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間鳥類進入「繁殖模式」,屋簷下行道樹間都是它們的「產房」和...

2020-11-22 東方網

原標題:春夏間鳥類進入「繁殖模式」,屋簷下行道樹間都是它們的「產房」和「育兒所」

  

  這個時節,許多市民會看到高高的樹上有鳥兒築的巢。鳥巢是「鳥兒的家」,或者是「鳥兒睡覺的地方」吧?但是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專家卻說「其實不然」,多數鳥兒不會在巢中睡覺,鳥巢只是鳥類的「產房」和「育兒所」。

  春夏間,大多數鳥兒進入繁殖季節,留在上海繁殖的鳥兒很多。它們開始築巢,然後交配,在巢中產卵,孵化雛鳥,哺育雛鳥……育兒任務完成後,一家子再也不會返回巢穴,除非到下一個繁殖季節,親鳥再來利用它生育新一代。

  人行道梧桐樹上,甚至居民陽臺花盆裡空調機架上,那都是什麼鳥兒築的巢?誰又最喜歡選址在倉庫、學校、廟宇這樣的古建築?

  小麻雀在屋簷、牆洞「借穴築巢」

  麻雀、翠鳥喜歡在洞穴中築巢。洞穴的好處是風雨無礙,保暖性好,除了蛇、鼠,其它鳥獸難以侵犯到它們。

  

  一對麻雀在新住宅的空調預留孔裡築巢

  麻雀的巢很常見。一般選擇人類的房屋處,如屋簷、牆洞裡,有時會佔領金腰燕的窩巢,也會築於村落及周邊的樹洞中。它們會在洞穴中鋪設雜草,棉絮,羽毛,形成一個「安穩而雜亂」的窩,如果洞口較大,它們會把洞口堵起,只留一個小孔進出。

  無疑,傳統的磚瓦結構房屋,尤其是倉庫、學校和一些廟宇等古建築,是它們的最愛。在舊城改造的今天,它們會選擇城中新式住宅的排氣孔、空調孔和戶外廣告、交通標識牌的金屬管洞築巢,顯示出它們對環境超強的適應性。

  專家介紹說,麻雀一般在3至8月裡繁殖2、3次,每次產卵4至8枚,一般5、6枚。它們是機會主義覓食者,食譜廣泛。蟲子、穀物、草籽、葉芽、花蜜……這些隨處可見的東西均可成為它們的食物。

  

  一隻餵雛的成年麻雀,嘴裡銜著3條菜青蟲

  城裡的麻雀較多靠撿拾地面的飯粒、饅頭、麵包、糕餅等食物殘屑果腹。但是它們在繁殖期間,會大量捕捉蟲子餵養雛鳥,對城鄉生態平衡起著重要作用。

  茂密植物遮蓋的河岸是翠鳥最愛

  翠鳥的巢也是洞穴巢,但它們的洞穴巢都是自己挖出來的。翠鳥挖的不是牆洞,也不是樹洞,而是泥洞,挖洞的工具是它們又長又尖銳的嘴。

  

  普通翠鳥

  翠鳥的巢比較難找,建在有茂密植物遮蓋的河岸上。雌雄翠鳥選定巢位後,便輪番用它們那如鶴嘴鋤般的長喙挖鑿、再用那有力的短腳爪把泥土扒出。期間還不時跳到河裡洗一洗,洗淨羽毛沾上的泥土,繼續挖。

  

  翠鳥媽媽在洞中用小魚餵養寶寶,為了防止魚刺刺傷寶寶的喉嚨,都是把魚頭對準寶寶的喉嚨

  大約要忙碌十來天,一個直徑7釐米、深50至90釐米的、向上斜伸的洞穴便大功告成。向上斜升可以防河水上漲淹沒、防雨水倒灌。洞穴挖好後,便將洞底擴擴大,再鋪些羽毛,產下4至7枚卵,便成了育兒「洞房」。

  隨著雛鳥進食增加,親鳥會不斷吐出由魚骨魚鱗蝦殼之類組成的未消化「食丸」,這些腥臭的帶刺殘渣與糞便又成為窩內另類鋪墊。4周後,幼雛「暗無天日」的日子才告一段落。

  2010年,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攝影師和翠鳥愛好者查理·詹姆斯將相機置放於洞穴內,成功抓拍到一組翠鳥巢穴育雛的罕見照片,為我們展示了翠鳥父母像人類一樣辛苦餵養孩子的溫馨情景。翠鳥媽媽在洞中用小魚餵養寶寶,為了防止魚刺刺傷寶寶的喉嚨,都是把魚頭對準寶寶的喉嚨。

