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揚州日報-揚州網
本報記者陳晨
「從它們來築巢,到產蛋,再到全部孵化,一共花了20天時間……」近日,市區錦綉花園小區王先生家中迎來一對烏鶇鳥。有愛心的王先生特別為這對鳥兒製作了「烏鶇日記」,圖文並茂地記錄下「烏鶇夫婦」築巢、產蛋、孵化、餵食等過程。「烏鶇日記」上網發布後,暖哭眾多網友。
時隔一個月,陽臺上再添一窩烏鶇
「5月19日,發現兩隻烏鶇來築巢;5月21日,烏鶇生下第一枚蛋,這窩只生了4枚蛋;5月26日,烏鶇開始孵蛋;6月7日,烏鶇孵化出第一隻小鳥……」
近日,一篇「烏鶇日記」走紅網絡,熱心市民王先生用鏡頭記錄了「烏鶇夫婦」前來他家陽臺築巢並養育下一代的整個過程,生動展現了人鳥共處的和諧場景。
「這是我家今年第二次誕生烏鶇了,一個多月前,剛剛有一窩烏鶇孵蛋結束飛走了,現在又來了一窩。」家住錦綉花園小區的王先生笑著說,上月19日,他打開陽臺的窗戶,驚訝地發現,花架上的一個花盆裡,再次出現了烏鶇的身影,很快烏鶇在這裡安家了,並按照一天一枚蛋的速度,產下4枚鳥蛋。
王先生說,他家連續4年迎來小鳥築巢產蛋,他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首先保證不驚擾到它們,其次再想辦法進行保護。
「考慮到不能打擾它們孵蛋,我就用託盤擋住窗戶,儘量減少它們看見我們在家裡走動。」王先生說,目前4隻小鳥全部誕生。
環境日益改善,人鳥共處已成常態
「城中有鳥、園中有鳥、家中有鳥,這是揚州環境日益改善的寫照。」王先生笑著說,除了烏鶇連續4年造訪,他家的空調外機後側也連續多年出現鴿子的巢穴,鳥兒與人越來越親近,這是大自然的饋贈。
「鳥兒頻繁築巢居民陽臺,說明揚州生態環境好。」揚州愛鳥人士蔣永慶告訴記者,隨著生態環境日益改善,揚州的留鳥逐漸增多,鳥與人和諧相處的場景愈發常見。
鳥兒來家裡搭窩,大家應該怎麼做?蔣永慶表示,一般小鳥在沒獨立覓食之前,儘量不要去幹擾,如果「鳥爸爸」「鳥媽媽」感受到人類的威脅,可能就不回來餵食幼鳥了。跟鳥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不予理睬,不要嚇唬它們,也不要餵養,讓它們自己幹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