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肉不健康論遭強大質疑;愛因斯坦的光子動量之謎被解開

2020-11-26 騰訊網

目 錄

1. 史上最全電子菸危害評估

2. 妊娠晚期仰臥,胎兒體重更低

3. 少吃紅肉和經過加工的肉類?大可不必

4. 愛因斯坦的光子動量之謎被解開

5. 非洲發現1.28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證據

6. 為什麼沒有三足動物?

編輯 | 楊文瑾 韓若冰 陳航

史上最全電子菸危害評估

《英國醫學雜誌》刊發了一篇關於電子菸對呼吸系統影響的研究綜述[1],作者是來自美國四所一流大學的四名科學家,他們對所有經過同行評議的與肺健康相關的電子菸論文進行了全面梳理,並強烈建議對電子菸產品進行更加嚴格的監管。

與吸菸相關的威脅生命的慢性病(例如肺癌和肺氣腫)發病需要數十年時間,同樣,學界花了數十年才在科學上證明了吸菸會引起癌症。至今電子菸已經流行了大約十年,科學家對電子菸影響的研究進行了大約五年。各項研究表明,電子菸並非沒有副作用,它對人和動物的肺健康以及實驗室組織樣本中的細胞都會產生有害的生物學影響。

通訊作者、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Marsico肺研究所的Rob Tarran教授說:「與可燃菸草產品對健康的顯著影響相比,電子菸對呼吸系統健康的影響是否較小,基於目前科學界的認識還不足以確定。」

以下是這篇綜述的一些主要發現:

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處於青春期的電子菸消費者的呼吸道症狀有所增加,例如類似支氣管炎的症狀、哮喘、呼吸急促等。

許多研究表明,電子菸會對整個肺部產生影響,包括對肺部血液供應損害等造成的肺損傷。各項研究還提供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類脂性肺炎病例報告,這與美國當前的流行情況類似[2]。

許多動物研究發現,電子菸增加了肺部損傷和免疫抑制的風險,例如增加了對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易感性。

該綜述還評估了體外研究中電子菸對細胞的影響。大多數相關研究發現,暴露於電子菸液體的肺部細胞會受到多種影響,包括一般的細胞毒性和受損的特殊功能,例如對正常的肺功能至關重要的分泌和吞噬作用。

研究人員還回顧了包括尼古丁、丙二醇/植物甘油和增香劑在內的電子菸液體成分對健康的可能影響。在動物和實驗室研究中,所有成分在某些濃度上均顯示出有害影響。但在現實世界中,由於電子菸消費行為的差異巨大,無法獲知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各成分暴露的確切濃度。

基於以上研究,研究人員為臨床醫生以及電子菸的未來監管提出了建議。建議指出,對於重度吸菸者,電子菸僅應作為一種戒菸手段,並與其他療法一起進行,以幫助永久戒除尼古丁產品。Tarran表示:「我們建議對電子菸產品進行嚴格的管制,按照藥品的程序,經過一系列明確的臨床前和人體研究,然後才能投放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Tarran 團隊發現,在所有關於初代肺細胞[3]的論文中,唯一沒有指出電子菸對這些細胞有負面作用的研究是由菸草行業資助的。

[1] What are the respiratory effects of e-cigarettes? Jeffrey E Gotts, Sven-Eric Jordt, Rob McConnell, Robert Tarran, 2019.

