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光遠行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曾居成都數年

2021-01-20 四川在線

2012年3月拍攝的周有光先生。攝影王毅

周有光與張允和於1933年結婚。

周有光和老伴在看書。

還記得小學一年級的第一節語文課嗎?還記得背拼音背不下來被罰抄100遍嗎?

我們曾熟讀的「a--o--e i--u--ü」,「j--q--x小淘氣,遇到ü眼要挖去」等口訣,都和這位老人有關係。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元玲 張杰

剛過完112歲生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於1月14日凌晨去世。

歷經了晚清、民國、新中國,周有光見證了百年風雲的變化。他厚重的人生,也堪稱傳奇。他娶了「張家四姐妹」中的張允和,與沈從文是連襟。由於博聞強識,他是沈從文眼中的「周百科」;他曾和愛因斯坦聊天下大事,就如同「拉家常」;他還和溥儀做過「飯友」,天天同桌吃飯;50歲,他毅然從經濟轉為文字研究,並坦然「哪裡需要就去哪裡」;百歲之後,仍然著書立說筆耕不輟……

他常笑言,自己長壽的原因是:上帝太忙,把我忘了。

上帝沒有忘了他。世人也不會忘了他,因曾旅居成都數年,成都不會忘了他。

最後時光

突然發病說不出話眼神一片茫然

周有光先生去世,引發學界乃至社會大眾緬懷哀悼。2016年1月13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聯繫到周有光外甥女毛曉園,問及周先生的身體狀況,她說:「2015年對舅舅來說,是更辛苦了,人清瘦不少。舅舅經歷了胃部大出血、胰腺和肺部感染,幾次收到病危通知書。可以想像,他經歷了多麼大的身體和精神折磨。但6月以後,他開始慢慢恢復過來。醫生都說,這是一個奇蹟。」

2017年1月13日,周有光剛剛度過112歲的生日。當天文化各界諸多人士去周家拜訪。周有光的私人醫生蔣彥永告訴記者,他13日上午10點多到周家,送去生日賀卡,看見周有光先生「沒有戴助聽器,幾乎吃不下東西,一袋400毫升的營養液打得很慢」,他臨走前讓周有光給他看一下舌頭,周有光已經非常疲憊。據蔣彥永口述,14日凌晨3點,周有光「情況變得很差」,被送往協和醫院急救。凌晨4點左右,周有光去世。

1月14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從人民文學出版社處獲得張馬力教授(周有光五姐女兒,張允和待之如親生女)的一段文字描述,可以了解周先生最後的時光,「突然發病,很厲害,兩個小保姆很焦急。喝營養液,已經不說話了。這麼健談的人,現在不說話了,有人來,叫阿姨拿來助聽器,做手勢,不肯說話。我的表妹去看,也不說話,我最擔心的是,發來的照片,他的眼睛裡一片空空,茫然,從來不是那樣的眼光。」

津津樂道

小保姆手機發簡訊用的就是我拼音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靜思錄——周有光106歲自選集》責編廉萍在一篇名為《至化無方至德有光——走近周有光老人》的文章中,回憶了自己接觸到的周老。「周老聊天的開場白通常是:『好了,你現在可以說話了。』因為要先戴上助聽器。除了耳朵,身體無大礙,讀書寫字,談話會客,一如常人。周老年輕時患肺疾,曾有算命先生說他活不過35歲。」

周老曾參與擬定《漢語拼音方案》。廉萍在文章中提到,「這也是周老津津樂道的:『你看,小保姆手機發簡訊,用的就是我的拼音。老伴90歲學電腦,也要先學拼音。』我趁機問了困惑自己多年的問題:「ü是我最喜歡的字母,一條小魚兩個泡泡,太可愛了。可是『jqx小淘氣見了魚眼就挖去』,為什麼挖啊?」周老說:『為了寫著方便。』也是,十幾億人學拼音,省下的小點點,就是恆河沙數。」

傳奇人生

和愛因斯坦拉家常 與溥儀做「飯友」

從清朝、民國、新中國一路走來,周有光先生歷經百年風雲滄桑,學貫中西古今。2008年以來,他的思想和著述日益受到知識分子的關注,他的人文學者情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85歲決心自我掃盲

周有光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80歲,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周老的人生經歷過幾次重要改變:上大學,他主修經濟學,語言文字學只是他的興趣所在。畢業後也一直從事銀行工作;到50歲時選擇從頭開始,最終在參與研製《漢語拼音方案》、創建現代漢字學、研究比較文字學、中文信息處理和無編碼輸入法等方面嶄露頭角。