  人行道梧桐樹上是百舌鳥的地盤

  春天裡,天沒亮就聽到烏鶇在窗外歌唱,古代人們叫他「百舌鳥」。烏鶇每年的4至7月開始繁殖,巢大都築於喬木主幹分支丫杈處、距地面約3米至5米處,巢由雌鳥建造,呈碗狀,以枝條、枯草、松針等,混入溼泥,粘結成深杯狀。

  

  這是生活在普陀區某居民小區的烏鶇與它的5個寶寶

  城市市區裡烏鶇的巢,往往築在離住家極近的樹上,包括人們不會注意的人行道梧桐樹上,甚至居民陽臺花盆裡空調機架上。烏鶇一年孵卵2至3窩,每窩產卵4至6枚,由雌鳥孵化,雄鳥負責在附近樹上警戒。

  雛鳥出殼後有近2周時間呆在巢中,由鳥爸鳥媽共同餵養它們。幼鳥即使離巢後,仍需由父母餵食3周,才能獨立覓食生活。上海市區所見烏鶇餵雛的主食是蚯蚓,成年烏鶇具有極強的視覺與聽覺,是捕捉蚯蚓的專家。

  「鳩佔鵲巢」只因喜鵲巢築得太好了

  「小喜鵲,築新房;小蜜蜂,採蜜忙」,這是上海孩子熟悉的兒歌。喜鵲善於築巢,堪稱「鳥類建築大師」。喜鵲的巢,遠看就像一堆高80公分、直徑60公分的幹樹枝,但到巢旁仔細觀察,就會驚嘆其結構之完美:有「外牆」,有「內壁」,有邊門,有「屋頂」,下雨也不容易進水。

  

  龐大、堅固、複雜、精美的喜鵲巢

  喜鵲的巢常築在高大的樹木樹冠的頂端,幾十米外就能看見。每年寒冬11月,喜鵲便開始銜枝建巢。先在3根樹權的支點上堆積巢底,待鋪到相當面積時,便站在中央沿四周壘起圍牆,最後封蓋巢頂。

  雌雄喜鵲都參加建巢,但雄鵲更要辛苦些。由於鵲巢所用的枝條粗壯,有的甚至是鐵絲,所以大多由雄鵲承擔運輸工作。喜鵲也常在輸電線塔上築巢,由於採用一些鐵絲搭建,易造成輸電短路,電力部門會定期檢查拆除,而喜鵲則會把廢巢材再拆移到新巢上使用。

  巢築好後,雌喜鵲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5至8枚,最多達11枚。雌鳥負責孵卵,孵化期17天左右。夫妻共同餵雛,30天左右雛鳥即可離巢。

  由於喜鵲巢建得堅固又實用,也引來一些不愛自己築巢的猛禽例如紅隼等的覬覦。若喜鵲不讓,一場奪巢大戰就會爆發。中國成語「鳩佔鵲巢」說的就是它倆的事。

  若平時,體型稍大的喜鵲群起攻之即可趕走紅隼;但繁殖期的紅隼夫婦卻死皮賴臉,死纏爛打,多數時候喜鵲的巢窩還是被紅隼奪去。好在紅隼數量不多,喜鵲又是築巢高手,有的喜鵲還留有備用巢窩,不至於無家可歸。