[2]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019年9月份的報告,美國目前出現了電子菸相關的急性類脂性肺炎爆發,近幾個月內在25個州共發現超過200例的可能病例。見: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68/wr/mm6836e1.htm

[3] 直接從人肺分離出的細胞

妊娠晚期仰臥,胎兒體重更低

由於仰臥睡姿與子宮血流量減少有關,那麼妊娠晚期以仰臥姿勢入睡是否影響嬰兒出生體重?近期,奧克蘭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妊娠28周或以上且通常採用仰臥睡姿的孕婦,所生嬰兒的平均出生體重明顯較低。目前,該成果已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1]。

奧克蘭大學Ngaire H. Anderson博士參與了這項研究。該研究調查了1760名孕婦,並通過統計學等科學手段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在妊娠後期,孕婦仰臥位與血流動力學的顯著改變相關,這可能導致流向胎兒的血流減少。因此,從生物學角度上講,產婦的仰臥入睡姿勢將縮小新生兒的體積。除此之外,與仰臥睡姿相關的嬰兒出生體重獨立平均下降數據與臨床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妊娠 28 周或以上且通常以仰臥姿勢入睡的孕婦,所生嬰兒的平均出生體重為 3410g,明顯低於採用非仰臥睡姿的 3554g。

研究顯示,在妊娠後期採用仰臥睡姿與嬰兒出生體重較低存在相關性和聯繫。這種新穎的聯繫在生物學上是合理的,也是可以改變的。Anderson博士表示,公共健康部門應鼓勵妊娠晚期的女性側臥睡眠,這將有可能優化新生兒的出生體重。

[1] Association of Supine Going-to-Sleep Position in Late Pregnancy With Reduced Birth Weight. Ngaire H. Anderson, et al.

少吃紅肉和經過加工的肉類?大可不必

一段時間以來,總有一些醫學健康組織告訴我們,紅肉和經過加工的肉類對健康不利。然而,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和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在進行了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和系統研究後提出了他們的飲食建議:大部分成年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飲食習慣繼續吃紅肉和經過加工的肉類。這項研究成果已經刊登在最新出版的《內科學年鑑》上[1]。

研究人員對攝入紅肉和加工肉類對心血管代謝疾病以及癌症的影響進行了隨機對照試驗和觀察性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對獲得的大量數據和證據進行了四項系統性的評估。

在其中一個有54000人參與的12項試驗的評估中,研究人員沒有發現統計學意義上的肉類攝入和心臟病、糖尿病或者癌症風險之間的關聯。

在另外三項覆蓋上百萬人的隊列研究的系統評估中,那些每周攝入紅肉或加工肉類少於三次的人,患心臟病、糖尿病或者癌症的機率只是減少了很小一點,即使如此,這種風險關聯也並不確定。

研究人員還進行了第五項系統評估,以了解人們對於吃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態度和健康價值觀。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吃肉是因為認為吃肉健康,喜歡肉的味道而且不願意改變這種飲食習慣。

Bradley Johnston博士,達爾豪斯大學社區衛生與流行病學副教授,這次評估和指南的通訊作者說,研究小組知道他們的這項研究成果和現在流行的營養學指南觀點相悖。「這不是對紅肉和加工肉類的又一次研究,這是一系列高質量的系統性的評估,以導出我們認為更加透明、更加紮實、更加可信賴的建議。」

「在得出這個建議時,我們僅考慮對健康的影響,並未考慮動物福利和環境影響。」 Johnston補充說。

指導委員會主席、麥克馬斯特大學Gordon Guyatt教授表示,由來自7個國家的14名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採用了嚴謹的系統調研方法以及評級法,最後得出這項飲食建議。「全世界都對營養學,特別是關於紅肉的攝入感興趣。人們需要對自己的食譜做出決定,這個決定應該是以更好更全面的信息為基礎。」他說。

[1] Meat Consumption and Health: Food for Thought. Aaron E. Carroll et al, 2019.

[2] 註:本周關於紅肉和和心臟病、糖尿病或者癌症風險之間弱相關的其他研究還包括:

1) Effect of Lower Versus Higher Red Meat Intake on Cardiometabolic and Cancer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Trials FREE. Dena Zeraatkar,et al, 2019.

