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後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2020-12-06 諸葛品歷史

千百年來,人們根據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出許多簡短且通俗易懂的道理,也就是所謂的俗語。時代不斷發展,並非所有俗語都適用於現在,有些已經過時,逐漸被淹沒於歷史風沙之中。但是,有的俗語經受住考驗,儘管社會變遷,因其飽含哲理,至今依舊引人深思,比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以稱得上家喻戶曉。

最早的時候,「君子」強調的是崇高的地位,從字面上可理解為君王之子。後來,君子二字的含義發生變化,不再把地位當成必備條件,反而更側重於高尚的品行,以道德為衡量尺度。《論語》裡有不少描述君子的名言,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還有「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等。

損人利己之人,配不上君子的稱呼;見利忘義者,也不能被稱為君子;心懷叵測,更不是君子之所為。其實,廣義上的君子,並非遙不可及,無需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只要品行高潔,對待朋友彬彬有禮,為人處世符合道德準則。另外,君子不一定要淡泊名利,追求功名利祿未嘗不可,更不需要視金錢如糞土。

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雖說錢財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但如果家徒四壁,最基本的生活難以維持,活下去都是問題,更別提其他事情了。所以,君子可以喜歡錢財,通過正常的方式掙錢,憑藉自己本事致富,是值得推崇的,從而孔子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老話說得好,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話糙理不糙。世人都想過榮華富貴的生活,或許聖人也不例外。孔子云:「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在孔子看來,每個人都嚮往金錢和地位,人之常情,不要覺得太庸俗。掙錢的途徑很多,可以憑藉勤勞的雙手致富,也可以通過讀書,獲得朝廷的賞識,而後位極人臣,俸祿自然也不會少。作為古代文人,還可以替別人寫詩作賦,或者賣自己的字畫。但是,一定恪守道德準則,坑蒙拐騙而獲得財富,純屬小人的行為,君子絕不會這樣。

沒有人願意過貧窮的日子,一是吃苦可以接受,假如一生都窘困潦倒,誰都不甘心。擺脫貧窮的方式,要合乎禮儀和道德,唯有這樣才符合君子的標準,否則即使腰纏萬貫,也會被人瞧不起,留下惡名。古代一些大臣,為了貪財不擇手段,儘管短時間內得到財富,卻只是曇花一現,最終身敗名裂,清代的和珅就是個典型。

對於現代人來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句俗語,仍然非常受用,把他銘記在心,能夠時刻提醒自己不走歪路。成功沒有捷徑,唯有踏踏實實工作,對得起良心,不違背道德準則,每一分錢都乾乾淨淨,經得起誘惑,不碰邪門歪道。其實,「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是上半句話,後半句更經典,即「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卻十人九不知,它是什麼意思呢?

眾所周知,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做人做事都要符合禮儀,不可隨意而為,要不然將會被人唾棄。「貞婦愛色,納之以禮」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呢?在古代,女子要從一而終,把貞潔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故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說法,此處「貞婦」值得是保持忠貞的女子,廣而言之,可以代指古代所有女子。