相關焦點

  • 大部分鳥類看見人就跑,為什麼燕子卻會在屋簷下築巢?又長知識了
    大部分鳥類看見人就跑,為什麼燕子卻會在屋簷下築巢?又長知識了一般鳥類並不會人家附近築巢,它們只要發現人類靠近,就會逃跑。那是因為它們對於人類的恐懼非常深,人類的祖先在要填飽肚子的時候,距離較近鳥類就會變成了頭號食物,如果鳥沒有翅膀,那就是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從遠古時期開始,鳥類就害怕人類的出現。但是燕子卻很例外,它偏偏喜歡把巢築在人家的屋簷下。為什麼燕子卻把巢穴安置在人家附近呢?
  • 不同產圈模式對母豬繁殖性能及應激水平的影響
    摘要:本試驗旨在研究不同產圈對母豬繁殖性能及應激水平的影響,以期探究一種能在實際生產中推廣應用的福利友好型哺乳母豬飼養模式。妊娠母豬分娩環境對母豬和仔豬的生產性能及應激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目前,母豬產圈一般分為兩種模式,一種為限位欄式產圈,另一種為自由式產圈,規模化豬場產房多採用限位欄飼養模式,由於限位欄空間小,母豬在其中運動量不足,造成母豬抵抗力下降;還可能會導致母豬分娩時間變長,母性變差,仔豬死胎數增加。
  • 向南飛:鳥類遷徙的故事
    每年,許多鳥類都會從春夏繁殖地開始旅途,返回冬季的家。以下是你需要知道的關於他們偉大旅程的一切。北極的鳥類開始遷徙的時間要早得多,因為它們還有更遠的路要走。日期取決於秋天開始的時間,這是基於地理、海拔和氣候的。在南半球,秋天是3月中下旬到5月下旬到6月初。
  • 人鳥和諧共處 懷柔湯河口鎮家家屋簷下都有燕子窩
    家家屋簷下都有燕子窩「我在這開店有30年了,最近五六年,每年春天都有好多燕子飛來搭窩,天冷的時候再飛走。天天聽著小鳥嘰嘰喳喳的,心裡都舒坦。」老闆萬振平笑呵呵地說。抬頭就能看見小燕子小店不足5米長的房簷下,一共住了8窩小燕子,它們有的在孵蛋,有的在哺育幼鳥,有的外出覓食飛進飛出。「一對燕搭一個窩,一窩生四、五隻小燕子。它們記性可好了,年年能找到這裡。而且,公燕母燕分別餵了哪只小燕子它們都記得,既不會重複喂,也不會有吃不上的。」
  • 三間鼠魚
  • 動物合作利它:冠斑犀鳥類有幫手鳥合作繁殖,牽扯的還是雙方利益
    它的體型跟鳶差不多,但尾巴和脖子更長,頭上的黃色大嘴很明顯,叫聲為「嘎克——嘎克——嘎克」,非常洪亮;飛翔時頭部和頸部向前伸直,兩翅平展,很像一架飛機,所以當地群眾稱之為「飛機鳥」。它們一般都是從3月就開始繁殖了,築巢於巨樹的洞中,每窩產卵2~3枚,卵白色,表面粗糙多孔。
  • 三間鼠
    全身顏色為桔黃色,有3條黑寬帶,分別橫貫於眼、背鰭前至胸、腹鰭間和背鰭後至臀鰭,胸鰭和尾鰭呈紅色。三間鼠喜歡活食,卵生,適合有水草和沉木的水族箱,可以與中小型魚混養。對葷性沉底飼料接受度較高。(蝦顆粒)
  • 太平這棵樹,蘇州人等了一年!(有圖有視頻)
    「道前街黃了,定慧寺黃了太平老街的古銀杏怎麼還不黃?「最近冷空氣頻繁輸出太平禪寺旁的這棵千年古樹終於迎來最佳觀賞期一樹金黃,不負等待從酷暑,到深秋它從未忘記和自然的約定我們當然也如期赴約(劃到微信底部戳完整視頻哦~)太平老街形成於南宋,因宋太尉王皋南渡定居於此形成。
  • 鳥類的繁殖你們知道嗎?了解一下可以更好地照顧它們!
    鳥類的繁殖大家知道嗎?帶著疑問一起來閱讀一下吧!春季是鳥類由集群活動向獨自活動過渡的季節,它們為了求偶築巢,各自 找尋適合自身生存的理想地方。在繁殖期,絕大多數鳥是一雌一雄配對營巢, 每一對鳥都要佔有一塊地盤,作為活動和取食的範圍,並在其中築巢,這個區 域叫巢區。
  • 夫妻相處的最佳模式:親密有間
    有太多原本恩愛的夫妻,最後都在半路上走散了,而緣由,無外乎他們夫妻倆的相處模式出了問題。前段時間,我採訪了一些夫妻,發現:其實,恩愛有加的夫妻兩人,他們的相處模式並不只是膩膩歪歪,而是「親密有間」。事實就是如此,再親密的兩個人,也應該給彼此留下一段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親密但有間,尊重對方的一切喜好和習慣,不強求對方改變,這才是夫妻相處的最佳模式。袁琴,32歲,結婚四年,她說:他可以有自己的個人空間,我不幹涉。袁琴和她的丈夫是朋友圈裡關係最融洽的一對,讓人特別羨慕。
  • 螞蟻都有幾十間房了,你呢?