2) https://www.sciencemediacentre.org/expert-reaction-to-new-papers-looking-at-red-and-processed-meat-consumption-and-health/

3)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9/mu-nnt093019.php

愛因斯坦的光子動量之謎被解開

愛因斯坦因解釋光電效應而獲得諾貝爾獎。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光是由粒子(光子)組成的,它們只向原子中的電子傳遞量子化的能量。如果光子的能量足夠大,它就能把電子踢出原子。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光子動量會發生什麼變化呢?這一困擾科學家近30年的謎題,被歌德大學的物理學家揭開。目前,該成果已在物理學頂級期刊之一《自然物理學》發表[1]。

為了探尋光電效應中光子的動量變化,該研究的主要參與者Alexander. Hartung博士開發和建造了一種全新且具備極高解析度的光譜儀。該裝置包含一個極高性能的雷射器,當雷射脈衝中大量光子轟擊氬原子時,氬原子發生電離並產生電子,這些電子出現時的動量得以在該儀器的長管中極其精確地測量。為了確保電子的微小附加動量不是由儀器中的不對稱意外引起的,他還設計了一種巧妙的測量裝置:讓雷射脈衝從兩側撞擊氬原子氣體,然後同時從兩個方向進行測量。

A. Hartung博士設計製造的光譜儀。該設備長3米,高2.5米,包含的部件大約和汽車一樣多。該設備主體含有一個性能極高的雷射器,且被包圍在一個不透明的黑色帳篷裡。通過雷射器發射的光子與單個氬原子發生碰撞,從而將電子踢出原子結構。這些電子出現時的動量可以通過該光譜儀非常精確地測量出來 | 數據來源:Hartung博士

來自雷射脈衝的大量光子轟擊氬原子使其發生電離。原子的分裂過程部分地消耗了光子的能量。剩餘的能量被轉移到釋放的電子上。哪一個「反應夥伴」(電子或原子的原子核)能保持光子的動量,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物理學家30多年。傳統的想法是:只要電子附著在原子核上,那麼動量將轉移給較重的粒子,即原子核。一旦原子結構被打破,那麼光子的動量就會傳遞給電子。Hartung博士通過測量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他發現,電子不僅獲得了預期的動量,而且還獲得了三分之一的光子動量,而按照傳統理論,這些光子動量應該進入原子核。

Hartung博士表示,這種新的發現是令人驚訝的,這種新的精密測量方法有望使人們對雷射的磁性成分在原子物理學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更深入的了解。

[1] Magnetic fields alter strong-field ionization. A. Hartung et al, 2019.

非洲發現1.28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證據

約1.28萬年前,北美長毛猛獁象等許多大型動物物種突然滅絕,與此同時,克勞維斯人也突然消失。此後,地球經歷全球性的氣候變化,一個長達1300年的氣候強變冷時期來臨,即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期[1]。關於新仙女木期,一直存在著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大型動物滅絕的假說,近期,非洲大陸首次發現證據,支持這一假說。目前,該研究成果已在《非洲古生物學》雜誌發表[2]。

南非約翰尼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Francis Thackeray教授主導了這項研究。他們在南非普利托利亞以北的林波波省一個名為Wonderkrater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鉑飆升(platinum spike)」現象,並從泥炭礦床鑽取的巖心中發現了一個距今大約12800年的樣本。根據這一富含鉑的歷史樣本,Thackeray教授表示:「在Wonderkrater發現的鉑的來源,理論上可能是在一次隕石撞擊後分散在大氣中的宇宙塵埃。我們的發現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極具爭議的新仙女木撞擊假說,即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某個地方導致了全球範圍內的氣候變化,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在更新世末期,也就是最後一個冰河時代之後的大型動物滅絕。」

Wonderkrater是世界上第30個有此類證據的地方,但卻是非洲首次發現證據支持的地方。Thackeray教授表示,「我們的證據與新仙女木撞擊假說完全一致。」非洲的這一發現預計將與世界其他地方的發現相結合,為新仙女木撞擊假說提供最終的證據支持。

[1] 百度百科

[2] https://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10/uotw-aes100219.php

為什麼沒有三足動物?

