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鵲作為一種廣泛分布在我國的鳥類,由於其嘹亮的叫聲、始終如一的聲調、無論酷暑還是寒冷至終至終留在棲息地的堅韌,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喜愛,被賦予了諸如福氣、喜氣、吉祥等多種美好的象徵意義。
喜鵲隸屬於鳥綱雀形目鴉科喜鵲屬,是留鳥的一種,與候鳥不同,它們一般不會隨著季節的變化進行長距離的遷徙,而是選擇留在原棲息地,依靠比較強大的適應能力,只要條件適宜,無論在田野、樹林,還是城市內的公園內,都可以進行築巢。
喜鵲的食性很廣,在溫度較高的季節,多以抓捕各類昆蟲為食,而在氣溫偏低的季節,由於昆蟲數量的減少,則主要以植物、糧食作物的果實和種子為實。喜鵲的這種習性,不禁讓人既愛又恨。值得一提的是,從喜鵲一年下來所吃的食物構成來看,大約有70-80%是對農作物有害的昆蟲,所以人們還是習慣於將它們歸類為「益鳥」。
既然喜鵲是「留守型」鳥類,那麼它們對於築巢勢必格外重視,通過人們的觀察,喜鵲除了選擇最適合的地點進行築巢之外,對於巢穴的結構和所發揮的功能也是「考慮」得比較周全。建造的過程主要特點可以歸納如下:
一是巢穴的建造地點選擇方面,總是傾向於大樹比較粗壯的樹梢之上,在保障與地面有一定的距離之外,還兼顧穩定性,一般的大風和大雨是吹不壞的。除此之外,由於喜鵲的習性中有偏向於人群的特點,因此村莊內外、小路旁、田地中、公園內的一些高大喬木,是它們最理想的築巢之所。
二是巢穴的分層設計。喜鵲在選好建巢地點之後,會按照三層的構造方法,由外向內分層次建造。首先會撿拾一些比較粗大的幹樹枝,作為整個巢穴的底座和「骨架」,這樣更加有利於整體鳥窩的固定。在由這些大樹枝構築的框架基礎上,喜鵲會繼續叼過來許多細一些的幹樹枝,用以填充框架的外圍,從而形成鳥窩的「毛坯」。這些都完成以後,喜鵲會尋找一些柔軟的材料,比如鳥類的羽毛、動物的毛髮、棉絮等,填充到窩裡面,達到既舒適又保溫的效果。
三是會利用泥土的粘合能力進行加固。喜鵲在完成鳥窩的框架設計之後,與內部裝飾同步進行的還有類似「外牆」的建造,那就是銜來溼泥和小的幹樹枝,將它們混合起來糊在鳥窩的最外層,這樣等泥土幹透了以後,鳥窩內部就基本上不怎麼透風了,可以起到比較理想的防風防雨防雪的保溫效果。
四是鳥窩的封頂和開口設計比較講究。和其它大部分築巢的鳥類不同,喜鵲在建造鳥窩時追求「精益求精」,除了剛才提到的幾個特點之外,鳥窩上部還會「加蓋」,這個蓋可不是最後再加上的,而是在建造的過程中同步進行的,最後所形成的鳥窩形狀是一個橢球形,上部沒有開口,供喜鵲出入的開口留在了側面,而且開口的面積較小,一般僅可以同時進出一隻喜鵲。這個開口的朝向也比較有講究,那就是不會朝著西北或者東北方向,盡最大可能減少來自北方寒冷空氣的影響。
由於喜鵲在建巢的過程中,通過上述選址和結構的特殊「設計」,使得對可能遇到的大風、大雨和冰雪具備較強的抵禦能力,無論是在此哺育幼鳥,還是越冬,都要比大多數的鳥巢舒適溫暖而且安全。
另外,喜鵲和其它鳥類一樣,在尾部側面的尾脂腺裡也會分泌大量的油脂,被油脂覆蓋的羽毛的隔水性能進一步提升,另外鳥類的羽毛是中空狀的,裡面含有空氣,在一定程度上對維持體溫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喜鵲雖然是一種留鳥,但在鳥窩獨特的結構和自身羽毛的雙重保障下,根本不害怕雨雪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