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影視劇的發展,人們對於歷史的了解已經不僅僅局限於課本、小說,有了影視劇,人們可以更直觀地接觸到古代人物,而歷史也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文字,變得豐富、飽滿起來。通過影視劇,我們可以更近距離地接觸到古代人物,可以感受到古人豐富的情感,那一顰一笑、一言一行仿佛都近在眼前。
然而,在生活中有很多常識性的東西,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都逐漸被世人曲解。比如古代的和尚不吃葷,這裡的「葷」並不是指肉,而是指類似於大蒜、蔥、薤、韭菜和芫荽之類的蔬菜,因為吃這種東西時嘴裡容易產生異味,有傷佛門清淨,所以不被和尚所接受。這些歷史常識之所以被世人曲解,除了以訛傳訛之外,很大一部分與影視劇中的內容分不開。
那麼,有哪些歷史常識曾被世人所曲解呢?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三大被世人曲解的歷史常識,十個人中能有一個人知道就不錯了,看看你知道幾個?
第一,客棧吃飯時動不動就扔幾兩銀子的公子哥。蘇轍晚年在開封買了一所普通住宅,共花了9400貫錢,宋徽宗時期,一個朝廷錄書員薪資水平是每月3500文,大約相當於三貫錢左右。由此可見,古代「公務員」若要在城裡買一套普通房子,得不吃不喝261年才能攢夠買房子的錢,普通人就不用說了,攢幾輩子前恐怕也買不起一套房子。
所以,電視劇中那些在客棧消費的公子哥,動不動就在桌子上放幾兩銀子的行為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因為那幾兩銀子幾乎相當於他們一年的薪資。
第二,古人不會直接稱呼其姓名。古人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在對名字的稱呼上十分講究,在平輩中,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會稱其名,普通朋友一般都稱對方的「字」或者「號」,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也可以稱字。父母稱呼晚輩、領導稱呼職員可以稱其「名字」。但無論怎樣,古人都不會直接稱呼對方的姓名,即便是在罵人的時候也要避開姓名。
一些古裝劇中,經常看到一些人直呼對方的姓名,而古人是絕對不會那樣做的,因為那樣做就違背了傳統道德,是會遺臭萬年的。
第三,人還沒死就稱呼其諡號。一般來說,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功過時,往往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得清楚的,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通俗點來說,諡號就是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而人只有在死後才會知道自己的諡號,活著的人是不會起諡號的。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曾多次直呼自己的諡號「孝莊」,這犯了一個最基本、最低級的歷史常識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