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夏雨教化人
春秋時期的管仲不僅以其思想成為後世眾多學者孜孜不倦研究的對象,而且他的日常言行也成為中國成語寶庫中的經典,並世世代代影響著後人。其中,「春風風人,夏雨雨人」一詞別有深意。
《說苑》中就記載了這個典故。梁國宰相孟簡子因罪逃亡到了齊國,受到了管仲的熱情接待。當管仲看到跟隨孟簡子的只有三個人時,就問:「難道你在梁國時候就只有這三位門客?」孟簡子說:「豈止是三人,共有三千多人。」管仲感到很迷惑:「你現在逃亡,那他們為什麼不像其他人一樣離開你呢?」孟簡子就介紹了三個門客:其一是父親死後,是孟簡子幫助安葬的;其二是母親死後,孟簡子安葬的;其三是兄長被抓進監獄後,孟簡子設法營救了出來。因為孟簡子對他們都有恩德,所以他們才追隨著他同患難。
管仲聞言感慨萬千,想自己輔佐齊主變法革新,雖然讓齊國國力強盛,但是也得罪了很多人。安頓好孟簡子後,管仲說:「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意思是說,我不能像春風一樣吹拂人心,也不能像夏雨一樣滋潤人們,以後一定會窮困潦倒的。
管仲發出這樣的感嘆不是沒有道理的。古語有云:「己欲立,先利人;己欲達,先達人。」幫助了人,人家自然也會給回報的;而在別人困難的時候袖手旁觀,自然是會失去人心的。後來,這句話就比喻為及時地給予人幫助和教益,也作「春風夏雨」、「春風化雨」。
但是,也有人把這個詞用錯,比如:「喝罷酒,他搖搖晃晃地走在路上,春風風人,心情別提有多高興了。」
問鼎沒有拿第一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等特殊意義。
「問鼎」的典故出《左傳·宣公三年》,說的是楚莊王率軍來到洛陽,在周天子眼皮底下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遭到王孫滿的斥責。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而代之的意思。
隨著詞義的發展,「問鼎」已經擴大了它的意義範圍。本來「問鼎」是指「圖謀奪取政權」,只限用於政治鬥爭中,現在則可以用在科技、文化、體育等領域,在體育比賽中使用頻率更高,一般表示運動員或者運動隊「力爭奪取冠軍或第一名」。
舉頭三尺有神明
中國人有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頭頂上都有神明。同時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舉頭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那麼,這裡的「神明」和「青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佛家的說法是:每個人身上有兩個神,一個叫「同名神」,另一個是「同生神」。同名神是男的、是白的、是計善的神;同生神是女的、黑的、是計惡的神。任何人起心動念,是善是惡,他們都會記下來。所以我們最好不要隨便起心動念,以免造惡因。
有這樣一則故事,清朝末年,一個舉子要到北京去考狀元,遇上了大雪封路,只好住到一家客棧裡面。這家客棧的老闆娘是位年輕的寡婦。大雪一直不停,舉子無法成行,就只好繼續在客棧住下去。時間一長,一個是青年男子,一個是年輕寡婦,孤男寡女,天天對望,日久生情,就動了淫念。男的就起身走向女的房間,在他舉手敲門前想到:「不可以!我是去考狀元的,這一進去要是犯了淫,天庭會除名的,回去吧!」他這邊回去了,女的又起了念頭,一出門,心裡想:「不可以,我是個寡婦,應該為丈夫守住貞節才對,回去吧!」
就這樣走了兩三次。就在他們猶豫不決的時候,聽到空中有聲音:「你們兩個王八蛋,要又不要,把我的功過簿劃得稀巴爛!」說完就甩下一個東西來。他們聽到這些話嚇得發抖,趕快撿起來看,原來是一本「功過簿」,上面有他們的名字:一個今科狀元,犯淫革名,打叉劃掉了;一個是守節寡婦,死後升天,現在犯淫,也劃掉了。再看看,又寫「不犯」,勾上去。再看下面,又寫「犯」,又劃掉了。如是三番,把這本功過簿弄得一塌糊塗,連神都生氣得破口大罵。兩人看後趕快各自回房,從此再也不敢犯淫念了。
儘管這是個傳說,但是也給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為人當自律,切不可動邪念,切不可肆意妄為。神明原本不存在,別說舉頭三尺了,舉頭三千尺也沒有的。但是,生活中卻需要有自律精神。
古人言神明,雖是迷信荒謬,但其中的含義,還是很值得我們現在的人認真借鑑。
太監不等於宦官
在很多時候,在眾多的電視劇和文學作品中,都把「太監」和「宦官」當成了一回事,這其實是一個典型的誤解,因為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監」是兩個差別比較大的概念。
首先,「太監」和「宦官」出現的時間不同。「宦官」一詞至遲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太監」一詞,直到遼代才出現。
宦官制度起源較早,《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當時的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賤的人充當。其來源或由處以宮刑的罪人充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秦漢以後,宦官制度更加詳備。
宦官,又作「宦者」、「宦人」,從「宦」的字義分析,本應包括臣隸及仕官在內,通常人們所言宦海、宦途、宦遊,其實仍舊是自「官」而言的。宦官或宦者成為宮中閹人的專稱,大約是秦漢之後的事。
其次,戰國時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閹人,而後來的太監則必須是閹人。宦官「悉用閹人」是東漢以後的事情。而太監和宦官發生聯繫只是明朝的事情。以「太監」作為宮中閹人的通稱,是明清時代的事情。太監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官職的設置,所任者並非都是閹人。明代在宮廷中設置了由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是宮廷中的上層宦官。此後,太監逐漸成為宮中閹人帶有尊敬色彩的通稱。因此,在大明王朝,太監是高級宦官,他們直接管理一般宦官。因此,在明朝,太監和宦官的關係可以這樣界定:太監必須是宦官,而宦官卻不都是太監。發展到了清朝,太監和宦官才成為同義語,才成為可以互用的兩個詞。
你還知道哪些被誤解的文學常識呢,歡迎評論交流。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收藏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