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講身邊愛鳥的故事:烏鶇築巢添丁民居 紅隼留宿躲避風雨

2021-01-08 浙江在線

  溫州網訊 人間四月桃花細雨,蜂蝶成群紫燕雙雙。4月2日,在市區宋女士家築巢的烏鶇一家其樂融融,小鳥們茁壯成長。「鳥兒在我家住了一個多月,現在看樣子就要飛走了。」宋女士說,鳥兒到來的這段時間給他們家帶來了很多快樂,她也趁此機會給3歲的兒子進行愛的教育。

  宋女士家的烏鶇蛋

  宋女士家的烏鶇寶寶

  烏鶇落戶宋女士家,還喜添數隻小鳥

  今年2月下旬,家住市區劃龍橋路某小區的宋女士家來了「不速之客」。宋女士的丈夫杜先生在自家陽臺發現了一個鳥窩,這一發現讓宋女士小兩口欣喜不已,不僅每天觀察鳥窩有什麼變化,還對兒子進行「現場教育」。

  沒過幾天,宋女士發現鳥窩裡多了兩枚鳥蛋,這下可把他們一家人樂壞了。在宋女士的微信朋友圈裡,一次一次記錄著他們一家人的喜悅:2月20日,一隻小鳥來安家;2月28日,恭喜租客喜添二蛋;3月2日,第三顆蛋出現了……3月19日,三隻小禿毛出現了……

  就這樣,宋女士的朋友圈記錄下了自己一家人和小鳥一家人和睦相處的日子。杜先生說,發現小鳥在窩裡下蛋之後,他們就在鳥窩的窗前支起了一塊板,遮擋視線,生怕房間裡有什麼動靜嚇到鳥媽媽和小鳥們。「除了用板擋著,那扇原本用到不多的窗戶就徹底關閉了,生怕吵到它們。我們也會把一些剩飯放在窗頭,很快就被吃完了,應該是鳥媽媽生了寶寶之後需要吃更多東西來補充體力吧。」在拍了小鳥的照片查了之後,宋女士一家人才知道,原來在她家安家的鳥叫烏鶇(音同東),是溫州常見鳥類之一。

  池魚遭水鳥偷食,大爺不忍心拉網捕鳥

  家住市區洪殿附近的王阿姨退休在家帶孫子,有時會抱著孫子來到樓頂,給孫子看看頂層人家種植的蔬菜瓜果,以及一個人工小池塘裡的田魚。一天,王阿姨發現屋頂小池塘上面多了個不鏽鋼做的網格蓋子。後來遇到頂層住戶李大爺才知道,給池塘蓋蓋子是為了防止裡面的魚被叼走。

  原來,王阿姨住的小區臨河,河水恢復清潔之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水鳥。河裡的魚藏得比較深,這些水鳥就瞄上了這小池塘的魚了。李大爺在小池塘裡原本養了十多條魚,後來發現被附近的水鳥給吃了一些。「拉網捕鳥總覺得不合適,那就只好把魚保護好了。」於是,李大爺才想出了這個辦法。

  王小寧介紹,隨著市區河道水質變好,越來越多的水鳥出現在河道附近,大多為白鷺,李大爺為了保護自己的魚而給池塘加蓋子的做法值得點讚。

  吳女士家留宿的紅隼

  吳女士家的朱頸斑鳩

  斑鳩搭窩生娃,猛禽紅隼在陽臺留宿

  吳女士家住市區南浦二組團,說起鳥,她「滔滔不絕」。2017年5月10日,吳女士發現自家陽臺上的花盆裡,歇著一隻「鴿子」。這隻「鴿子」大腹便便、病懨懨的樣子,於是吳女士便拍了照片發朋友圈詢問。後來得到溫州野鳥會秘書長王小寧的幫助,認出這隻鳥是朱頸斑鳩,「看樣子應該是要在這搭窩生娃了。」

  果不其然,這隻斑鳩媽媽在吳女士家成功生下鳥蛋,又孵化出幼鳥。吳女士說:「那段時間我正好身體不適在家休息,這一家子斑鳩應該是怕我寂寞來陪我的吧,我特別開心。小斑鳩們長大之後飛走了,但我想它們應該還記得我,因為之後經常會有朱頸斑鳩來我家陽臺,有一次最多的時候來了七八隻,一大家子都來了。」