85歲時,他忽然發現自己處於深井的底部,「井外還有一個無際無邊知識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我要趕快自我掃盲」,於是每天看書、思考、寫作。筆耕不輟,撰寫多部歷史、文化方面的學術性文集。

百歲高齡仍筆耕不輟,得益於周老堅持讀書看報,緊跟時代方向。他的一些晚輩身在國外,時常充當周老的「耳朵」,給他發回國外的最新消息。因此對於國內國際發生的大事,周老總是能快速掌握。比如2015年1月,俄羅斯盧布大幅貶值,老人就經常和朋友家人探討。

和愛因斯坦是同事

周有光先生與胡適、愛因斯坦、鄒韜奮、徐志摩、趙元任、老舍等人都有過交集。

周有光先生認識愛因斯坦,當時是普林斯頓客座教授何廉牽線。當時愛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頓大學,他們是同事。

周老在書中這樣回憶他和愛因斯坦的見面:「愛因斯坦的理論,我不懂。我們在一起,主要聊報紙上的問題,世界的問題。我的印象,愛因斯坦非常友好。我們聊天時,真像聊家常。他穿的還不如我講究,沒有一點架子,給我的印象好極了。愛因斯坦有句話對我很有啟發。他說『人的差異在業餘』。據計算,一個人到60歲,除吃飯睡覺,實際工作時間不很多,而業餘時間倒是更長。通過業餘學習,你可以成為某方面的專門人才。」

他還和溥儀做過「飯友」。困難時期,周有光是政協委員,但家裡有母親、孩子和幾個保姆,糧票不夠用。聽說政協俱樂部吃飯不用糧票,他就經常帶著夫人一起去政協吃飯。很滑稽的是,他們每天碰到溥儀,因為皇帝的糧票也不夠。周有光就天天和溥儀一起吃飯,兩人同坐一張桌子。

曾居成都

在新華銀行任職 兒子曾肚子中彈

在抗戰年代,周有光還與四川有一段不淺的淵源。對四川史志深有研究的四川作家朱曉劍,經過查閱相關史料,對此有詳細的了解。據他詳述,抗日戰爭爆發後,周有光帶全家逃難到四川,先在新華銀行任職,後調入國民政府經濟部農本局任重慶辦事處副主任,主管四川省合作金庫。後來,周有光一家移居成都。

據朱曉劍詳述,1938年3月中旬,「合肥四姐妹」中的張家老四張充和到了成都。一時未能找到合適的事情來做,就暫時借住於二姐張允和家裡。此時,周有光的夫人張允和在光華大學成都分校任教,剛在成都辦學時的光華大學,租住新南門內王家壩街房屋為校址,後遷至光華村。1943年的一天傍晚,周有光的兒子小平和房東的孩子在院子裡玩,不曉得從什麼地方飛來一顆子彈,正打中小平的肚子,鮮血把他的小手和衣衫都染紅了。當時周有光在重慶出差,張允和掙扎著把孩子送到醫院,開刀後發現小平的腸子被打穿了6個洞。第二天,成都的報紙都刊出這條新聞,標題聳人聽聞:「五世單傳的兒子中子彈」。好在手術順利,平安脫險。時其住址是在華西醫學院附近。「想必,二姐張允和家是一直住在這裡的。不過,有一種說法是送到美軍醫院,似不夠準確。」朱曉劍說,「當時周有光所任職的新華銀行,是當時除了四大國有銀行之外,幾個著名的小銀行之一。抗戰結束以後,周有光一家人回到了上海。」

晚年生活

喝星巴克看《羋月傳》 長壽秘訣在心態

2016年1月13日,周先生111歲生日時,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聯繫到周先生的外甥女毛曉園女士。毛曉園是高級工程師,是周老在北京為數不多的親人之一,與周老感情深厚。對於長壽的周老有什麼養生秘訣,毛曉園透露,「完全沒有任何養生秘訣。舅舅從來不吃補藥。日常吃得清淡。他對運動也有自己的看法:一個人如果只知道鍛鍊肌肉,不鍛鍊頭腦,那又有多大用?我覺得,舅舅長壽的原因,主要在於他積極、達觀的光明心態。」

