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青電鏡實驗室環境約稿[7]:談談電子顯微鏡的接地

2020-11-28 儀器信息網

為促進電子顯微學研究、電鏡應用技術交流,打破時空壁壘,儀器信息網邀請電子顯微學領域研究、技術、應用專家,以約稿分享形式,與大家共享電子顯微學相關研究、技術、應用進展及經驗等。同時,每期約稿將在儀器信息網社區電子顯微鏡版塊發布對應互動貼,便於約稿專家、網友線上溝通互動。

專家約稿招募:若您有電子顯微學相關研究、技術、應用、經驗等願意以約稿形式共享,歡迎郵件投稿或溝通(郵箱:yanglz@instrument.com.cn)。

本期將分享張承青老師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電鏡實驗室環境對電鏡的影響的系列約稿經驗分享,以下為系列之七,以饗讀者。(本文經授權發布,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

系列之七 談談電子顯微鏡的接地

眾所周知電器設備都需要安全接地保護。各種設備的外殼或外露金屬部分,都要與大地直接連接,以保證在萬一短路漏電時,還能夠使外殼或外露金屬部分的電壓保持在人體能夠容忍的範圍內(我國現行規定安全電壓為不超過24V),以確保人身安全。

電子顯微鏡也不例外,同樣需要安全接地保護,萬一系統發生漏電時提供一個洩放迴路,確保操作人員或維修人員的人身安全。不過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電子顯微鏡的地線同時還是電子顯微鏡內各個分系統(如探測器、信號處理放大、電子束控制等等)的共同「零電位」端,必須保持電壓穩定在「零」。

理論上地線端是一個電壓為零的參照點,但是實際上,當地線迴路上存在電流時(這個電流通常稱為漏電流或接地電流,由各用電設備分別產生,其大小為各漏電電流的矢量和),在這個地線迴路上的任何一個接地端都有接地電壓存在(因為任何地線的接地電阻R儘管很小但不可能為零,根據歐姆定律V=IR,接地電壓V在漏電電流I不為零的情況下不會為0),儘管這個接地電壓很小以至於我們時常忽略它。但在電子顯微鏡系統裡,這個接地電壓使得「零電位」端的電壓不能穩定在「零」,這樣就會使得電子顯微鏡不能保持在最好的工作狀態下。

因為總漏電電流不可能為恆定值,所以接地電壓的大小是無規則變化的。即便是一般認為小到微不足道的接地電壓,對於經常需要把圖像放大幾萬到一百多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來說,所產生的影響也往往是不可忽視的。

接地電壓的變化,直接致使SEM模式的圖像垂直邊緣產生類似磁場和振動幹擾的毛刺,嚴重時還會使圖像抖動。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專門為電子顯微鏡設置一個單獨的接地迴路,我們稱之為「獨立地線(single earth loop)」。這樣就排除了同一供電迴路中其它用電設備的漏電流對電子顯微鏡的幹擾。注意,必須從接地體到接地線到接地端子都是獨立且不與任何導電體相連接的,這樣才能保證該地線的完全獨立。必須防止以下幾種常見錯誤:1)沒有埋設完全獨立的接地體,只是單獨布放一根地線聯接到公共接地體;2)雖然有單獨的接地體但是接地線或接地端子與公共地線或其它用電設備相聯接;3)儘量不要接「等電位端子盒」,那玩意兒一般都是接公共地線或者與輕鋼龍骨短接的;4)獨立地線儘量不要兩臺或更多的電鏡合用(有些有好幾臺電鏡的用戶,實在不情願給每個電鏡配一套獨立地線啊);5)注意不可以利用現成地下金屬導體做獨立地線的接地體,像是大樓底梁閥板裡的鋼筋什麼的,那都是公用的;也不要借用弱電系統的接地體,那些都不可靠;6)與電鏡信號系統連接的設備(如波譜能譜計算機顯示器等,它們的地線必須與公共地線分離,這點實踐中經常被疏忽)。

電子顯微鏡對獨立地線的接地電阻要求實際不高,前些年某品牌要求是100歐姆以下即可。目前一般各家廠商都只是要求在1~10歐姆即可(小於0.1歐姆的地線成本急劇上升,並且有些土質環境很難做到)。

