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農機,我們最先想到的也許都是農田裡的大型耕種收割機械,其實,近年來全國水產養殖機械更新換代也很快。在常州金壇就有一家數位化漁場,裡面的很多農機裝備不僅高效,而且還很「聰明」。
每天定點,無人機手根據預設好的線路精準投餵螃蟹;每塘定人,不用水中路上來回託運就可以輕鬆完成塘口水草清除工作…從今年開始,位於常州金壇的智能化漁場在全省率先開展了河蟹生產全程機械化試驗示範。飼料投喂,微孔增氧、水質監測、尾水處理等整個生產環節的智能化裝備前後銜接,不僅讓螃蟹養的更好,而且還能有效節約人工難僱的問題。
常州金壇數位化漁場生產負責人周威告訴記者,相應配套的機械化設備減少人工方面的付出,以往漁場一個人正常的管護面積只能到30畝到50畝,但是通過智能化設備的更新裝備提升之後,一個人可以管到80畝到100畝,充分提高了勞動效率。
為了為螃蟹養殖營造最佳的生長環境,漁場還與當地供電部門合作,將能源網際網路思維與漁業養殖相結合,探索建設全電數位化漁場,通過遍布在蟹塘內的傳感器和各類智能控制終端,時時在線監測養殖用水的溫度和含氧量等指標,並根據設定數值自動開啟和關閉增氧,投餵等機具,第一時間改善養殖水質。據統計顯示,應用新系統後基地水產年產量可以提升20%,電費成本可以降低30%,經濟收益超同規模普通漁場2倍。
據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常州市金壇區供電分公司營銷部副主任曹健介紹,新系統還能把智能設備的工作情況,電流電壓數據信息傳到平臺裡面,能夠讓工作人員在遠方第一時間知道,一旦電壓、電流數據出現異常,他們也就能第一時間通知基地生產人員對這些設備進行全方位檢測,來保障魚蝦蟹繼續在最合適的環境中生長。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近年來,江蘇聚焦規劃引領、科技創新、農機漁藝融合發展,著力推動水產養殖機械化裝備、技術、模式升級,截至目前,全省水產養殖機械化水平超過55%,較全國水平高出25個以上百分點。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農機裝備處處長張耀春介紹,「十四五"期間,江蘇將進一步加大對水產養殖機械化的投入,加大水產養殖技術和農機化技術的融合,積極引導水產養殖經營主體和社會資本加大這方面的產品研發和推廣應用,切實解決好水產養殖機械"無機可用""無好機用"的難題,大力推進水產養殖機械的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水平,確保到2025年水產養殖機械化水平達到60%以上的目標,確保水產品有效供給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郝朦 編輯/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