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繞太陽運轉一周需要三十年,以此做喻,人生每過三十年即可算作是一個「土星周期」,照此說法,如何順利地度過人生第一個「土星周期」和規劃好並順利進入人生的第二個「土星周期」是影片裡林若君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老實講,這部《29+1》裡講述的的故事很普通,兩位女主角或許就是生活中「樸素」的你我,也正是因為如此,這種自然「親民」更容易將各自人生境遇與她們相似的你我拉近影片。
兩位女主角是即將踏入三十歲的林若君和黃天樂,從這個角度來說,三十而立的年輕人,特別是女性觀眾,更容易從這部《29+1》裡找到或者發現自己的影子,至少是某個側面。林若君和黃天樂的個人境遇不同,相同的是林若君與黃天樂都處在「三十而立」的同一人生隘口。
或許是因為改編自舞臺劇,所以「語言對白」成了主創和編導賦予這部影片的最主要表達方式,也是片子最突出的特點。從頭至尾,所有角色人物的個性表現,全靠語言對白,對了,還有旁白。
作為一位典型的職場女性,從起床開始,日復一日的機械而反覆地勞作打拼,枯燥乏味,但終歸是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的主要生存方式,為謀生賺錢而工作給人生帶來的種種不爽,誰又能逃得過呢?即便是升職,也無法為林若君換來更多的歡愉:她逐漸感覺與原來真實的自己漸行漸遠;同時忙碌的工作又使得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日漸疏離;而原本自以為與男友「穩定」 的感情關係,實則早已失調。
出門上班在樓道裡與房東搭訕;坐公車偶遇學生時代的老師,說說彼此各自的近況;晚上打「的」回家和熟識的計程車司機聊天,這些情節設置並非故意拼湊,而是普通人生活的真實寫照,編導安排這些場景,無非是想讓林若君這個人物角色更真實可信。沒錯,她確實就在你身邊。
與林若君相比,患癌的黃天樂似乎更不幸一些,同樣是即將跨過三十歲的門檻,同樣內心理想滿溢,只是唯恐再無兌現的可能。於是在某一天,她毅然決然地奔赴「日落巴黎」,選擇一段不一樣的人生,而這才只是新生活的起點。
女導演似乎更易於打造出最優的女性人物角色,編劇兼導演彭秀慧將劇中的女性角色細膩地加以個人詮釋,只是鄭欣宜飾演的黃天樂的戲份有些偏重「煽情」,過度誇張的表演,尤其是表情,可整理出無數個「表情包」了,想表現得樂觀、堅強,可因為表情誇張,結果讓觀眾感覺更像是「強顏歡笑」。
29+1歲,是成熟女性的年齡,你可以選擇結婚生子,安穩度日;也可選擇繼續奮鬥;同樣可以為了自由,選擇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無論你的選擇是哪一種,只要你的決定不違初心,快樂就好。總之,個人心情是最重要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做自己想做的事,凡事不必苛求完美,但求無愧於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