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通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習近平主席發表的二O二一年新年賀詞為全國人民吹響了新一年奮鬥的號角,令人倍感振奮和自豪。
奮鬥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今天,我們就為大家帶來一段奮鬥者的故事,用他們的動人事跡感召你我,在新的一年繼往開來、砥礪前行。
上世紀60年代,中國中鐵科研院西北院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在遠離人類文明的「生命禁區」,建起了包含9個觀測場的風火山科研基地,為青藏鐵路上馬提供了數千萬科研數據,填補了我國凍土科研事業的空白。周懷珍、王佔吉、張魯新……一個個閃亮的名字永遠載入了我國凍土科研事業的史冊,他們含冰臥雪、戰天鬥地,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中鐵科研人薪火相傳的「風火山精神」。去年12月份,由此採寫而成的作品《海拔4750米 生命禁區裡的守望者》在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人民網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中央企業優秀故事發布活動」上榮獲一等獎,並作為10個獲獎作品代表之一參加了發布活動現場展演。
▲現場展演
海拔4750米 生命禁區裡的守望者
海拔4750米,高寒、低壓、缺氧……極端的氣候和自然條件常年在風火山囤積,一天四季的輪迴更替,讓人恍若隔世。諸多年來,這裡被世人稱為「生命禁區」。
1961年,中國中鐵科研院西北院為了破解青藏鐵路高原凍土區築路技術難題,在青藏高原海拔4750米的風火山北麓,建立了我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全年值守的多年凍土定位觀測站,開展高原氣象、地溫、太陽輻射以及各類工程建築物地溫場變化和穩定性的觀測。
59年來,這裡空氣稀薄、荒無人煙、氣候極端惡劣,是生命禁區中極為險惡的區域,冬季氣溫低達零下43度。
59年來,風火山觀測站的科研工作從未停歇,先後有200餘名科技工作者奮戰在這個生命禁區,挑戰高寒缺氧。
59年來,先後有四代科研工作者把自己的青春、智慧和生命獻給了凍土科研事業。
……
孜孜不倦,奉獻青春書華章
今年59歲的李勇是現任風火山觀測站站長,他和同事們在這片生命禁區堅守了37年!
1983年,李勇從南京氣象學院畢業,分配到西北院,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闖勁,他自告奮勇來到風火山觀測站搞科研。37年來,他用無悔的青春年華和永不屈服的鋼鐵意志譜寫著壯麗的人生篇章,為青藏鐵路凍土科研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初到觀測站,李勇主要從事地溫場數據觀測。冬日,刺骨的寒風吹打著僵冷的身體,大雪過後,燦爛的陽光刺得眼睛扎疼;夏天,時而風雨交加,時而電閃雷鳴,時而又冰雹陣陣,如同上演魔鬼劇。
除了採集風火山觀測站數據,科研人員還要定期到西大灘至唐古拉8個地溫場開展巡迴觀測。1985年秋末,大雪封山,寒鎖高原,李勇頂著零下三十多度的嚴寒,乘坐沒有暖氣的大卡車,縱使穿上羊皮棉襖、羊皮褲、棉皮鞋,也難以抵禦嚴寒,靠駕駛室窗戶的半個身子凍麻側轉後背,後背凍麻木了又換回來,顛簸10餘個小時,到達觀測場後走路都變了樣。
青春的記憶總是令人難忘。時光飛逝到1995年,李勇已經在風火山觀測站奮鬥了整整12年。當年那個英姿颯爽的青年已成長為一名質樸憨厚的中年男人,也成為了觀測站的技術骨幹。這一年,他被任命為觀測站副站長。
▲在凍土北界探測
為了增加讀取和記錄數據精度,善於鑽研的李勇開始思考在風火山建立自動觀測系統。他和另一名科研人員陳英福一起自學,請教老專家,一點一滴積累,並親自動手挖纜溝、放線。功夫不負有心人。1998年初,自動觀測系統就在這個世界上最高的凍土觀測站運行了。
艱苦奮鬥,生命禁區中實現科研突破
2001年6月,青藏鐵路終於開工了。李勇斷然放棄回蘭的機會,毅然選擇堅守在青藏高原,為修建青藏鐵路做先行試驗,試驗段工程的研究成果直接決定著青藏鐵路的工程質量。有著紮實凍土知識和豐富觀測技術的李勇,承擔了風火山觀測站的科研工作,同時擔起了中鐵科研院西北院青藏鐵路科研測試隊隊長的重任,全面負責清水河、沱沱河等試驗段科研測試工作。
▲向原鐵道部有關人員介紹風火山試驗路基
冬天的風火山異常寒冷,平均氣溫達零下20多度,測試要跨越數十個工地,上千個觀測點,李勇帶領觀測科研團隊嚴格按照測試頻率,逐點測試、逐個讀取記錄。有時候用來測地溫零溫頭常常被凍結,只能用手暖化後再進行觀測;有一次抄平觀測,突然下起了大雪,為了保證儀器正常工作,李勇果斷地脫下棉衣,把儀器包裹起來,待觀測結束後,他全身都凍麻木了。
▲崑崙山凍脹丘調查
2002年底,李勇在整理觀測數據時發現,試驗段路基出現了異常沉降,與人們普遍認為寒季路基凍脹的理論背道而馳。他一方面對觀測工作進行了徹底自查,另一方面增加觀測點和觀測頻率,經過半年多的論證和現場挖探,終於查清了緣由:路基成型後,本身的沉降抵消了寒季凍土的凍脹量。時任原鐵道部副部長孫永福高興地稱讚:這是凍土研究的深化!