「貞婦愛色」中的「色」,指的是漂亮、美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是女人的天性,誰都想把自己打扮更好看,如此就引出「納之以禮」。所以,俗語「貞婦愛色,納之以禮」的意思是:「女子愛女很正常,但穿著打扮要符合禮儀,不能只為追求好看,把禮儀拋之腦後,任由自己發揮。」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談錢並不俗氣,誰都想擁有財富,但不能為了得到錢財,做出有損道德的事情,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追求時尚和美麗要注意禮儀尺度,現在有些女的為了博人眼球,為了追逐人氣,打扮得太過前衛,能穿多少穿多少,簡直不忍直視。所以說,「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值得現代女性深思,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做事要考慮周全,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說,一個君子,要注意的九項。視思明。看到了,是不是看清楚了,是不是看到真相了,還是別人故意給您看的?
  • 人人都需要金錢 但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
    有了錢,人的生活可以更舒適,人的交往可以更自如;沒有錢,人的生活會很拮据,人的交往會很尷尬。  錢,可以給人帶來幸福和美好,也可能給人帶來糾結和煩惱。為了錢,人們四處奔波、人們苦心積慮、人們挖空心思。為了錢,人們埋頭苦幹、人們努力拼搏、人們鋌而走險。錢,使一些人奮發向上;錢,也使一些人自甘墮落。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蘊含交友之道,但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蘊含交友之道,但可惜十人九不知!文/文飛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不知道大家是否考慮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認為沒有什麼東西是圓滿的,如果人活在一個非常完美的環境中,可能就會喪失奮鬥和前進的動力,魚也是如此。
  • 農村俗語:君子之交淡如水,下句話是精華,老實人不妨一看
    農村俗語:君子之交淡如水,下句話是精華,老實人不妨一看「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這首詩名為《風雨》是先秦時期一位未留下姓名的先人所做。
  • 「好吃不過餃子」,下一句更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同樣的道理,我國古代也有一些關於食物的俗語,它們充滿哲理和趣味: 五穀雜糧身體壯,青菜蘿蔔保平安 如果僅從字面意思看,這句俗語有第一層理解,即吃飯不能挑食,也不能只食用精細糧食和大魚大肉,而是應該廣泛地吃五穀雜糧,補充足夠的蔬菜,才能夠保持身體營養均衡。從這裡能夠看出,我國古人對人的身體需求認識水平是非常科學的。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其中,「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就道盡了一個長壽的秘訣,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03其實,這句俗語後面還有一句「少食壯火,自取其禍」,這句話很好理解,主要是說年少時候如果食用補品太多的話,往往會有很多的禍害。
  • 老祖宗講「君子之交淡如水」,下一句更經典,老實人值得一看
    農村俗語對老百姓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因為俗語發源於日常生活,可以為老百姓提供思想方面的指導。雖然在現代社會中,俗語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卻一直影響著大家的生活。農村俗語「君子之交淡如水」,語出《莊子·山木》:「謂賢者之交誼,平淡如水,不尚虛華。」。說的是君子之間的交情,就像水一樣高雅純淨。
  • 俗語「十個光頭九個富」,後半句是啥?老祖宗的經驗現在還適用嗎
    現在脫髮已經是困擾當代年輕人一個很大的問題,尤其是那些平時工作壓力很大天天加班的人,什麼髮際線上移、突現地中海之類的,也有很多人因此而感到困擾,但其實這個問題早在古代就已經出現了,並且古人還留下了與此相關的俗語,如「十個光頭九個富」。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後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講的也是人們對醜事樂此不彼議論的現象,不過要是事情不夠明朗,只是有一些關於這個人醜事的風聲,左鄰右舍更樂於背後議論,通常背後嚼舌根,讓許多人非常痛恨。 《增廣賢文》中:「誰人背後無人說」,意思是哪個人背後沒有人嚼點舌根,當面又受到誇讚?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揭示了人生的五字秘訣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
  • 古代俗語: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半句更經典,年輕人不妨一看
