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對老百姓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因為俗語發源於日常生活,可以為老百姓提供思想方面的指導。
雖然在現代社會中,俗語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卻一直影響著大家的生活。
農村俗語「君子之交淡如水」,語出《莊子·山木》:「謂賢者之交誼,平淡如水,不尚虛華。」。
說的是君子之間的交情,就像水一樣高雅純淨。雖然看起來很清淡,但是卻蘊含了人們追求的「道義」。
用水這種自然界中極為平常的物質,去比喻君子之間的交往之道,像水一樣清淡又綿長悠遠。
實際上俗語「君子之交淡如水」,下一句才是精華之作,說出小人們的通病,即「小人之交甘若醴」。
指的是以利益為前提的酒肉朋友,這種交情因利益而聚,又會因利益而被遺棄。
第一、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一詞在先秦時期多指「君王之子」,主要是強調地位上的尊貴。後來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君子」又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
而大家比較熟知的「君子之德」,實際上就是說「君子」,開始與道德、德性融為一體。
據《周易·乾》記載:「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說的是君子應該自強不息、勤奮努力。
《尚書·虞書·大禹謨》中也有:「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意思是品格高尚又有才學的人沒有機會,而碌碌無為之輩們卻佔據著要職。
實際上這兩段文字中,都在反覆強調一件事,那就是君子一定是道德楷模,同時也是擁有才華的讀書人。
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就曾反覆論述了君子的內涵。《論語·裡仁篇第四》有云:「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以及「君子不器」等言論,就是在強調君子與道德的關係。在孔子的觀念中君子,就是品質、德行皆優秀之人。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想要成為一個君子,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君子有自己的道德規範,「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其中之一。
簡而言之就是,君子之間的交情,不應該帶有負面的因素。即嫉妒、苛求、貪婪等都非君子之交,不應該因為利益而結交朋友。
而是應該做到像水一樣清澈純淨,不應該摻雜一些雜質,否則就背離了君子之交。
第二、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交淡如水」還有十分經典的下半句,那就是大家熟知的「小人之交甘若醴」。
「小人」是一類與君子相對的人群,他們沒有德行,做事只看利益而不管道義。小人在君子面前就是下裡巴人,他們是各種壞榜樣的代言人。
如果說君子是德行美好的象徵,亦或是世人崇拜的對象,那麼小人就是受人唾棄的螻蟻。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矜而不爭,小人爭而不黨」。
其實,這些都是君子與小人的鮮明對比,同時也表明了人們,對於君子和小人的態度。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對立面,就是「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在一起交往的時候,能夠以個人德行相互諒解、寬容,從來都不會苛求朋友做任何事情。
畢竟在一起交往,就是為了志同道合,這種感覺就像一杯白開水一樣,雖然沒有任何滋味,但卻讓人特別享受。
而小人之間的交往,說白了就是利益呼喚,小人在交朋友的時候,看重的並不是友情,而是對方能給自己帶來利益。
當沒有利益之後,二者就會像是陌生人一樣。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小人之間的交情,往往都是利益驅使。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小人愛財則會不擇手段。他們可以為了錢財和利益,做出違背底線和原則的事情。
甚至在利益驅使下,還會出賣朋友,所以小人之間的交情,往往十分涼薄。正所謂有利益大家就是朋友,沒有利益,甚至比仇人還要分外眼紅。
結 語
在平時與他人交往的時候,一定要多了解對方的品質。如果對方為人光明磊落,並且做事情的時候特別大方,那麼這種人即使不是君子,也非常值得交往。
相反做什麼事情都非常小氣,而且在關鍵時候,總會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人,奉勸大家一定要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