地線製作一般有「深井式」和「淺坑式」兩種(參見圖一和圖二)。注意無論那種方法,都要與地下任何金屬物保持四米以上直線距離以防幹擾。

深井式製作說明(供參考):

1.鑽深孔:直徑約50~100毫米,深度約為3~20米,達到到潮溼土層即可。

2.接地體:銅管壁厚2毫米(銅棒亦可,多花些銀子就是)直徑約30毫米、長約0.5米,由接地線焊牢(三點以上)引出到電子顯微鏡附近。

3.接地線:4~10平方毫米橡膠或塑料多股銅芯線。

4.降阻劑:鹽、小塊木炭各約2~3公斤。

5.施工工藝:將接地體吊放到孔的底部,準備一細長工具(鋼筋、水管等),將逐漸放入的降阻劑由下而上地搗實,然後繼續回填搗緊,特別注意在接地體周圍一定要搗實搗緊,同時注意不要把接地線碰斷。

圖一  深井式示意圖

淺坑式製作說明(供參考):

1.挖淺坑:深度約為0.5~2米,達到潮溼土層即可。

2.接地體:銅板約0.5×0.5米,厚度2~3毫米,由接地線焊牢(三點以上)引出到電子顯微鏡附近。

3.接地線:4~10平方毫米橡膠或塑料多股銅芯線。

4.降阻劑:鹽、小塊木炭各約2.5~5公斤。

5.施工工藝:將銅板垂直放到坑的底部,周圍先以降阻劑覆蓋,並搗實搗緊,然後繼續回填搗緊,注意不要把接地線碰斷。

 圖二  淺坑式示意圖

 「深井式」適合地面難以開挖或地下水位很深的某些地方。比較而言,「淺坑式」是更為常見的做法。無論是「深井式」或是「淺坑式」,按照此工藝施工,接地電阻都可以達到4~10歐姆(單接地體)。

接地線與接地體的連接如果不便焊接的話,也可以鑽孔用螺栓連接。注意必須用銅螺栓銅墊圈銅螺母,不要用哪怕是不鏽鋼的來代替。這不僅是防鏽,還是防止產生化學電勢、防止產生電腐蝕。

特別需要注意,板型接地體或者條帶型接地體必須垂直埋下及回填搗實,這很重要的哦!

在土壤電阻很大的地方,為降低接地阻抗,還可以將兩個以上的接地體連接起來構成一個小型接地系統,此時各接地體間距0.3~0.5米即可(深井式可以使用同一鑽孔)。

經實測,一般一個接地體接地電阻可達4歐姆左右,兩個個接地體接地電阻可達3歐姆左右,三個接地體接地電阻可達2歐姆左右,六到十個接地體接地電阻可達1歐姆以下(視土壤電阻率而定)。

因為不會有「跨步電壓」的危險,所以不需要參照防雷電格柵式地線網的做法。同時為減少附近地下其它導體的影響,這個小型接地系統也應儘量少佔用地下面積。

為防止意外短路,接地線進入室內後應直接與電子顯微鏡的接地線(或電子顯微鏡內部的地線匯流排)連接,而不要配置一般常見的地線盒或地線端子箱等,不要進入其它等電位端子箱或開關箱,不要與其它匯流排相連。

道理很簡單,說穿不值錢。不過因為地線屬於地下隱蔽工程,做好後很難判斷它的獨立性究竟好不好。曾經多次碰到磁場好,振動噪聲都沒問題,電鏡本身也是正常的,就是偏偏圖像有毛刺,最後臨時斷開所有接地線毛刺就大為改善,問題所在很清楚了吧。

還有市售UPS的接地制式,基本都是不符合單獨接地要求的。UPS主機一般共有八個樁頭、進出八根線,除兩個接電池組外,另有相零地三進三出。要知道:進來的地線樁頭在UPS主機內部是與輸出的地線樁頭完全相通的!UPS廠商工程師按照標準作業規範,把八個頭八根線一個一個接好,開機、正常、走人。可是說好的獨立地線呢?沒啦,在UPS的鼎力相助下,和公共地線網連起來了。嗚嗚!