世界上沒有三條腿的動物,哪怕從動物化石中去追溯歷史也沒有發現三足動物存在的痕跡。哪些約束作用導致動物缺乏三足表型? 近期,一項發表於BioEssays雜誌的文章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1]。研究認為,動物在四肢發育成型之前,雙側對稱的身體結構就已經被遺傳信息編碼,而這將極大地限制任何三足表型的出現。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Tracy J. Thomson進行了這項研究,他認為遺傳因素而不是穩定性劣勢是限制任何三足表型出現的最主要原因。

Thomson表示,如果一個動物要進化出三足表型,那麼這種表現型就需要在四足動物、兩足動物或任何其他動物中產生一種選擇優勢,或者至少不具有主要的劣勢。雖然在陸地環境中,三足表型更須克服許多與重力作用有關的障礙,例如其中任何一個附肢被抬起或開始快速運動時,動物的重心在剩下的兩個附肢上變得不平衡,但是這種情況可能不會造成太大的劣勢,因為動物的腳通常是平面結構,與地面的廣泛接觸,使得骨骼肌肉系統將幫助動物保持平衡。

Thomson認為,關於三足表型的研究,在啟發生物多樣性領域進步的同時,也為仿生機器人帶來靈感。現今人們已經製造出了各種功能齊全的三足機器人,雖然這些機器人設計和製造的目的不是研究生物的三足表型本身,但它們仍然為展示一個三足動物如何運動提出了一種假想模型。

[1] Three‐Legged Locomotion and the Constraints on Limb Number: Why Tripeds Don’t Have a Leg to Stand On. Tracy J. Thomson, 2019.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fanpusci@163.com。