時下養生風起,老壽星的養生之道自然是人人樂聞。周先生卻只雲淡風輕地順其自然,白菜豆腐加肉鬆,喝茶,也喝星巴克咖啡,每天讀書看報,關注天下大事。

據毛曉園女士透露,雖然周先生晚年「聽力不大好,但是他能看見電視字幕,最愛看的是新聞,看到巴黎發生恐怖襲擊,還讓保姆打電話喊相熟的編輯來跟他聊天、交流。有時候晚上精神好,還會看看電視劇解解悶。比如他看一些《大秧歌》,說「蠻好看」,《羋月傳》也會看一點。

拼音之父

半路出家成專家 改變全國文盲命運

張馬力教授說,「去年去看(望的時候),吃飯前有談話,我說,舅舅,你從國外回來到現在,有後悔嗎?他說沒有,我畢竟做成一件事,他說的就是漢語拼音。他說,如果我不回來,一點希望就沒有了。……我可以告訴大家,他不是50年代開始(研究漢語拼音)的,從我們在幼兒園的時候,他就開始實驗拉丁文了,早就在思考。他說,我一定做成這件事。」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這時已經年過半百、但精通四國語言的周有光,也被邀請到參與文字改革中。

周有光當時說:「我不行,我是外行」,卻被胡愈之反駁了:「這是新工作,大家都是外行。」

中國經濟學界少了位金融學家,周有光成了搞文字的了。其實早在明末時期,西方傳教士為了學習漢語,就曾嘗試用字母拼寫漢語。

但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拼音還是個懸而未決的議題。光是採用什麼樣式的字母,就引來各路專家爭執不休。一番波折後,深思熟慮的周有光提議:不妨就採用拉丁字母。在這個提議得到通過之後,三年的時間,周有光用26個拉丁字母作為注音基礎,主持編寫了今天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這三年,寒來暑往,專家們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反覆推敲、試驗、分析,為現代漢語一個字一個字地定形、定音、定序、定量。

當時,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收到了海內外三千餘封群眾來信,其中不乏質疑與新的提議。周先生和其他委員會成員們,需要一一回復來信,不厭其煩地說明漢字拉丁化的可行之處。

《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以後,全國掃盲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只在晉南小城萬榮縣,一般的農民15到20個小時就能掌握漢語拼音,100個小時就能識字1500個,更不用說全國千千萬萬個課堂裡的孩子們、田野上的農民們和紡織機前的婦女們。一夜之間,人們好像都找到了讀懂漢字的密鑰。

人物檔案

周有光

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出生在江蘇常州青果巷。早年研讀經濟學,1955年奉調到北京,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作為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周有光主持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被稱作「中國漢語拼音之父」。就在2017年1月13日,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

