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動量之謎在150年之後終於被揭示?

2020-12-04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

具有動量的想法並不新鮮,但是在過去的150年裡,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確切本質一直是一個謎。在一項剛發表於《自然通訊》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或許揭示了光最黑暗的秘密之一。

1、研究光輻射壓的歷史

克卜勒1916年在De cometis一書中繪製的彗星在行星間穿行的軌跡。圖片:Linda Hall Library

1619年,德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克卜勒第一次提出,來自太陽光的壓力或許是彗星尾巴永遠指向背離太陽方向的原因。他在《De cometis》一書中繪製了彗星在行星間穿行的軌跡(如上圖)。圍繞著太陽的三個圓弧形軌道依次是水星軌道(Sphaera Mercurii)、金星軌道(Sphaera Veneris)、地球軌道(Sphaera Tellurae),圖中的一叢叢短線條代表彗星的尾巴,它們總是背離太陽的方向。

海爾-波普彗星(Comet Hale-Bopp,C/1995 O1)是於木星軌道外被發現的最為明亮壯觀的彗星之一,它的回歸周期是2533年。太陽輻射壓使得彗星中的冰蒸發,形成長長的氣體塵埃尾,指向背離太陽的方向。圖片:E. Kolmhofer,H. Raab;Johannes Kepler Observatory,1997年4月4日

直到1873年,麥克斯韋才預言,光是一種電磁輻射,而這種輻射壓正是來自於光自身的電磁場中存在的動量。當電磁波發射到物體表面時,電磁波的動量與物體動量相互交換,從而產生作用於物體表面的壓力,也就是輻射壓。如果入射動量垂直於平面,那麼動量改變恰好是入射動量的兩倍,因而在物體中產生的也會是入射動量的兩倍(如下圖)。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Kenneth Chau表示:「而在此之前,我們都還不能確定,這種動量是如何轉化為力或運動的。因為光攜帶的動量非常小,我們還沒有足夠靈敏的設備來解決這個問題。

2、實驗:光子動量如何轉化為力

現在,技術已經趕上來了,Chau和來自斯洛維尼亞、巴西的國際研究團隊,正在試圖揭示這個謎題。

為了測量光子和物質之間這種極弱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必須將幹擾和背景噪聲控制在最低水平。他們建造了一個配備有聲學傳感器隔熱屏障的特殊鏡面,用固體介電質作為鏡子的材料,並在表面交替覆蓋ZrO和SiO兩種材料層層疊加而成的反射率高達99.93%的薄膜,目的在於減少吸收光輻射所產生的熱量。

實驗設置:鏡子的材料為固體介電質(灰色),其表面覆蓋的ZrO和SiO形成了反射率高達99.93%的薄膜(綠色)。當雷射脈衝垂直照射在鏡面上時,會在材料中產生彈性波(紅色和藍色弧線),以聲速在材料中傳播開來。

然後,當將雷射脈衝垂直照射到鏡面上時,材料中就會產生彈性波,這就如同池塘中的水的漣漪一樣,它們會以聲速在材料中傳播開來,並形成皮米(10^-12m)量級的尖峰。彈性波會導致材料發生位移,因此在靈敏的聲學傳感器的幫助下,研究人員就可以通過探測鏡面的位移來測量通過鏡面的彈性波,從而記錄光與物體相互作用的過程。

Chau說:「我們不能直接測量光子的動量,所以我們的方法是通過『聆聽』穿過鏡面的彈性波來探測光子動量的影響。我們可以沿路探查這些波的特徵,直到回溯到駐留在雷射脈衝本身的動量,這為最終定義和模擬材料內部的光子動量打開了大門。

鏡面中彈性波的傳播過程:雷射脈衝照射在鏡面上,(g)首先產生初級波(Primary wave,P-wave),(h)然後是二級波(Secondary wave,S-wave),(j)之後產生瑞利波(Rayleigh wave,R-wave),初級波抵達鏡面的底部並被反射回去,在(k-l)中進一步形成更為複雜的波形。

光輻射壓導致的彈性波在材料中傳播,引起垂直於材料表面(z方向)的位移。實驗中傳感器探測到的垂直位移與排除熱彈性波等影響、以輻射壓為彈性波唯一能量來源的模擬結果相一致,這表明,輻射壓是導致表面垂直位移的絕對主導因素,而不是吸收的熱量或者其他作用力。