相關焦點

  • 光子之謎:光子到底有沒有質量?
    光子是宇宙核心的內容,解開了光子之謎宇宙之謎也就有了很大的進展,誰能完整詮釋光子的屬性毫無疑問將獲得諾貝爾獎,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現階段未經理論證實,只是用於實際生活中而已,光子屬於量子理論研究的範圍,量子理論如今有了很大的進展,已經不在那麼玄妙了,像那種什麼波粒二象性,薛丁格的貓這種有時代局限性的解釋只是表達不到位而已
  • 超越愛因斯坦,物理學家解決了光子動量周圍的神秘問題
    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光是由粒子(光子)組成的,這些粒子(光子)只將量子化的能量傳遞給原子的電子。如果光子的能量足夠大,它就能把電子踢出原子。但是光子在這個過程中的動量會發生什麼變化呢?歌德大學的物理學家現在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了。為此,他們開發並建造了一種新的光譜儀,其解析度是以前無法達到的。該設備長3米,高2.5米,包含的部件大約和一輛汽車一樣多。
  • 光子動量之謎在150年之後終於被揭示?
    的想法並不新鮮,但是在過去的150年裡,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確切本質一直是一個謎。如果入射動量垂直於平面,那麼動量改變恰好是入射動量的兩倍,因而在物體中產生的也會是入射動量的兩倍(如下圖)。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Kenneth Chau表示:「而在此之前,我們都還不能確定,這種動量是如何轉化為力或運動的。因為光攜帶的動量非常小,我們還沒有足夠靈敏的設備來解決這個問題。
  • 科學家首次完善愛因斯坦理論,光子動量失蹤難題被解答
    根據愛因斯坦的觀點,光由光粒子組成,如果光子的動量足夠大,那麼就能將金屬原子中的電子剔除,即物理學中著名的光電效應,但在這個過程中,光子動量又去了哪裡,難道失蹤了?愛因斯坦本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這個難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無人解答。今天來自歐洲法蘭克福歌德大學的物理學家博士生亞歷山大·哈通找到了答案,首次完善了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算是超越了愛因斯坦。
  • 科學家首次完善愛因斯坦理論,解答光子動量失蹤難題
    根據愛因斯坦的觀點,光由光粒子組成,如果光子的動量足夠大,那麼就能將金屬原子中的電子剔除,即物理學中著名的光電效應,但在這個過程中,光子動量又去了哪裡,難道失蹤了?愛因斯坦本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這個難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無人解答。今天來自歐洲法蘭克福歌德大學的物理學家博士生亞歷山大·哈通找到了答案,首次完善了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算是超越了愛因斯坦。
  • 最詳細的宇宙地圖解開了一個長久以來的宇宙之謎,證明愛因斯坦又對了?
    來自英國樸茨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的研究人員,藉由創造出有史以來最大的宇宙物質分布圖,解開了一個有趣的宇宙之謎。Seshadri Nadathur博士和Robert Crittenden教授詳細查看來自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CMB)的光子,大爆炸後所存留下來的光,是如何被充滿星系、超星系團、以及真空地區的宇宙所影響。
  • 接棒愛因斯坦,德物理學家今揭開光子動量奧秘,或解決30餘年爭議
    當時,愛因斯坦還只是伯爾尼專利局裡的一個年輕職員,他在 1905 年的論文中給出了光電效應的正確解釋。他的理論指出,光是由粒子(光子,photons)組成的,它們只向物質原子中的電子傳遞量子化的能量。如果光子的能量足夠大,它就能把電子踢出原子,進而改變物質的電性質。
  • 愛因斯坦的引力影響時間設想,人類何時才能解開時間之謎?
    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文明並且可以對所有文明進行等級劃分的話,人類或許只能算0.7級,因此很多人希望可以解開更多謎團,從而上升到更高的等級。科學家們認為,雖然人類仍然沒有解開宇宙誕生之謎,有關生命的出現和發展同樣沒有準確的結論,但是我們如果能夠解開時間之謎,其實就可以將文明等級提高。
  • 量子物理學家發現一種全新守恆定律,或可解開宇宙萬物演化之謎
    它就是人類探索研究了幾千年的宇宙萬物演化之謎。達爾文的進化論,經不住時間洪流的衝洗,早已變得體無完膚;宇宙大爆炸之說,在如日中天的量子物理學面前,更是顯得捉襟見肘。那麼,宇宙萬物如此井然有序地發展著,如此生生不息地演化著,又是誰導演的這一切呢?是自然而然的選擇進化?是自然而然的大爆炸而生成的宇宙萬物?認真思考的話,你會認同這些觀點嗎?
  • 中國科學家吳嶽良發表物理學終極理論論文,為愛因斯坦之謎打開新窗口
    報導稱,吳嶽良在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研究中取得突破,創建了超統一場論(hyperunified field theory)。該理論受相對論性狄拉克旋量理論、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楊-米爾斯規範理論和大統一理論的啟發,並基於吳嶽良前期發展的引力量子場論的研究成果,為揭示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理念中的不解之謎,探索終極統一理論打開了一扇新窗口。