    古代俗語: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半句更經典,年輕人不妨一看當我們給水杯盛水時,都不會將水杯盛滿,會留一部分空間出來,這樣水就不會溢出來,端杯子的時候也不會擔心開水撒在手上燙傷了,而月亮也是如此,當月亮特別圓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月蝕,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就是
  • 鬼谷子總結五句識人之術,一直流傳至今,十分經典
    鬼谷子總結五句識人之術,一直流傳至今,十分經典  鬼谷子原名王詡,又名王禪,是戰國時期非常著名的人物。鬼谷子首創縱橫家,是兵法謀略家的先祖,歷史地位極其尊崇。傳說鬼谷子的師傅升仙之時,曾留給鬼谷子一卷竹簡,上面只寫了「天書」二字,這就是傳說中的「無字天書」。但是當時的鬼谷子不知道這究竟是什麼,也沒當回事。晚上睡不著爬起來,竟看見竹簡上閃出金光,鬼谷子這才明白,這卷什麼都沒寫的竹簡竟然如此神奇。
  • 俗語「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後半句更動人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那後半句是什麼呢?這後半句更是經典,「繁華三千,只為一人飲盡悲歡。」聽起來這句更動人。「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飲」這句話源起佛經中的一則故事。佛祖在菩提樹下問一人:「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錢、有勢、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妻子,你為什麼還不快樂呢?」此人答曰:「正因為如此,我才不知道該如何取捨。」佛祖笑笑說:「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
  • 農村俗語「天上無雲不下雨」,後半句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都說「俗語能帶給我們財富」,這句話有他一定的道理,但並不是真金白銀,而是教會你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從而在社會上少走彎路,也能給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最終的成功之路就得看自己是怎麼走的了,畢竟天上不會掉餡餅,同樣也要正確的理解俗語中的財富,正所謂金錢有價,俗語無價。
  • 俗語「太歲頭上動土」的太歲是何物?後半句與人的運氣有關
    俗語是口頭流傳的民間世俗語言,是千百年來老祖宗總結出來的經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達給後人,起到告誡的作用。相對於我國古典的文集,俗語更質樸無華,語言精練,直指人心,能啟發人的智慧,警示人的行為。所以俗語更接地氣,深受大多數民眾的喜歡。
  • 《莊子》經典名言20句,天道高遠,人心逍遙
    用珍珠去打正飛在千仞之高的鳥雀,這句話常用來指舍重求輕。四、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語出戰國·莊周《莊子·逍遙遊》。早晨出生,夜晚死亡的菌類,不會知道什麼是黑夜與黎明;春天出生,秋天死亡的寒蟬,也不會知道什麼是春天與秋天。五、批大答,導大寂。語出戰國·莊周《莊子·養生主》。在骨頭連接的地方劈開,沒有骨頭的地方自然而然就會分解。
  • 後半句人人皆知,卻很少人看懂
    ,一傳十、十傳百,真正的含義也逐漸變了味道,但是最為經典的,還是他的真實含義,而且古人有些字的含義,與如今大相逕庭,因此有些俗語也會因為字面意思,誤導很多人。錢鍾書與夫人讀《圍城》比如老話中的那句「色不迷人人自迷」,這句話便被無數人所誤解,而且他的後半句,也被誤解很深,
  • 俗語「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啥意思?句句在理卻十人九不知
    而除了農村那美麗的山水畫卷之外,還有樸實自然的傳統文化讓人回味無窮。尤其是時常流傳於民間的俗語,雖無詩詞般意境典雅卻滿含百姓真情,經過百姓日積月累的驗證總結,細嚼之下受益匪淺。比如這句「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雖然是外國俗語演化而來,但經過漢字的雕琢更是讓人過目難忘。
  • 傳世名言,但後半句更重要
    很多人生的見解形成了名言廣為流傳,但是很多名言傳到後來都只關注前半句,後面半句往往沒有人注意,今天我們看看那些名言的後半句顛覆我們的認知。1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現在用的非常多一句名言,但是後半句沒有人提起。後半句是:初心易得,始終難守。現在很多企業都在講初心,但到了一定規模,原形畢露。2 父母在,不遠遊這句下半句:遊必有方。不是不讓遠遊,遠遊必須要告知去處。
  • 和田玉籽料貔貅愛財「取之有道」
    >有人愛字畫,有人愛瓷器,有人愛文玩玉石,而和田玉作為其中一類,也因藏家數量倍增而逐漸價格高漲;(頭部細琢)貔貅,相傳是上古神獸,曾為黃帝衝鋒陷陣,徵戰沙場,神話傳說中更是兇猛威武,在天上負責巡視,以防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後因觸犯天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