  從那之後,吳女士每天都會在自家陽臺的窗臺上放個碗,撒點小米,來餵食鳥類。2018年颱風期間,吳女士既驚訝又開心地發現,自家陽臺上竟然來了一隻猛禽避雨,經辨認這隻猛禽名叫紅隼。出於對鳥的愛護,吳女士緊閉房間和陽臺之間的門,避免驚嚇到紅隼,一直到第二天風雨緩和之後,借宿一宿的紅隼才離開。王小寧說,一般很少會有猛禽飛到城市家庭中,吳女士家飛來紅隼,一方面是因為恰逢颱風,紅隼需要避雨;另一方面可能是吳女士家長期有鳥類來飲食,留下了鳥類的氣味。

  鳥類造訪如何處置,專家教你幾招

  說起鳥類,王小寧可以說是一名專家。如果遇到鳥類在你家中或者家門口搭窩該怎麼辦?王小寧說,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要因為好奇而去近距離觀察,以免驚嚇到鳥類;其次,鳥類有自己的生活習性,儘量不要去打攪,給小鳥充足的自由空間;第三,鳥類會自己捕食,一般不需要為其提供食物等。

  王小寧表示,今年愛鳥周就要到了,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城市中留給鳥類的空間越來越少,鳥類搭窩的地方也越來越有限,所以才會出現在市民家中築巢的情況。比如說喜鵲,喜歡在樹上築巢,也有的會在高壓電線塔上築巢。如果能在高壓電線塔上搭建一塊平臺,引導喜鵲在平臺上築巢,就既能解決喜鵲的築巢問題,又能避免喜鵲築巢不當造成電力故障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春暖花開時節,烏鶇在屋簷下「添丁進口」
    2月底,市民小沈家陽臺上來了一對烏鶇,不但築巢安居,還生蛋孵仔。本周,是一年一度的「愛鳥周」,她向常州晚報記者敘述了自己全家的愛鳥故事——春暖花開時節,烏鶇在我家「添丁進口」「一周前,我家的烏鶇孵化出的兩隻小幼鳥陸續都會飛了,不知道是不是飛出去覓食了,還會不會回來,反正這窩我還給他們留著,也是念想……」4月20日,是今年「愛鳥周」的第一天,市民小沈和常州晚報記者說起自己一家前段時間的「愛鳥故事」,很是感慨。
  • 紅隼繁殖期 紅色小鳥亂築巢
    最近,我市森林公安局陸續接到九原區、東河區、青山區群眾的報警電話,稱發現一種紅色小鳥,到處亂築巢,長相兇猛,築巢的地點多為較高的樹枝上,搖搖欲墜,需要人們的幫助。隨後,我市森林公安局通知各個轄區的民警及時出警救助,民警通過現辨認,確定這些「紅色小鳥」為同一種小型猛禽——紅隼。
  • 烏鶇夫婦時隔一年返回築巢 陽臺蔥盆裡生下6隻「小寶寶」
    近日,市區鳳凰曦城李先生家的陽臺上來了「老朋友」——一對烏鶇夫婦,還在他家「養兒育女」。李先生說,早在去年,這對「老朋友」就和他們家結下了不解之緣。李先生家住市區鳳凰曦城三樓,陽臺上種了些花花草草。今年4月中旬,李先生的女兒給陽臺花草澆水時,發現陽臺蔥盆裡的舊鳥巢裡多了一些新鋪墊的草,估計有鳥兒「光臨」,果然沒過多久,一對烏鶇夫婦就落戶了。仔細辨認,李先生驚喜得發現:這對烏鶇夫婦可是「老朋友了」,「去年,這對鳥兒就在這裡生了4隻『小寶寶』,不知道今年能孵幾隻呢。」「從鳥兒媽媽開始下蛋,一共生了6個。」李先生介紹說,孵蛋期間的烏鶇特別警惕,人一靠近,就會飛走。
  • 揚州暖心 「烏鶇日記」生動展現人鳥共處的和諧場景
    6月9日,小烏鶇全部孵化出殼。本報記者陳晨「從它們來築巢,到產蛋,再到全部孵化,一共花了20天時間……」近日,市區錦綉花園小區王先生家中迎來一對烏鶇鳥。有愛心的王先生特別為這對鳥兒製作了「烏鶇日記」,圖文並茂地記錄下「烏鶇夫婦」築巢、產蛋、孵化、餵食等過程。「烏鶇日記」上網發布後,暖哭眾多網友。
  • 3隻烏鶇寶寶破殼而出!愛心市民守護了1個月
