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物鏈中,「被吃」的情況時時刻刻都在上演,因為地球的能量、物質會從植物這些生存者流向動物這些消費者,最後被分解者分解。而動物數量非常繁多,有一些動物專門吃草、綠葉這些植被,有一些動物專門捕食低級的動物。由於這些動物都具有移動能力,當面臨被吃的風險時,一般都會快速逃離。不過,有一種魚就算被啃食也不會逃跑,最關鍵的是,居然沒有被吃到滅絕,這是什麼情況?
在加州聖地牙哥海岸,野生動物攝影師在水下發現一條長達3米多的翻車魚被一隻海獅啃食,這一條翻車魚的身體都已經被海獅啃出一個大洞。奇怪的是,雖然被啃食,這條翻車魚竟然沒有想逃離的意思,也沒有躲避,看起來優哉遊哉。如果我們在野外遇到這些比較兇猛的肉食性動物,我們可能早已逃之夭夭了,難道翻車魚不怕被吃掉嗎?
翻車魚為什麼不跑
翻車魚即翻車魨,是翻車魨科、翻車魨屬大型大洋性魚類,分布範圍覆蓋熱帶、亞熱帶、溫帶或寒帶海洋,還是比較廣泛存在的。這一種大型魚類身體呈扁圓體形,尾鰭非常短,沒有真正的尾巴,只有一個巨大的頭。當它們還是小寶寶時候靈活性還算可以,能夠經常躍出水面,但是當它們長大以後,靈活性就下降了,行動變得遲緩,畢竟這一種魚最大可以長到5米多,體重可以達到3噸多。如果這一種魚類靈活性強,可能會是海洋中很強悍的頂級獵手。
估計這些翻車魚在被啃食時,也會想過逃跑的,畢竟被啃食也會感到疼痛,只是活動能力實在是太差了,根本就逃不了。由於它的活動較慢,所以我們以為它在被啃吃時根本就不想逃跑。
被吃就一定要滅絕嗎?
可能有一些朋友表示,這一種翻車魚被吃都不會跑,早晚要被吃光,為什麼我們還沒看到翻車魚滅絕的消息。被大量捕食但沒有面臨滅絕的動物多了去了,處於食物鏈下端的動物一般都會面臨被天敵捕食的情況,如果被捕食就意味著滅絕,食物鏈早就斷裂了。
在海洋中磷蝦這些小動物面臨大量天敵,如鯊魚、鯨魚、企鵝等海生動物都會以磷蝦為食,不僅如此,我們人類還大量捕食這些磷蝦,但是這些磷蝦的種群規模並沒有因此大幅度減少。磷蝦還被譽為「世界未來的食品庫」,意味著在未來我們可能會將磷蝦作為潛在的食物來源,大規模捕食磷蝦。
磷蝦之所以沒被吃滅絕,是因為它們的數量非常多,但是翻車魚的數量顯然沒法媲美磷蝦,而且翻車魚的繁殖效率也很低下。雖然翻車魚單次產卵達到3億粒,相比之下,一般的魚類產卵大約為30萬或者更少,但是翻車魚幼體的存活率非常低,大約只有千萬分之一,也就是說一次產卵3億粒,估計有30條最後可以活下來。這樣低下的效率,再加上笨拙的動作,翻車魚居然沒滅絕,難道這是一個奇蹟?其實,我們忽略了一個情況。
翻車魚被啃食並不是普遍現象。雖然翻車魚遊動速度慢,但是它們的潛水能力卻相當強悍。有研究表明,它們可以下潛到800米深的深海。要知道,深入大洋深處會承受更大的壓力,很多海生動物都沒法到達這樣的深度,所以翻車魚在深海面臨的天敵並不是很多。最關鍵的是,翻車魚還能獲得大量的食物,在深海沒有什麼天敵的情況下,翻車魚可以活下來。
還有一點比較關鍵的,那就是它們的肉質並不是很鮮美,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相信海獅等動物也會選擇其他獵物,而不是選擇難吃的翻車魚。也幸好是它們的肉質不好,所以我們人類也不捕食翻車魚,不然就算它們潛入深海或者海底,我們也能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