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市民小沈家陽臺上來了一對烏鶇,不但築巢安居,還生蛋孵仔。本周,是一年一度的「愛鳥周」,她向常州晚報記者敘述了自己全家的愛鳥故事——
春暖花開時節,烏鶇在我家「添丁進口」
「一周前,我家的烏鶇孵化出的兩隻小幼鳥陸續都會飛了,不知道是不是飛出去覓食了,還會不會回來,反正這窩我還給他們留著,也是念想……」4月20日,是今年「愛鳥周」的第一天,市民小沈和常州晚報記者說起自己一家前段時間的「愛鳥故事」,很是感慨。一個多月前,一對烏鶇不請自來,在家住怡康花園的小沈家陽臺上築了巢,生下了5個蛋,並成功孵化出了2隻烏鶇幼鳥。「我們一起走過了冬天的尾巴,迎來了春暖花開,對我來說,也算是一段比較特殊的經歷。」
沈爸爸此前經常早晨以這個姿勢給烏鶇拍小視頻,一坐至少半小時。
無意在陽臺發現的鳥窩,讓她獲得平生第一次觀鳥經歷
小沈家住在7樓,今年2月29日這天,沈爸爸突然在陽臺外兩個空調外機間20釐米左右的空隙中,發現了一個搭了一半的鳥窩。「後來經過我們觀察,發現有兩隻鳥在對面樓的樓頂朝著我們這邊看,我們就猜想這鳥窩是它們搭的。」果不其然,只要陽臺上沒人,兩隻身黑嘴黃的鳥就會銜來樹枝繼續搭鳥窩,但凡有人走進陽臺,它們就會飛到對面一棟樓的屋頂,遠遠看著。
烏鶇媽媽給小烏鶇們餵蟲子
「本來以為是喜鵲,後來我爸專門問了養鳥達人才知道是烏鶇,還是瑞典的國鳥呢。」小沈說,自己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親眼看到鳥兒築巢、生蛋、孵化,以前只在書上和電視上看過的內容,真真切切發生在自己身邊,感覺還是很奇妙。「別說是我,我爸也是第一次,感覺他比我還好奇。」
為了讓它們安心孵化,小沈一家幾乎讓出了陽臺使用權
自從陽臺上有了鳥窩,小沈和爸媽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都是先去看鳥。「以往我爸都是全家第一個起床,然後洗漱做早飯,自從有了這鳥窩,我爸都是起床先看鳥再做早飯。」小沈回憶,鳥兒剛來的那幾天,沈爸爸經常電飯煲裡燒上粥,開個定時,人就坐到陽臺上看鳥,舉著手機拍視頻,一坐至少半小時。
剛破殼的烏鶇
3月11日,小沈發現鳥媽媽在窩裡生了5隻蛋。「5隻蛋生下後,烏鶇媽媽就開始每天在窩裡孵蛋了,就算是下雨天也不會離開。到3月25日,有2隻蛋成功孵化,剛破殼的小鳥肉乎乎的,眼睛還沒能睜開,也沒有毛,看起來挺脆弱的。」小沈說,這對烏鶇警惕性很高,一旦發現陽臺窗戶有響動,它們就會立即飛開,確認沒有危險後,它們接著飛回耐心照顧鳥寶寶。
為此,她們一家人除了晾曬衣服,其餘時間儘量不去陽臺。「差不多把陽臺的使用權交給了它們。就算是我媽去晾衣服,也是儘量曬在陽臺的另一頭,輕手輕腳地生怕驚到它們。」 小沈說。
為了暢快觀鳥,她特地去借了自拍杆拍視頻
陽臺上難得來了「稀罕物種」,怎麼能不拍點精彩視頻去朋友圈裡秀一下?為了能拍到清晰的視頻,小沈和爸爸想了不少辦法。「一開始我爸是用手舉著手機,人躲在洗衣機後面,伸長手臂拍。但是發現這樣拍出的視頻距離太遠,畫面也比較模糊。」於是,小沈後來特地去找朋友借了一個自拍杆,和沈爸爸躲在洗衣機後面,把自拍杆伸出去偷偷拍。「之前因為疫情宅在家,快遞發貨也慢,我就問人家借了自拍杆用。時間最長的一次,我把自拍杆和手機綁在空調架上拍,一個視頻拍了一個半小時,結束了再把有意思的內容剪輯出來,發個朋友圈。」
小幼鳥在等爸爸媽媽投餵
通過小沈觀察,烏鶇媽媽每天會分兩次給小鳥餵食和清理糞便,一般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怕它們餓著,我們也悄悄在鳥窩邊放過小米、饅頭和麵包屑,但是都不吃。」令小沈惋惜的是,最終這次的5隻蛋只成功孵化出了2隻。
小沈說,小鳥的成長速度很快,4月12日,老大率先出了窩,在陽臺欄杆上來回走了兩趟,撲稜著翅膀試探了兩次便飛走了,第二天,老二也離開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出去覓食了,也不知道還會不會回來。我們到現在還留著他們的窩,就怕他們哪天回來了找不到。」小沈說。
烏鶇在居民區築巢不常見
據了解,烏鶇是鶇科鶇屬的鳥類,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常棲於林區外圍、小鎮和鄉村邊緣、甚至瓜地,亦見於平野、園圃、喬木上,以及有時在垃圾堆附近覓食,是雜食性鳥類。每窩產卵4至6枚,由雌鳥孵化。孵化期14至15天,雌雄共同育雛。烏鶇在居民區築巢並不常見。
尹夢真 圖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