▲青藏鐵路變形監測
常年累月在高原工作,李勇皮膚發紫,頭髮脫落,牙齒鬆動,患上了關節炎和肩周炎,遇到陰雨天就異常疼痛,卻也換來了一大批寶貴的科研數據和成果。截止目前,已取得測試數據1000多萬個,獲得了一批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向青藏鐵路公司有關人員介紹防沙格柵製作過程
專心科研,留下四代人心血與汗水
2019年3月25日,央視《朗讀者》以「眼淚」為主題那期節目中,國內著名凍土科學家、中國中鐵科研院西北院凍土專家張魯新帶領凍土科研團隊,深情回顧了西北院幾代人在青藏鐵路修建過程中發揚風火山精神,為攻克多年凍土世界難題所做出的奉獻。看到電視節目的那一刻,回首過往,李勇激動地哭成了一個淚人。59年來,中國中鐵科研院西北院先後派出了200多名科技工作者前往風火山觀測站開展科研攻關,這裡留下了四代科研人的心血和汗水。
▲央視《朗讀者》欄目採訪中國中鐵凍土科研工作者
風火山的科研工作,對及時性、準確性、連續性要求極高,這就決定了科研人員必須每時每刻堅守風火山。山上讀不到報刊、聽不到廣播、更看不到電視,生活十分單調、枯燥、乏味。夏季,上山的人多了,山上還有幾分生氣。可是到了冬天,大批的科研人員撤回蘭州,三、四個人留守在山上,孤獨和寂寞就更加難以排遣。特別是逢年過節,內地是萬家團圓,歡天喜地;山上卻是孤孤單單,冷冷清清。夜裡,他們常常蜷曲在冰冷的被窩裡,在心中向遠方的親人默默祝福。
▲風火山氣象場
當兒子難以盡孝、當丈夫難以盡職、當父親難以盡責,這是風火山科研人員情感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已經把深深的愛、濃濃的情全部傾注在青藏鐵路的科研事業上。
巍巍的風火山上,埋葬著「魂系風火山的好幹部」王佔吉的忠骨。20多年來,只要一提起王佔吉的名字,全院科研工作者無不感嘆:「他是為青藏鐵路科研事業積勞成疾,最後把生命獻給了風火山!」
傳承精神,繼續發揚光大
如今,青藏鐵路早已通車並持續安全運營,這一舉世矚目的成就與風火山觀測站凍土科研團隊艱苦付出息息相關。同時,以風火山觀測站為基礎的凍土科研成果走出青藏高原,為世界上第一條穿越高寒地區的高速鐵路——哈大高鐵的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還輸出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應用到「莫斯科-喀山高鐵」等國外寒冷地區的高鐵建設。
風火山觀測站,因為四代科研工作者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突破了青藏高原修建鐵路的築路技術難關,先後獲得「全國鐵路先進集體」、「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多項榮譽,李勇個人也先後獲得原鐵道部科學技術獎、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青海省勞動模範、青海省和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等17個獎項。這些榮譽是對他工作成績的肯定,也是對他極大的鼓勵和鞭策。
「不管多少年,我們這裡的科研工作不會停!」今年李勇已經59歲了,他即將退休離開風火山,但是年輕一代的科研人員將繼續走上風火山觀測站,針對氣候變暖、凍土退化等大環境問題,全面提升觀測的自動化水平,進一步開展高原高寒凍土觀測技術與觀測數據利用的深化研究,為高原高寒鐵路、公路等工程建設與運營安全保障提供技術服務與支持,將傳承了四代人的「風火山」精神繼續發揚光大。
信息來源丨中鐵科研院
本期編輯丨邵軍體
原標題:《海拔4750米!生命禁區裡的守望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