供圖:三聯書店文化出版中心主任鄭勇

相關焦點

  • 合肥女婿、112歲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走了
    據新華網,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 上帝說要有光,便有了「周有光」,緬懷「漢語拼音之父」
    上帝說要有光,便有了「周有光」。2017年1月14日,出生於江蘇常州的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先生在當天赫然長辭。時至今日,正好兩年整,謹以此文章緬懷周有光先生,以表達小編對於老先生為中國乃至世界作出傑出貢獻的崇高的敬意。
  •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112歲的"漢語拼音之父"走了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112歲的"漢語拼音之父"走了
  • 周有光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他究竟有哪些貢獻?
    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老先生,於2017年的1月14日去世,享年112歲。其實,周老先生生前,對這個稱呼是比較反感的,他常說"漢語拼音搞了一百年,自己只是參與方案最終制定的幾個人之一,不能叫'漢語拼音之父'"。那麼,周老先生對《漢語拼音方案》究竟做出過哪些貢獻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辭世:上帝把那束光收走了
    在北京東城區後拐棒胡同的一幢普通居民小區,周有光人生最後三四十年就住在這裡。小區從居委會幹部到雜貨店老闆、理髮店師傅都知道這位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的老爺子。   但老爺子生前卻一直反對「漢語拼音之父」這一稱呼。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蘇培成是周有光的學生。蘇培成告訴中新社記者,周先生的拒絕有他的道理。
  • 逝年如水 百年有光,緬懷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
    2017年1月14日,「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1周歲。周老早年專攻經濟,年近50轉行研究語言,主持編寫了至今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耄耋之年又成為文化研究學者、思想家,百歲後依筆耕不輟。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百歲後仍出3本書
    1月14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經濟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去世,就在1月13日,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虛歲)生日。1929年,瞿秋白在蘇聯起草了《中國拉丁化的字母》,被稱為「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在留蘇華僑中推行。1933年傳來中國,形成一個群眾性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周有光也參加了這股文字運動的潮流中。新中國成立之後,重新制定漢語拼音又被提到議事日程。當時拼音方案委員會一共有15個人,由幾個大學的語言學家組成,而具體工作則由葉籟士、陸志偉和周有光三個人負責。
  • 物道|上帝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周有光
    這束光是周有光,是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這位老人,在度過自己112歲生日的第二天,在家中安然離逝。其實光真的被收走了嗎?不,只要世界依然留著它照亮的痕跡,光就存在。周有光喜歡聽西洋音樂,推廣漢語拼音張允和喜歡崑曲,寫舊體詩但兩人每天要碰兩次杯上午紅茶,下午咖啡兩人晚年入選「中國百對恩愛夫妻」老兩口都在這張照片上題了字:「人得多情人不老 周有光九十有三」「多情到老情更好 張允和八十有九」2002年,張允和握著周有光的手離世世界只剩下周有光一人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迎110歲 喜歡看英語國際新聞
    編者按:周有光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轉行,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周老生於1906年1月13日,經歷了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有人稱他為「四朝元老」。
  • 一生有光丨「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辭世
    【編者按】 1月14日,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周有光先生104歲時出版了一部近20萬字的文集《朝聞道集》,收錄了有關文化、歷史、語文等各方面的文章,大都是他百歲前後所寫。雖然這並不是周有光先生最後一部出版的作品,但他曾說,自己的最後一本書要題名為《朝聞道集》。」因為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漢語拼音之父已112歲上帝糊塗把我忘掉了
    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年齡不是問題,關鍵在於你是否堅持,他就是證明。今天是周有光先生112歲生日。祝福周老!語言學家周有光迎大壽 主導建立漢語拼音系統周有光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早年主要從事經濟、金融工作,做過經濟學教授,1955年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參加並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在他主導下,中國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如今的他仍筆耕不輟,百歲過後,周有光又先後出版《百歲新稿》《朝聞道集》等數部新作。
  • 漢語拼音之父已112歲:上帝糊塗 把我忘掉了
    【人物詳情】語言學家周有光迎大壽 主導建立漢語拼音系統周有光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早年主要從事經濟、金融工作,做過經濟學教授,1955年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參加並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在他主導下,中國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
  • 112歲的周有光去世,發明漢語拼音,當了一輩子的寵妻狂魔
    2017年1月13日周有光先生剛剛渡過了自己112歲的生日,各大新聞網站都表示了祝福。然而今天,先生已經靜靜的走了,享年112歲。周有光,1906年出生,比張允和大三歲。漢語拼音之父,沈從文連襟。不像是張允和含著金鑰匙出生,吃穿用度都是白富美範兒。
  • 周有光的傳奇人生:曾和愛因斯坦聊天 和溥儀做過「飯友」
    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記者 張元玲  剛過完112歲生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於1月14日凌晨去世。  歷經了晚清、民國,新中國,周有光見證了百年風雲的變化。他厚重的人生,也堪稱傳奇。他娶了「張家四姐妹」中的張允和,與沈從文是連襟。
  • 他是拼音之父,窮盡一生讓世界認識中國
    而這位榮登google首頁的正是中國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2017年1月14日凌晨3點周有光去世「卓越的語言文字學家」然而,對此評價周有光卻淡然一笑「我不是漢語拼音之父我是漢語拼音之子「除了語言文字上的傑出貢獻在教育行業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而負責這一工作的,就是有著「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的周有光教授。周有光出生於1906年,早年時學習的就是古文古音,但隨著新思想的出現,白話文越來越受人推崇,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周有光自然對白話文也相當青睞。因此,在他還在讀經濟學的時候,他就開始研究白話文了。
  • 近代奇人周有光:活了112歲,創造漢語拼音,曾與愛因斯坦聊過天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是誰發明了漢語拼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緬懷這位近代奇人——周有光先生。思想的外衣——啟蒙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在江蘇常州出生,他的曾祖父是清朝雲騎尉,家世顯赫,但是在鹹豐年間時,由於太平軍被攻陷,常州失守,曾祖父跳水身亡,因此家道中落。
  • 任正非給新員工入職培訓講話曝光,全篇為何都在談「漢語拼音之父...
    一、「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周有光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他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才轉修為語言學家。抗戰時他沒錢,帶領全家逃難途中寫新聞稿來賺取稿費,稿子寫多了,對語言產生了興趣。抗戰勝利後,周有光被新華銀行派往歐洲工作,他發現歐洲人對字母學很重視,於是買了許多字母學的書籍,利用業餘時間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