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樸道玄燈
自然科學的觀物特點是分科,把自然現象分門別類進行微觀細化研究,按華夏玄學的漢語言思維,就是把萬物萬象按氣類屬性,物以類聚方以群分,老子把這種觀物方式稱為「見小曰明」。
華夏玄學的觀物特點,重點在於「心、性」,強調觀察者自身面對自然現象各種境界時的「心與境」的相處對待關係,證道的體悟境界自我進化成長境界提升,認知工夫上做到「大道至簡,天人合一」,強調人的心印在事功上「心物玄同」,「知行合一」,累積觀察者自身的功德道能,《周易》稱為「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知微見著,勾深索隱,彰顯隱幽,知幽冥之故,類萬物之情狀,以通神明之德」。
萬物萬象莫不由「氣」生化形成,結氣成形,「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這裡就把自然科學所研究的七門基礎學科「數、理、化、天、地、生、醫」,在總綱上作了原理概括總結,並由此出發指導,讓觀察者可以綱舉目張,收發由心,收放自如,自由馳騁。認知外在世界的未知領域,消化知識信息的理解領悟能力得到增強,天賦本能被打開,潛質得到激活,潛能得到開發,成為自己心天領域的天才奇才,「人傑天驕」,運用自然天工之力,可以「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讓個體生命的「自主意識主宰支配御使自由意志,行使自由選擇權」的駕馭能力大大增強,讓人類自身的心神種子識基因功能,適應環境的生存能力方面,因為有道,自我進化成長、境界提升,實現質的飛躍。人只要尊道貴德,只需坐進此道,就能實現真正的自由,長生久視,長春不老,「逍遙遊」於天地之間。
衡量「氣」的物象指標「度」
度有三態:太過、不及、正好適中。
萬物有「時、境、位、勢」,因此由「天道自然」言人事,人事與天地相參,以「中」體「人情」,把握尺度,適可而止,止於適可,進退有時,行止有度,唯變所適,發必中節。《道德經》有「知止不殆」。
面對萬象,以「氣」為基本存在本體,以「道、理」為存在機制,統攝「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器」,做到「上學下達下學上達,上下通達,暢通無阻,理事印證,圓融無礙」,心印五圓「圓覺、圓照、圓融、圓通、圓滿」在佛經裡的「中觀空性」「畢竟空,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對「萬相莊嚴,萬德圓融」的描述表達,體現至始至終,華夏玄學以「陰陽、五行、卦象卦符、幹支量天尺系統」,作為推演體系來描述表達,對於氣象的自動運行,自化自成,稱「氣運」,運行機制原理稱為「氣機」,作為無形無象的「道、理」的存在體現,對於氣運的「度」也叫「氣度」,既有定性分析的「氣勢」,又有定量分析的「氣數」,自然科學以科學術語、名稱概念來描述表達。
比如愛因斯坦預言「當物體質量不斷增大時,令周圍時空彎曲,並且旋轉」,這顯然與玄學所討論的「氣旋」現象類似,兩種認知描述各有側重點,因觀察者的心神想像力角度攝取不同,其中物象信息的提取描述,有同也有異。再比如醫學研究人的「遺傳基因、壽命生死、健康與生病、人的心神意識從哪裡來」等生命問題,均不能離開道根的作用:「氣」的「力場道能」去了解生命現象,氣聚則生,氣散則死,一個人的「精、氣、神」足,不勞心、不費神、不煩惱,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少思寡慾,自然無為,心臟功能強大,脈搏強勁有力,氣血旺盛鮮活,經絡運行通暢,四肢百骸調和,人就康健,耳聰目明,,目光炯炯有神,能深根固蒂,這是長生久視之道。同理,其他領域的現象觀察,更是舉不勝舉。
有了這個總綱,這樣我們就對自然科學的玄學原理,瞭然於心,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杯子與地體都是「氣」的體現,由道根生發,結氣成形,氣聚則有物象,氣散則物象就消失,如同電腦程式編程一下,軟體的指令代碼就是「道根」這樣的存在,背後看不見的無形程序自動運行,產生界面可見的各種圖文音視頻影像。
「道根」與「氣」的關係是「性、相、用」的存在關係,體用一如。「氣」是「道根」之用,「道根」就是「氣」作用的自性本體,所以「氣」又叫「力場道能」,無形地自動運行起道能作用,「自然自為,自動運行」「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成然之性」,稱為「大道玄德」。無形地會自己自動運行起作用,這種存在狀態就是「玄」的狀態,道無處不在,隨處可見,動能動力不用人工提供動能動力,自然天工之力所為。
所以有形的物象稱為「形而下」學,無形的「道」稱為「形而上」學,玄學的證悟要領「心物玄同」,上學下達,下學上達,上下通達,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