這一發現對於推進我們對光的基本理解很重要,而Chau也指出了輻射壓的實際應用。

3、實際應用

「想像一下乘著由太陽帆驅動的星際遊艇去遙遠的恆星旅行。又或者就在地球上,研發出可以組裝顯微機器的光學鑷子。」

(左)日本的IKAROS是世界上第一個主要由太陽帆驅動的探測器,它是依靠太陽輻射加速的星際風箏。其英文名縮寫為IKAROS,也就是伊卡洛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他用蠟和鳥羽製作的翅膀飛向太陽,越飛越高,最終因為過於接近太陽而使蠟翼融化,墜落大海。(右)從伊卡洛斯上看到的新月形的金星。圖片:Andrzej Mirecki & JAXA

我們還沒有走那麼遠,但是這項工作的發現是重要的一步,我很期待下一步它會將我們帶向何方。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原理/principia1687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紅肉不健康論遭強大質疑;愛因斯坦的光子動量之謎被解開
    愛因斯坦的光子動量之謎被解開 5. 非洲發現1.28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證據 6. 為什麼沒有三足動物?www.sciencemediacentre.org/expert-reaction-to-new-papers-looking-at-red-and-processed-meat-consumption-and-health/ 3)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9/mu-nnt093019.php 愛因斯坦的光子動量之謎被解開
  • 通過「聆聽」 科學家首次測量光的動量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光具有動量的想法並不新鮮,但光與物質如何相互作用的確切性質,在近150年來一直是個未解之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日前出版的《自然·通訊》雜誌上首次公布了測量光動量的新技術,這項突破不僅有助於揭示這一謎團,也可能為太空旅行帶來革命性突破。
  • 廈門大學陳理想團隊:徑位置與徑動量—光子的徑向新自由度
    最近,廈門大學陳理想團隊利用光場調控技術,首次實驗揭示了自發參量下轉換雙光子的徑位置和徑動量所具有的新EPR量子關聯。該工作表明,除了角位置與角動量,光子的徑位置與徑動量這一對共軛自由度可望在光學微操控、量子信息處理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廈門大學陳理想團隊: 徑位置與徑動量—光子的徑向新自由度
    最近,廈門大學陳理想團隊利用光場調控技術,首次實驗揭示了自發參量下轉換雙光子的徑位置和徑動量所具有的新EPR量子關聯。但是,軌道角動量僅與光子的角向自由度相關,而光子徑向自由度的物理意義及潛在應用仍待進一步的探索。
  • 光子的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
    角動量又分為自旋和軌道兩部分,這裡主要討論它們的物理起源,以及解釋光子的自旋為什麼是±1。一、電磁場的場動量 (Minkowski)由Lorentz力得到的力學動量是其中場動量的密度就是和右旋(RCP)、左旋(LCP)的極化相關,考慮單個光子
  • 超越愛因斯坦,物理學家解決了光子動量周圍的神秘問題
    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光是由粒子(光子)組成的,這些粒子(光子)只將量子化的能量傳遞給原子的電子。如果光子的能量足夠大,它就能把電子踢出原子。但是光子在這個過程中的動量會發生什麼變化呢?歌德大學的物理學家現在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了。為此,他們開發並建造了一種新的光譜儀,其解析度是以前無法達到的。該設備長3米,高2.5米,包含的部件大約和一輛汽車一樣多。
  • 【科研動態】光子動量亞周期超快傳遞過程
    當光子與物質作用並被吸收時,其能量以及動量均被吸收。被吸收的能量可以轉化為諸如物質的熱能,而被吸收的動量顯示為光壓作用在物質上。近年來,隨著雷射技術的發展,雷射與物質的作用成為了學界的熱門研究領域。在與原子的作用中,強雷射脈衝的電場可以將原子核的庫倫勢壓低,形成一個勢壘,從而束縛態電子可以從中隧穿電離出來。最近,隧穿電離過程中光子動量傳遞給電離電子的物理過程受到了廣泛關注。
  • 新方法讓光子和電子動量相匹配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近日宣布,他們合作設計出一種新方法,讓光子的動量與電子的動量相匹配,從而增強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最新研究有望催生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新型雷射器以及發光二極體(LED)等設備。
  • 延續百年的質子半徑之謎,終於被破解了!
    這時,兩種實驗手段得到的質子半徑,終於達成了一致。撰文 | 張華編輯 | 吳非康普頓波長1918年,時任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的物理學家盧瑟福首次發現了質子。他領導的研究小組用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時,閃光探測器記錄下氫原子核,也就是質子的跡象。不過,當時的實驗手段檢測不出質子的半徑。
  • 怪異的量子力學現象,用光子徑向位置和動量的相關性,讓光子糾纏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已經表明,糾纏光子對也可以通過光子徑向位置和徑向動量之間的相關性來糾纏。對於光子,徑向位置是光子的半徑狀態,光子的徑向動量是描述通過環是收縮還是膨脹的一種方式。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了解是否有可能使用這兩個屬性來關聯糾纏光子為了找出答案,研究人員通過向晶體發射雷射產生了一對糾纏光子,每個糾纏光子隨後被兩個空間光調製器引導到一個單獨的臂上。
  • 光子之謎:光子到底有沒有質量?
