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雖然已經進入了初夏,但在喀喇崑崙山上海拔4300多米的黑卡溝護邊執勤點上卻依然大雪紛飛。卡點門前低洼處的一座蔬菜大棚裡,嫩綠的小菜苗從地膜中探出了頭,棚內一片春意盎然,與外面的冰雪世界形成鮮明對比。
「看樣子再有兩個月,同事們就可以吃到我自己種的蔬菜了。」護邊員約麥爾·麥麥提邊說邊小心翼翼地為菜苗培土,臉上難掩心中的喜悅。
大棚是約麥爾和同是護邊員的妻子阿瓦妮薩·艾力一起建的。面積雖然只有30多平方米,但種的蔬菜種類卻不少,有辣子、西紅柿、洋蔥、胡蘿蔔、油白菜、青稞、豇豆。
「今年我們是試種,看哪種蔬菜適合,明年就擴大規模。」約麥爾說。
約麥爾所在的黑卡溝執勤點屬於新疆皮山縣賽圖拉鎮轄區。賽圖拉是一個古老的地名,位於新藏公路和喀喇喀什河交匯處,曾是柯爾克孜族牧民的一個聚居地,輝煌一時。這裡距皮山縣城434公裡,西接喀什地區葉城縣,西南與印度國接壤,東南與和田縣毗鄰。
黑卡溝的氣候惡劣多變,山頂常年積雪不化,山腳亂石戈壁,一年四季很難見到綠色,因此這裡又被稱為「生命禁區」。
自古以來,從新疆皮山縣穿越崑崙山到賽圖拉,再翻越喀喇崑崙山口到達印度列城,是絲綢之路南線的一條重要線路。如今,400餘名護邊員輪流巡守著53公裡邊境線。「物資補給是最大的問題,每10天到15天從葉城縣往山上各執勤點運送一次物資補給,蔬菜主要以土豆、胡蘿蔔之類的耐儲存蔬菜為主。」約麥爾說,要是遇到惡劣雨雪天氣,物資運輸車輛進不來,護邊員們就開始為吃不上菜而發愁。
為了讓護邊員能實現蔬菜自給自足,賽圖拉鎮政府根據當地駐防部隊種植蔬菜大棚的經驗,帶頭搞起了大棚種植,同時鼓勵各執勤點也嘗試種植。
柯族語柯爾克孜指的是「山中遊牧人」的意思,表達了這個民族從源頭開始就一直是漂泊,遷徙的遊牧民族,種菜對他們來說可謂天方夜潭。約麥爾這個一直以放牧為主柯爾克孜族漢子成為了第一個在執勤點上試種菜的人。
為了種好菜,約麥爾虛心向賽圖拉鎮裡的技術員和山下鄉鎮來的護邊員請教:怎樣翻地、怎麼澆水、什麼時候該施肥……
約麥爾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著菜苗,看著它們發芽、成長。為了防止菜苗因晝夜溫差大而被凍傷,他還在棚子裡升了一個爐子。
「雖然在同一個轄區,各個執勤點的氣候和海拔卻各不相同,黑卡溝海拔高,蔬菜長的也要慢點,但無論如何我們卡點總算看到了一抹綠色。」看著眼著一片綠色菜苗,約麥爾興奮地說。
約麥爾說,綠色象徵著生命,代表著希望,無論這次試種成功與否,他都要一直種下去,因為在喀喇崑崙山生活的人缺氧氣,但絕不缺精神。(工人日報報記者吳鐸思 通訊員 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