    烏鶇夫婦花盆裡築巢產蛋產下3隻蛋用紙盒做的防曬屋3隻烏鶇寶寶破殼出生安家育兒的烏鶇有人在朋友圈曬美食,有人曬孩子,還有人曬旅行。昨天,市民程女士在朋友圈裡曬起了自家陽臺上的烏鶇鳥窩,牽出一則舍花護鳥、幫助一對烏鶇鳥成功孵育出3隻雛鳥的故事。朋友圈曬「鳥圖」這窩鳥在她家已一個月「見證生命不一樣的神奇,陽臺上花盆烏鶇鳥出生記,從築巢到孵出,鳥爸爸鳥媽媽辛苦了,期待你們健康成長。」昨天,程女士在朋友圈裡曬出了一組圖片,並且配上了這樣一段話。
  • 烏鶇一家築巢陽臺鐵樹,上海市民暖心呵護五雛誕生
    經過漫長17天的風雨矯陽的「磨礪考驗」和新民晚報全媒體讀者翹首企盼,一對銜尾相隨,飛入百姓家的烏鶇夫婦,「霸佔」鐵樹盆栽17天接連產下5蛋,至昨天(8日),鳥蛋已經全部破殼而出。這對英雄的鳥爸鳥媽仰頸高歌,似乎在向人類和大自然報喜:我們有孩子啦!嗷嗷待哺的鳥寶寶。
  • 快遞員撿只「斑鳩」 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隼
    映象網快訊(記者 邱延波 文/圖)梁啓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說道:「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兩個快遞員在黃河灘撿到一隻「斑鳩」,但卻性格兇猛,經過鑑定,正是隼的一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隼。後來聯繫到鳥類專家,才知道它是紅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鄭濤先生稱,第一時間發現和救護這隻紅隼的是中通快遞公司的快遞員李為州、王志強。「我倆都是焦作修武人,前天下午我們倆騎電動車途經黃河灘時,發現草叢中有隻鳥,看起來像是斑鳩。我們停下電動車近距離觀察時,它卻不飛,只是往前跑。我們兩個人合圍逮住了它,當時它也很老實,並沒有傷人,就帶回了鄭州,開始餵它火腿腸。
  • 烏鶇非烏鴉 瑞典的國鳥意外落戶小學走廊
    為什麼會在學校築巢繁育?鳥媽媽是怎樣孵化小鳥的?意識到這會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教科學的校長林建鋒當即決定,圍繞鳥蛋、鳥巢和鳥媽媽,人與鳥如何交流等話題,教會孩子們去理解生命的奇妙演化。學校在鳥巢附近隱密地安裝了一個監控探頭,將鳥寶寶的孵化過程向全校學生現場直播,「讓孩子們一天天感受生命誕生的喜悅和美妙。」
  • 中國隼科猛禽-紅隼
    紅隼是國內最常見的小型隼科猛禽,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一些地方又叫為茶鷹、黃鷹、紅鷂子。近年來由於環境等因素影響,城市內紅隼的身影也不少見,還有個別的在高樓上築巢。紅隼屬於隼形目隼科下的一種,體長約27-35釐米,翼展約57-79釐米,雄隼體重約136-252克,雌隼體重約203-314克。雄隼的體型約為雌隼的87%。雄鳥頭頂及頸背灰色,尾藍灰無橫斑,上體赤褐略具黑色橫斑,下體皮黃而具黑色縱紋。雌鳥體型略大:上體全褐,比雄鳥少赤褐色而多粗橫斑。亞成鳥:似雌鳥,但縱紋較重。
  • 兩男子賣雀鷹紅隼被留置審查
    昨日上午,一名愛鳥者在西倉鳥市上閒逛時,一眼就認出了街上有兩名男子帶著疑似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的雀鷹和紅隼出現在鳥市上,隨後,愛鳥者向轄區派出所報了警。 不久前,本報就報導了西倉鳥市大肆出售野生保護鳥類交易活躍一事,得到大量愛鳥者的重視。
  • 紅隼陽臺安家連續兩年回巢 屋主:怕驚擾不敢開空調
    家住通州區的石先生家,連續兩年都飛來一對隼,在外陽臺築巢產卵。為了照顧它們,石先生煞費苦心,他不僅在窗戶旁貼上了保護膜遮擋紅隼的視線;還一直不敢使用空調,防止室外機打擾紅隼。據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康復師周蕾介紹,在石先生家築巢的小猛禽為「紅隼」,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在北京地區相對常見。