    光子是宇宙核心的內容,解開了光子之謎宇宙之謎也就有了很大的進展,誰能完整詮釋光子的屬性毫無疑問將獲得諾貝爾獎,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現階段未經理論證實,只是用於實際生活中而已,光子屬於量子理論研究的範圍,量子理論如今有了很大的進展,已經不在那麼玄妙了,像那種什麼波粒二象性,薛丁格的貓這種有時代局限性的解釋只是表達不到位而已
  • 科學家首次完善愛因斯坦理論,光子動量失蹤難題被解答
    根據愛因斯坦的觀點,光由光粒子組成,如果光子的動量足夠大,那麼就能將金屬原子中的電子剔除,即物理學中著名的光電效應,但在這個過程中,光子動量又去了哪裡,難道失蹤了?愛因斯坦本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這個難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無人解答。今天來自歐洲法蘭克福歌德大學的物理學家博士生亞歷山大·哈通找到了答案,首次完善了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算是超越了愛因斯坦。
  • 接棒愛因斯坦,德物理學家今揭開光子動量奧秘,或解決30餘年爭議
    這種現象最初由德國物理學家海因裡希·魯道夫·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在 1887 年發現,他在證實光就是一種電磁波的實驗中,注意到這種奇怪的現象。那時,電子還沒有被發現。當時,愛因斯坦還只是伯爾尼專利局裡的一個年輕職員,他在 1905 年的論文中給出了光電效應的正確解釋。
  • 科學家首次完善愛因斯坦理論,解答光子動量失蹤難題
    根據愛因斯坦的觀點,光由光粒子組成,如果光子的動量足夠大,那麼就能將金屬原子中的電子剔除,即物理學中著名的光電效應,但在這個過程中,光子動量又去了哪裡,難道失蹤了?愛因斯坦本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這個難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無人解答。今天來自歐洲法蘭克福歌德大學的物理學家博士生亞歷山大·哈通找到了答案,首次完善了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算是超越了愛因斯坦。
  • 光子颶風|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光學時空渦旋
    概述近日,上海理工大學莊松林院士和顧敏院士領導下的未來光學國際實驗室納米光子學重點團隊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從理論到實驗展示了具有時空螺旋相位並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新型光場,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在光通訊、光信息處理、量子光學、粒子操控
  • 5億年前「麒麟蝦」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它被認為是科學界期盼已久的、可以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麒麟蝦的發現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澄江動物群中,絕大多數現生動物門類的演化歷史可追溯到寒武紀,為揭示生物『寒武紀大爆發』的奧秘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證據。」達爾文進化論提到,在現存和已滅絕的所有物種之間,中間和過渡環節的數量一定是難以想像的多。「因此,想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之謎,科學家就需要找到動物門類起源的過渡型祖先化石。」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黃迪穎說。
  • 神秘的百慕達三角洲之謎終於解封
    百慕達三角洲之謎是從1800年開始,當時美國海軍的Pickering號和艦上90人離奇失蹤。
  • 破解宇宙線「世紀之謎」
    原標題:破解宇宙線「世紀之謎」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四川省甘孜州人民政府、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籤署協議,計劃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海子山建造一座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到達地球的原初宇宙線粒子的成分主要是多種原子核,可從氫核(即質子)按元素周期表一直排到鐵核,但以氫核居多;還包括含量很少的中微子、電子、光子等粒子。但宇宙線中各組分的具體比重尚不清楚。自宇宙線被發現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對其展開了艱辛的探索,但始終未能揭示宇宙線的起源,宇宙線來自何方已成為「世紀之謎」。2002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將宇宙線的起源列為在21世紀需要解答的11個宇宙相關難題之一。
  • 三十年了,宇宙物質失蹤之謎終於解開了
    ,包括我們自己,然而在實際的觀測當中,我們只找到了理論值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在哪,直到近日之前它都是一個謎。當光學望遠鏡對著一個空曠的區域,這些物質無法產生足夠多的光子,只能感知到孤寂與黑暗,並背景星光的強度也能掩蓋它們,當然它們已經渺小得連掩蓋都用不上。
  • 聲自旋角動量輸運調控新進展
    該工作以「Realization of acoustic spin transport in metasurface waveguides」為題,於2020年9月18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聲學是物理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人們最早研究的物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