    原創 冉浩 物種日曆也許在你的印象中,螞蟻都是生活在泥土裡的小傢伙,然而,螞蟻生存的空間說不定比你廣大。一些螞蟻生活在竹子裡、樹木上,甚至在森林高高在上的樹冠層,都可以見到螞蟻。織葉蟻(Oecophylla spp.)就是這樣一類活躍在樹冠的螞蟻。
  • 它們被人類無意間騙去送死
    而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人們見到它們的機會越來越少,這並不是因為人們遠離了鄉村,是蜻蜓總體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甚至還有走向滅絕的風險。一方面,環境汙染問題和棲息地減少的問題是導致蜻蜓數量減少的關鍵;另一方面,人類的建築也對蜻蜓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 百年間郊狼的生境擴大了40%,遠超同域的肉食者,或將進入南美
    在長相上,郊狼與灰狼相似,但郊狼有更大的耳朵和更尖的吻部,看起來有點狐狸的神態,爪子、牙齒等身體特徵與普通狼沒有太大的差異,但頭部和身體的比例稍大於灰狼。在歐洲殖民之前,郊狼主要生活在北美的平原和乾旱地區,但是到如今,隨著郊狼向人類城市的擴張,它已經能夠適應各種地形和氣候了,成為北美最常見的捕食者之一,在很多市郊都有發現它們的蹤跡。
  • 人類的大腦和鳥類有幾分相似?
    與哺乳動物不同,它們的端腦並非層疊的「皮層」組織,也沒有專門用於感覺和運動功能的特定腦區,其端腦的兩個主要區域——基底腦室嵴(BVR)和背側腦室嵴(DVR)卻與哺乳動物的基底神經節大致類似。對鳥類大腦核心成分、連接方式、分子特性和生理機能,以及與哺乳動物神經迴路和功能模式的區別研究,統稱為進化連接組學。
  • 同一地區的人類和鳥類有著相似的行為模式
    當地時間1月15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通過分析300多個不同區域的人類、其他哺乳動物及鳥類的行為數據,他們發現,人類的行為(包括覓食、繁殖、育兒,甚至社會互動)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大多數非人類物種相似。
  • 蝙蝠除了飛行就是倒掛睡覺,它們是如何繁殖後代的?
    而飛行的能力雖然讓蝙蝠嘗到了甜頭,但是為此蝙蝠也付出了許多代價,比如為了躲避鳥類的競爭,它們有了晝伏夜出的習性(大多數鳥是晝出夜伏的)。而且蝙蝠的一生除了飛行就是倒掛著,那麼作為一種哺乳動物,它是如何繁殖和哺育後代的呢?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
  • 敢於魚類的生長繁殖、繁殖方式、繁殖習性,你都了解過嗎?
    繁殖習性各種魚都有自己的繁殖習性,如產卵季節,最佳溫度,產卵場地,產卵時間等。魚魚類的生殖季節主要取決這類魚對氣候和水溫的要求,春夏產卵的魚類,如金魚,錦鯉它們是溫水性魚類,卵粒小孵化快,要求產卵水溫1020C左右。
  • 湖南有鳥類463種其中雀形目235種 棕頭鴉雀數量最為龐大
    此時節洞庭湖溼地的冬候鳥多已北遷,天空的主角不再是冬候鳥,換成了夏候鳥和留鳥,其中最多的就是雀形目鳥類。  「春天是鳥類的求偶繁殖季節,鳥類叫得特別歡,所謂鳥語花香。」湖南師範大學鄧學建教授說,4月大部分鳥類已經或即將進入繁殖期,求偶的叫聲處處可聞。  在大圍山上,湖南的「省鳥」紅嘴相思鳥也在進行著一場奇怪的遷徙——從低海拔向高海拔遷徙。
  • 帝王三間和巴西亞魚有什麼區別
    帝王三間是貪吃的大胃王,而且是魚食性的魚類,屬肉食性兇猛魚類,幼魚就能吞食小魚, 對於活餌是永遠不挑剔的。成魚尤其對小魚、小蝦很感興趣。它們吃起東西來沒完沒了,生長得也極為迅速,很快就能長大。本種魚的雌雄鑑別極為不易,水族箱繁殖也基本上不可能。
  • 鳥類的同性之愛:130種鳥類有同性戀行為(圖)
    Geoff MacFarlane說,「同性戀行為在自然界中到處都存在,但是很少人嘗試從進化的角度去研究和理解同性戀行為的發生。經過我們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發現撫育後代負擔少的父母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跟同性交往,而它們仍能繁殖後代。因此我們認為有同性戀行為的鳥類繁殖後代的成功率看起來與沒有同性戀行為的鳥類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