  • 這對夫婦有奇遇:不要錢做「月嫂」 烏鶇「感恩」打掃窗臺
    記者從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了解到,近年來,上海已發現多起烏鶇在居民家窗臺或雨棚築巢的案例。  比如2016年5月,天山初級中學一名教師家中朝西陽臺外的盆景上,有兩隻烏鶇築巢,生下5隻小烏鶇。綜合多個案例來看,鳥兒對築巢周邊環境的警惕性很高,能夠放心下蛋的地方,一般都是居民極少打理甚至被「遺忘」的角落,且周邊一般有草坪、河道,是它們覓食的理想場所。  「我家這個北窗臺種的是鐵樹、榕樹等盆景,冬季到開春極少澆水,有時窗戶個把月才開一次。」老張回想起來,覺得是因為窗臺沒什麼人類的氣味,顯得比較自然,才能吸引鳥兒築巢。
  • 百舌鳥的故事——烏鶇小記
    烏鶇在公園裡,你可能見過身上烏黑的「烏鴉」,但在南方的城市裡,烏鴉其實很罕見,市民們多數看到的是八哥或另一種知名度更低的鳥——烏鶇。如果你去問一個路人認不認識烏鶇,他甚至會認為你說的是一種麵食;等你一指行道樹上站著的那位,他又恍然大悟起來——烏鶇可能是市民最熟悉的陌生鳥。它們長相平平,無需複雜的語言描述,一句「全身黑色嘴黃色」足矣。黑色系的鳥類常常被人們誤解,比如經常能看到網上有人諮詢烏鶇是否吉利之類的問題。即使在觀鳥圈,烏鶇也不太受「待見」,可能因為它們並不「美麗」,還很常見。
  • 合肥:女子家中陽臺放置籃筐 引來小鳥年年築巢
    原標題:合肥:女子家中陽臺放置籃筐 引來小鳥年年築巢黃女士家住省城貴池路江南書苑小區某棟的5樓,從2011年春天開始,黃女士家的廚房陽臺外,幾乎每年都有可愛的鳥類築巢孵化小鳥。
  • 打架的,交配的紅隼,消失的長耳鴞,北京城裡的那些野生動物
    在更難被留意的高空中,紅隼在高樓空調外機裡築了巢,雨燕在二環古建築的榫卯結構中繁衍,成千上萬隻烏鴉每年冬天降落在長安街、萬壽路的樹木上。困於體力的不足,為了能夠在高樓上築巢,麻雀們開發出了新的飛行方式:每向上飛行兩三層就平行飛行休息一下,形成了一個"Z"字形的飛行路線。 駐足,傾聽,城市角落裡的桃花源 在拍攝《我們的動物鄰居》之前,閻昭幾乎沒有注意過身邊的野生動物,唯一一次是大學期間一次冬天路過萬壽路地鐵站,看到了成片的烏鴉。
  • 噓,鳥兒築巢我家陽臺生寶寶
    烏鶇寶寶嗷嗷待哺 被訪者供圖烏鶇 成鳥 資料圖片昨天,市民曹女士又一次將麵包蟲躡手躡腳地放在鳥巢邊上。自兩個月前,一對烏鶇在她家種植的鐵樹上築巢、生兒育女,全家人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在這個鳥巢上了:平時窗戶不敢輕易開,怕驚擾鳥兒;一到雨天就揪著心,怕凍著鳥兒;怕鳥兒銜不到食挨餓,就偷偷奉上食物還要想辦法引誘它們吃……無獨有偶,市民吳女士家裡的「不速之客」——珠頸斑鳩一家,在接受了「房東」一個月的悉心照顧後,於6月9日飛走了。
  • 《程氏愛鳥》的譯文
    《程氏愛鳥》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的文章,全文以蘇軾母親善待鳥雀一事,表現出詩人對朝廷和官吏的深思,暗諷朝政腐敗、官吏殘害百姓的現實,行文流暢,平易自然,輕描淡寫,以寥寥數筆勾勒出庭院鳥語花香的美景。《程氏愛鳥》的文言文吾昔少年時所居書室前,有竹柏雜花,叢生滿庭,眾鳥巢其上。武陽君惡殺生,兒童婢僕,皆不得捕取鳥雀。數年間,皆巢於低枝,其鷇可俯而窺也。又有桐花鳳四五百,翔集其間。此皆鳥羽毛至為珍異難見,而能馴擾,殊不畏人。閭裡間見之,以為異事。此無他,不忮之誠,信於異類也。有野老言:鳥雀巢去人太遠,則其子有蛇、鼠、狐狸、鴟、鳶之擾。人既不殺,則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