  • 馮端:愛因斯坦對實驗和技術物理學的影響
    1.揭開了原子世界的帷幕 物理世界系由原子—分子組成的這一設想由來已久,但一直受到一些標榜實證論、唯能論的科學家之非難和質疑。他們認為原子—分子缺乏令人信服的實驗證據。 愛因斯坦從大學畢業起,就在分子運動論和統計力學方面進行理論研究。
  • 科學家解開埃及豔后不老之謎
    憑著美貌與聰明腦袋,埃及豔后成功收服安東尼,一起對抗凱薩繼承人屋大維,直到公元前30年,與屋大維的亞克興戰役失利,安東尼選擇自殺。原本埃及豔后想再度用自己的美貌色誘,但屋大維不吃這套,失望的埃及豔后用毒蛇「aspis」咬自己身亡,她死時大約40歲,據說當時處理後事的士兵,震懾於她如少女般的容貌,仿佛永遠不會老。科學家解開埃及豔后不老之謎,美麗的外表來自於埃及、希臘混血,而她的皮膚存在大量活體細胞,迅速的新陳代謝延緩老化速度。
  • 國科大在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研究中取得突破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亞太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嶽良院士在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研究中取得突破,創建了超統一場論(hyperunified field theory)。
  • 光子第三特性的最新發現,或是解開量子力學諸多謎題的關鍵
    探索科學,探索宇宙,水木長龍探索科學宇宙,與您繼續我們的探索之旅。我們接下來的所有分析、探討、論證都將主要圍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展開,以此來推證光子除了波粒二象性之外,是否還存在著本身最重要的一個特性,過去、未來是否與現在同時共存,以及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相互影響的關係。
  • 玻爾和愛因斯坦的世紀之爭
    由於粒子穿過壁,因此狹縫引入了大約h / d的動量不確定性。但是,讓我們通過測量牆的後坐力來確定粒子的動量。通過這樣做,我們通過保持動量找到了粒子的動量達到任意精度。換句話說,愛因斯坦提議,如果組裝一個實驗設備,該設備由具有狹窄垂直狹縫的壁和指向該壁的光束組成,則在穿過該狹縫後,光的波函數將發生衍射。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說,由於光子穿過壁,狹縫引入的動量不確定性約為h / d。
  • 夏娃理論遭質疑,我國科學家拿出「證據」!
    在許多人的認知中,達爾文的進化論揭示了人類起源,我們的祖先是古猿,這麼多年來科學家也一直在對人類起源進行研究。許多人接受的說法是人類的祖先起源於非洲大陸,人類的女性祖先是一個非洲人。但經過科學家的長期探索來看,夏娃理論已經遭受了質疑,也許人類起源並非如此,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愛因斯坦相對論遭質疑:有人發現超光速粒子
    科學家發現超光速粒子愛因斯坦相對論遭質疑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科學家22日聲稱,他們測量到了運動速度超過光速的亞原子粒子,其運動速度是通過從日內瓦實驗室向700公裡以外的另一個實驗室發射的微子中測到的。因為如果他們的發現得到證實,將顛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裡「光速超過任何物質運動的速度」這一基本物理定律。但該研究小組發言人安東尼奧·艾萊迪塔諾說:「我們對研究成果很有信心。我們花了幾個月時間,反覆檢驗數據和設備,都沒有發現任何錯誤。」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稱,在真空環境中,宇宙中沒有任何物質的運動速度可以超過光速。
  • 科學界三大經典未解之謎,一旦解開,可能給人類文明帶來質的飛躍
    隨著科技時代的到來,人們漸漸地認識到科技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可以解開世間萬物的奧秘,揭開宇宙的奧妙。然而,科學的發展是需要很長時間來完成的,人類現在所掌握的技術還不夠強大,仍然還有很多神秘的問題困擾著我們。科學界有這三個尚未解開的謎團,每個謎團都可能給人類帶來質的飛躍。
  • 光子的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
    角動量又分為自旋和軌道兩部分,這裡主要討論它們的物理起源,以及解釋光子的自旋為什麼是±1。一、電磁場的場動量 (Minkowski)由Lorentz力得到的力學動量是和右旋(RCP)、左旋(LCP)的極化相關,考慮單個光子
  • 廈門大學陳理想團隊:徑位置與徑動量—光子的徑向新自由度
    但是,軌道角動量僅與光子的角向自由度相關,而光子徑向自由度的物理意義及潛在應用仍待進一步的探索。光子的徑位置和徑動量示意圖。 1935年,愛因斯坦(Einstein)、波多爾斯基(Podolsky)和羅森(Rosen)為論證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提出了著名的EPR悖論。科學家們也先後基於線位置和線動量、角位置和角動量這兩對共軛力學量分別實驗實現並演示了糾纏雙光子的EPR量子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