觀英雄紀念碑 2020-10-24 22: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談忠誠
    「忠誠」,為什麼人們推崇備至呢?根源就在於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生命的價值,如空氣和水一樣,須臾不可或缺,成為整個人類社會所必需的精神品質。正因如此,千百年來古今中外的仁人智士,對「忠誠」都著許許多多的讚美和頌揚,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記者手記:讀懂了那曲戰士的快樂,就讀懂了忠誠的含義
    新華社拉薩8月8日電  題:記者手記:讀懂了那曲戰士的快樂,就讀懂了忠誠的含義  新華社記者張宸、朱青  18歲的武警西藏森林總隊那曲大隊戰士白一涵,盼來了他在那曲的第一個夏天。從小生長在四季如春的雲南玉溪,他從未如此渴望過夏天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