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公輸氏,名班,被人尊稱為木匠的鼻祖,有一個成語叫「班門弄斧」,意思是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關於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在很小的時候就看到過,傳說在魯班之前還沒有鋸子,砍伐木材都是用斧頭之類的工具,一天下來累的要死也砍不了幾棵大樹,某一天,魯班到一座高山上找木料,在爬山的過程中,突然腳下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旁邊的一叢茅草,卻不料被茅草割破了手,滲出血來,魯班看看手上的傷口,心裡納悶:「怎麼這麼不起眼的草這麼鋒利?」愛動腦筋的魯班忘記了傷口的疼痛,拿起小草研究了起來,只見小草邊緣長著一排規則的小齒,他拿起這小草,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拉,手背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就開動腦筋,想著要是有這麼一把工具,拿去割木頭,那不是比斧頭砍輕鬆多了嗎?於是魯班下山後經過多次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功效!
關於魯班,其實很多發明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只不過他確實是一個肯動腦筋,愛琢磨的工匠,有的工具在他手上改良後,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魯班發明的這個鋸子,在他之前就已經存在,只不過材料當然不是我們現在所用的鋼鐵。
現在發現最早的鋸子,是新石器時代的帶齒石鐮蚌鐮,是用石頭蚌殼加工的簡單工具,1931年在山東省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遺址就出土過蚌殼製成的鋸子形的工具。
到了商代,特別是商代晚期,青銅冶鑄業已經有了高度發展,這時候就出現了銅製鋸子,在湖北黃阪盤龍城的殷商古墓中,考古專家們發掘了一件刀形鋸,年代是商代二裡崗文化時期,這是目前所發現銅鋸中最早的。此後又發現多件殷商和西周時期青銅鋸。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了一件商朝的鋸是矩形,兩邊都帶有鋸齒。
關於青銅鋸,商代是發展期,青銅鋸種類簡單,形制較小,只用於小器和細加工。到了西周時期,鋸子的種類不斷增多,性能也不斷提升,而出土的地域也拓展到十幾個省、三十多個地區,這說明鋸的使用已經普及。
到了春秋初年,我國已經掌握了人工冶鐵的技術,只不過沒有廣泛應用。2009年在甘肅省臨潭縣出土的兩塊鐵條,是目前中國境內出土的最古老的冶煉鐵器,距今3510年~3310年之間,說明早在魯班之前,就有鐵器的出現。
到了魯班時期,鐵器相對來說比較普遍,這個時候的鋸子應該就是鐵作的,目前已知最早的鐵鋸,發現於湖南長沙戰國後期楚墓。
魯班作為一名技術高超的工程大師,肯定是鋸子的深度使用者,可能對鋸子進行了改造,改善了鋸子的功能,使之更加高效、耐用,由於鋸子的發明者不明,加上鐵器已經用於農業生產,很可能魯班使用上性能良好的鐵鋸,於是人們以為鋸是魯班發明的,一直傳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