怎麼辦?斷開就是,兩個都斷開?顯然不對。好,再問,(賣個關子)應該斷開哪一個?

臨時斷開地線時必須注意是斷開所有的接地線,包括附屬設備如能譜波譜拉伸臺等等,還包括插在牆上電源插座的顯示器,扒拉扒拉一堆呢。

包括三個爪子的電源插頭,可以拔的都拔掉。如果疏忽漏掉一個沒有斷開,後面都是做無用功。噢,不,算上誤導,就是做負功,不如不做。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有時電鏡會有循環冷卻水箱、空壓機、UPS等一大堆附屬設備,這些設備也需要接地,但必須和電鏡的獨立地線分開(有些電鏡廠商有明確說明,有些沒有),可以使用另一個獨立地線,也可以接入公共地線。

真空泵由於是從電鏡取電(其開啟和停止由電鏡端控制),一般出廠配置就是用三芯電纜(相、零、地)與電鏡相連,曾有人畫蛇添足,再給它外殼接個地(說是保險一些),這個地線很自然就接到等電位端子箱、接到公共地線去了。哦噢,獨立地線又沒有啦!

有時圖像不好,排查電鏡自身原因後,地線就是最可疑的(磁場振動都可以測出來,地線的獨立性沒法測)。所以,提高對地線的認識,事先與用戶(可能還有用戶單位電務管理人員)有明確溝通,是很重要的。不幸也是最容易被疏忽的一個方面,唉。

2020.11

張承青

作者簡介

作者張承青,退休前在某電鏡公司工作多年,曾經做過約兩千個(次)電鏡環境調查、測試,參與多個電鏡實驗室設計及改造設計規劃,在低頻電磁環境改善和低頻振動改善等方面有些體會,迄今仍在這些方面繼續探索。

附1:張承青系列約稿互動貼連結(點擊留言,與張老師留言互動):

