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科研圈
哪怕你是個英語母語者,在讀自己專業方向的英文論文,你也會被千奇百怪的縮略語繞暈。一項研究分析了 PubMed 收錄的 1800 萬篇論文,發現生命科學和醫學論文中縮略語的使用頻率六十多年來不斷增長,而其中大部分縮略語並未成為主流。研究作者們表示,這些濫用縮略語的論文讀起來「令人筋疲力盡」。
圖片來源:Pexels
來源 Nature Index、eLife 等
編譯 戚譯引
看到「srds」、「yysy」這樣的網際網路「黑話」,你會不會一頭霧水,默默離開現場?其實,許多人讀論文的時候也會產生同樣的感受。一項研究指出,科學論文中的縮略語(acronym)變得越來越多了,這不僅對大眾和媒體理解科學構成了困難,也為年輕研究者和想要轉向新領域的研究者設置了不必要的障礙。
昆士蘭科技大學(KUT)的數據科學家 Adrian Barnett 和同事 Zoe Doubleday 分析了 1800 萬篇生物醫學論文,發現從 1956 年到現在,縮略語出現頻率增長了 10 倍,但是在研究識別出的 110 萬個縮略語中,79% 只出現了不到 10 次。這項研究 7 月底在 eLife 發表。
論文中的「黑話」越來越多
使用那些受眾已經很熟悉的縮略語,比如 HIV、DNA,確實能夠提高溝通效率,但是使用全新的縮略語可能會讓讀者感到難以理解,還不如把術語完整地寫出來。如今,許多科學論文裡充斥著全新的、晦澀難懂的縮寫,Barnett 表示這讀起來「令人筋疲力盡」。
為了量化評估論文中使用縮略語的情況,Barnett 和同事分析了 PubMed 資料庫中從 1950 年到 2019 年發表的 1800 萬篇生物醫學論文。他們發現,9% 的論文標題和 73% 的論文摘要中包含至少一個縮略語。總的來說,縮略語的使用頻率從 1956 年到現在增長了 10 倍,到 2019 年,論文中平均每 100 個詞中就有 4 個縮略語。
無論是數字和字母組成的縮略詞(左上),還是僅有字母的縮略詞(右上),論文中縮略詞的佔比(紫色線條)都在持續增長。相比縮略詞在摘要中的佔比(上),縮略詞在標題中的佔比(下)相對較低,並且在 2000 年後趨於穩定。圖中橙色、藍色、綠色分別對應由 2、3、4 個字母構成的縮略詞。圖片來自論文,DOI: 10.7554/eLife.60080
絕大多數縮略語最終不會被廣泛使用。研究識別出 110 萬個縮略詞,其中 79% 在文獻中被使用的次數不到 10 次。Barnett 表示這種狀況「相當糟糕」。他建議研究者們在使用縮略語的時候要三思而後行,因為如果摘要讀起來就很吃力,那麼讀者可能就沒動力看完全文。
只有 0.2% 的縮略語(約 2000 多個)出現了超過 1 萬次。在首次被使用之後一年,只有 11% 的縮略語會被同一期刊發表的不同論文再次使用。
「我們的結論表明,新的縮略語過於常見,而常見縮略語又過於罕見」,論文作者們總結。
標題和摘要也越來越長
讓論文越來越難懂的並不僅僅是縮略詞。研究還發現,現在的論文標題和摘要越來越長了, 並且這增長一勢頭沒有放緩的趨勢。從 1950 年到 2019 年,標題的平均長度從 9.0 詞增長到 14.6 詞。論文摘要的長度也從 1962 年的 128 詞增長到 2019 年的 220 詞,幾乎翻倍。
論文標題(左)和摘要(右)長度變化趨勢,其中論文標題長度接近線性增長。圖片來自論文,DOI: 10.7554/eLife.60080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許多期刊對標題和長度的詞數、字符數作出限制,這樣的增長仍然發生了」,作者們在論文中寫道。
2017 年在 eLife 發表的另一項研究也揭示了同樣的趨勢。該研究分析了 1881 到 2015 年發表的 70 萬篇生物醫學和生命科學論文的摘要部分,發現自從1960 年以來,論文中平均每個單詞的音節數量、困難詞彙的比例和句子的長度大幅上升。
不要讓文字「勸退」讀者
2017 年那篇 eLife 論文還發現,學術論文中的術語正在迅速變得越來越複雜。也就是說,即使在有更簡單的詞彙可以取代的時候,科學家仍然更喜歡使用術語。論文作者們寫道:「儘管科學很複雜,一些術語也無法避免,這也不能說明我們發現的趨勢是合理的……在當前的科學可重複危機下,科學文本是否易於理解這點值得重視。可重複性要求研究發現能夠被獨立驗證。為了實現這點,關於研究方法和結論的報告必須能夠被充分理解。」
前述 2017 年論文共同作者、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的神經科學家 William Hedley Thompson 指出,做科研不能僅僅為你的同僚寫作:「如果你的目標群體僅僅是這個細分領域也可以,但我希望不要僅僅為你的小圈子寫論文。」
普渡大學心理學家 Kipling Williams 曾研究術語和縮略語的使用如何阻礙了科學溝通,他指出,專業語言的使用會勸退非專家讀者。他補充,學術論文的寫作應該更多地考慮同行之外的群體,例如決策者、記者和患者,「公眾為研究花了不少錢,他們應該至少能知道文章大體上說了什麼」。
也許有些研究者並不關心大眾能否關注和理解自己的工作,但他們至少會在意同行的態度。但同行也會對晦澀的論文失去耐心,這點最終會體現在文章的被引數上面。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分析了高被引論文的特徵,發現那些被引數最高的論文標題長度僅有 10 個單詞。而今年年初發表的一項預印本研究分析了 21,486 篇論文中術語使用和被引數的關係,發現標題和摘要中的術語顯著減少了論文被引數。
那麼,怎樣使用縮略語才能讓文章更好讀呢?這項最新研究的作者們寫道:「很難制定一個通用規則,規定保留哪些縮略語,哪些詞彙要完整拼寫。但是,期刊可以設法減少縮略語的使用,例如只允許使用某些約定俗成的縮略語(儘管不同期刊允許使用的縮略語詞彙表必然有所不同)。在未來,或許可以通過軟體實現對讀者展示同一篇論文的兩個版本,一個以縮略語形式展示,另一個不使用縮略語,讓讀者選擇自己偏好的形式。」
參考來源:
https://www.natureindex.com/news-blog/science-research-papers-getting-harder-to-read-acronyms-jargon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60080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27725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biorxiv/early/2020/08/21/2020.08.20.258996.ful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