 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7655934_1

附2:張承青系列約稿發布回顧

擬定主題

發布時間

文章連結

序言   電鏡實驗室環境對電鏡的影響

20201013

連結

系列之一   電子顯微鏡實驗室環境調查的必要性

20201015

連結

系列之二   電鏡實驗室的電磁環境改善

20201020

連結

系列之三        

20201022

連結

系列之四   主動式低頻消磁系統

20201027

連結

系列之五   幾種改善電磁環境方法比較

20201029

連結

系列之六   低頻振動環境改善

2020113

連結

系列之七   談談電子顯微鏡的接地

2020115

連結

系列之八   溫度溼度和風速噪聲

20201111

連結

……

……

……

附3:相關專家系列約稿

安徽大學林中清掃描電鏡系列約稿


相關焦點

  • 張承青系列約稿[1]:之一 電子顯微鏡實驗室環境調查的必要性
    為促進電子顯微學研究、電鏡應用技術交流,打破時空壁壘,儀器信息網邀請電子顯微學領域研究、技術、應用專家,以約稿分享形式,與大家共享電子顯微學相關研究、技術、應用進展及經驗等。同時,每期約稿將在儀器信息網社區電子顯微鏡版塊發布對應互動貼,便於約稿專家、網友線上溝通互動。
  • 張承青電鏡實驗室環境約稿[5]:幾種改善電磁環境方法比較
    為促進電子顯微學研究、電鏡應用技術交流,打破時空壁壘,儀器信息網邀請電子顯微學領域研究、技術、應用專家,以約稿分享形式,與大家共享電子顯微學相關研究、技術、應用進展及經驗等。同時,每期約稿將在儀器信息網社區電子顯微鏡版塊發布對應互動貼,便於約稿專家、網友線上溝通互動。
  • 張承青電鏡實驗室環境約稿[8]:溫度溼度和風速噪聲(還有結束語)
    為促進電子顯微學研究、電鏡應用技術交流,打破時空壁壘,儀器信息網邀請電子顯微學領域研究、技術、應用專家,以約稿分享形式,與大家共享電子顯微學相關研究、技術、應用進展及經驗等。同時,每期約稿將在儀器信息網社區電子顯微鏡版塊發布對應互動貼,便於約稿專家、網友線上溝通互動。
  • 場地環境對電鏡的這些影響,你真的知道嗎?
    此外,電子顯微鏡對於場地環境還有一些分析儀器通用的要求,例如實驗室的溫度和溼度(溫度過高、過低,或波動劇烈都會導致儀器運行異常)、 震動的影響對於電鏡來說,外界震動會造成在電子束下落過程中,樣品相對電子束髮生位移,從而使得電子束轟擊位置出現錯位,電鏡圖像上會出現鋸齒或抖動。由於電子顯微鏡觀測倍率高,微小的震動也會影響使用。
  • iCEM 2016邀請報告:環境透射電鏡中的納米實驗室
    第二屆電鏡網絡會議(iCEM 2016)邀請報告環境透射電鏡中的納米實驗室 透射電子顯微鏡自發明以來,由於在表徵材料的成分、結構、組織方面有著高分辨的優勢,極大地推動了材料學科的發展。近年來,隨著實驗技術的發展,透射電鏡正快速從一種靜態表徵技術拓展為動態表徵技術,即原位技術。原位透射電鏡技術在保持電鏡固有的高分辨的同時,再將各種力、熱、光、電、磁等物理場中的一個或多個施加給電鏡樣品,並利用相機記錄材料在該刺激下的響應過程,相當於在電鏡內部搭建了一個納米實驗室。
  • 電鏡學堂丨掃描電子顯微鏡的基本原理(三) - 荷電效應
    這裡是TESCAN電鏡學堂第三期,將繼續為大家連載《掃描電子顯微鏡及微區分析技術》(本書簡介請至文末查看),但是對於不導電或者導電不良、接地不佳的試樣來說,多餘的電荷不能導走,在試樣表面會形成積累,產生一個靜電場幹擾入射電子束和二次電子的發射,這就是荷電效應。
  • 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的工作原理及應用範圍
    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是指掃描電子顯微鏡的一個重要分支,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除了像普通掃描電鏡的樣品室和鏡筒內設為高真空,檢驗導電導熱或經導電處理的乾燥固體樣品以外,還可以作為低真空掃描電鏡直接檢測非導電導熱樣品,無需進行處理,但是低真空狀態下只能獲得背散射電子像。
  • 電鏡學堂丨掃描電子顯微鏡的基本原理(一)
    自本月起TESCAN電鏡學堂將為大家連載《掃描電子顯微鏡及微區分析技術》(本書簡介請至文末查看),幫助廣大電鏡工作者深入了解電鏡相關技術的原理、結構以及最新發展狀況,將電鏡在材料研究中發揮出更加優秀的性能!
  • 電鏡學堂丨掃描電子顯微鏡的結構(一) - 電子光學系統
    這裡是TESCAN電鏡學堂第四期,將繼續為大家連載《掃描電子顯微鏡及微區分析技術》(本書簡介請至文末查看)熱場發射的鎢陰極需要加熱到1800K左右,尖端發射面為<100>或<111>取向,單晶表面有一層氧化鋯(如圖3-6),以降低電子發射的功函數(約為2.7eV)。
  • 卡爾·蔡司全球首發AURIGA COMPACT聚焦離子束電鏡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呂昭平教授  卡爾•蔡司全球首臺AURIGA® Compact FIB-SEM系統落戶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主任呂昭平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研究材料有四個重要因素:材料製備、組織結構、性能和服役,
  • 復旦大學冷凍電子顯微鏡實驗室配套環境設備採購中標公告
    上海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復旦大學的委託,就「復旦大學冷凍電子顯微鏡實驗室配套環境設備採購」項目(項目編號:182008JG)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   項目編號:182008JG   項目名稱:復旦大學冷凍電子顯微鏡實驗室配套環境設備採購   項目聯繫人:許老師
  • 《中國電子顯微鏡市場研究報告|2018版》正式發布
    不便於廣大用戶及電鏡廠商的共同發展,在此背景下,儀器信息網(http://www.instrument.com.cn)特組織了「中國電子顯微鏡市場調研」活動,以期從終端用戶市場及電鏡配置現狀的角度,對中國電子顯微鏡市場做更全面的梳理,對當下中國電子顯微鏡市場現狀、用戶需求、電鏡品牌現狀、市場拓展等信息進行調研分析,為電鏡商在中國市場的市場營銷及推廣提供決策參考。
  • 掃描電子顯微鏡入門
    光學顯微鏡以可見光為介質,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為介質,由於電子束波長遠較可見光小,故電子顯微鏡解析度遠比光學顯微鏡高。光學顯微鏡放大倍率最高只有約 1500倍,掃描式顯微鏡可放大到10000倍以上。 2. 根據de Broglie波動理論,電子的波長僅與加速電壓有關:λe=h / mv= h/ (2qmV)1/2=12.2 / (V)1/2 (?)
  • 電子顯微鏡原理
    導讀:電子顯微鏡是20世紀的重大科學技術發明,如同三極體的發明推動革命了半導體界一樣,電子顯微鏡也極大地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發明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的兩位科學家還獲得了諾貝爾獎。本文詳細介紹電子顯微鏡功能、結構和原理,感興趣的同學請多多關注。。。
  • 卡爾·蔡司AURIGA COMPACT聚焦離子束電鏡全球首發
    聚焦離子束電鏡是指在離子束切割的同時利用電子束觀察影像,同時也可配備能譜進行樣品表面的元素分析。離子束顯微鏡也可以為透射電鏡製作厚度達十幾納米的樣品薄片。  卡爾•蔡司新推出的AURIGA系列聚焦離子束顯微鏡是由電子束系統(SEM)和離子束系統(FIB)組成,具備高解析度成像功能。
  • 中國透射式電子顯微鏡發展的歷程
    圖2 1938年第一臺商用透射式電子顯微鏡在西門子實驗室構建1 DX-100(I)中型透射電子顯微鏡誕生黃蘭友在西德Tübingen大學完成了電子顯微鏡方面的博士論文後回到祖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電子研究所工作。1958年,當各單位討論大躍進趕超計劃時,黃蘭友提出試製透射式電子顯微鏡的建議,得到了大家和所長顧德歡的讚賞。
  • 電鏡學堂丨掃描電子顯微鏡樣品要求及製備 (一) - 常規樣品製備
    這裡是TESCAN電鏡學堂第6期,將繼續為大家連載《掃描電子顯微鏡及微區分析技術》本書編者都是非常資深的電鏡工作者,在科研領域工作多年,李香庭教授在電子探針領域有幾十年的工作經驗,對掃描電子顯微鏡、能譜和波譜分析都有很深的造詣,本教材從實戰的角度出發編寫,希望能夠幫助到廣大電鏡工作者,特別是廣泛的TESCAN客戶。
  •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是什麼
    顯微鏡的作用是通過放大物體的具體形態來研究物體的構造和具體的內部特徵, 主要應用於物理生物和醫學的方面,通過顯微鏡放大後,可以直觀的了解細胞和各種細小物體的內部做構造,來做出相應的研究,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幫助。顯微鏡有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它們兩個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自製一臺掃描電子顯微鏡,厲害炸了!
    雖然說之前也看到了很多十分厲害的DIY視頻,但是看到這個的時候我還是瞬間就跪了……一個名叫Ben Krasnow的工程師自己做了一個掃描電子顯微鏡!這可是電子顯微鏡啊,絕對不是擺弄幾個玻璃鏡片就能搞定的事情,簡直是有史以來最難的DIY項目了……要知道,在實驗室裡,掃描電鏡也是高端大氣的存在,一臺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學生們要想用還得登記排號……而你竟然說你自己做了一個??
  • 發展我國電子顯微鏡產業需循序漸進——訪軍事醫學科學院國家生物...
    80年後從事了兩年教學任務,然後組建電子顯微鏡實驗室,一幹就是29年,大部分時間在進行常規細胞生物學觀察。30年的張德添教授,請他來談談電子顯微鏡相關的一些問題以及我國電鏡產業化的一些情況。 張德添教授還提到,歐美很多國家的醫院已經在使用電子顯微鏡作為診斷工具,患者不僅僅要求知道診斷結果,同時還要求電子顯微鏡測試結果,所以電鏡將來的前景非常看好,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部分電子顯微鏡測試方法的國家標準,今後對於電鏡的需求肯定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