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近最讓我感覺到驚喜的劇情懸疑電影,應該就是2019年奈飛出品的西班牙電影《飢餓站臺》。
不得不說2019年的奈飛真的是高質高量,無論是在奧斯卡大放異彩的《美國工廠》、《愛爾蘭人》、《婚姻故事》,還是電視劇集《王冠》、《難以置信》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2019年,完全可以稱為「奈飛年」。
這部西班牙小成本電影《飢餓站臺》,從預告片揭露影片結構的時候就很吸引人,通過一個垂直上下運送食物的監獄,去描述身處在每一層的人面臨的處境和變化。
這部電影被很多人稱為「垂直版」的《雪國列車》,在我看完後更傾向另一部電影——2010年的《死亡實驗》,同樣是通過一個實驗性質的「設定」,去把人放在一個類比現實社會的環境中,觀察人的反應和行為。
《飢餓站臺》更像是一則社會性寓言,最大的作用就是運用各種貼近現實的「設定」,引發人們的思考。
這部電影中的隱喻和明喻非常得多,每個人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下面我將以個人的視角去解析這部腦洞巨大卻無比現實深刻的電影。
01劇情
故事發生在一個被稱為「監獄坑」的地方,0層的廚師們會精心為監獄的囚徒準備食物,問題在於食物的發放是從1層開始,逐步向下,每層有兩個囚徒,當上層的人吃完了,下層的人才可以吃。
男主一醒來便在47層,他的獄友是一個老人,獄友簡單的給他介紹了監獄中的情況。
當承載食物的升降臺到達他們這一層的時候,老人急忙上去狼吞虎咽起來,但是男主卻發現升降臺上的食物都是被上層的人吃剩下來的,到達47層已經一片狼藉,便不願意吃。
老人在告訴男主一些基本信息後,便不願意多說了,首先說話需要消耗有限的體力,這個建議基本到了80層往下,連吃飽都成問題;
其次,老人認為自己告訴對方信息很不公平,只有對方有信息交換的時候,才會說。這也說明了,在這個小型社會中信息資源也是一種隱性資源。
監獄每個人可以帶進來一樣東西,男主帶的是一本小說《堂吉訶德》, 當男主告訴老人自己所帶物品的時候,老人顯然很高興,說的話也多了。
男主是自願參加這個社會實驗性質的項目,老人卻不是,他因為把電視扔出窗外,砸死了一個非法移民,作為一個罪犯進來的。
老人帶進監獄的物品,是電視購物中推薦的加強版武士刀(廚刀)。老人在監獄中生活已經將近一年,顯然對這裡面的規則瞭然於心,在吃完食物後,甚至還會往食物裡撒尿,告訴男主一切都是「顯而易見」的。
最終男主在飢餓的影響下,也開始吃起了食物,有一天他看到升降臺上居然坐著一個亞裔女。
老人告訴他,這個亞裔女每個月都坐著升降臺下來,尋找她的孩子。當亞裔女降到下一層後,被下面的人襲擊了,當然亞裔女能夠每個月坐著升降臺往下也是有依仗的,很輕鬆的反殺了襲擊她的人。
很快一個月的時間到了,監獄每個月都會重置每層人的位置。
男主一睜眼,發現自己被捆了起來,原來他們到了171層,經驗豐富的老人知道這裡不可能有吃的,所以,要靠吃他的肉過活。貌似「好心」地告知:不會切他要害位置的肉,同時會分給他一份。
當兩人餓了一段時間,老人終於動手了,拿著帶進來的武士刀開始切男主身上的肉,正在男主無計可施,疼痛地慘叫之際,坐著升降臺下來的亞裔女到了,並救了他。
憤怒的男主拿起刀殺掉了老人,吃老人的肉過活,亞裔女也離開了。
再次調換樓層的時候,男主到了33層,獄友則是接待他進入監獄坑的女工作人員。作為監獄坑的管理者,女工作人員告訴了他很多信息:這個監獄坑共有200層,實際上的食物量是夠400人吃的,前提是每層人都定量的吃自己那份,這是一個考驗人是否能自發團結的實驗。
選擇跟男主做獄友也是女工作人員的「福利」,因為男主是並非罪犯,而且帶進監獄的是一本沒什麼危險性的書,女工作人員帶的則是一條狗。
而這個監獄明顯不能按照實驗的初衷去運行,上層的人不斷的浪費和糟蹋食物,女工作人員是個非常遵守規則的人,她帶來的狗也沒有浪費食物,一人一狗分別在兩天進食。
女工作人員多次試圖影響下層人,讓他們按照自己分配好的量去進食並傳達下去,這樣大家都有的吃。
顯然下層的人是不會理她的,直到男主威脅下面的人,如果不按她說的做,便在食物裡拉屎,下面的人立刻照做了。
但是男主告訴她,這樣只能影響下層的人,卻不能影響上層的人,因為沒有威懾能力。
兩個人一天進食的時候,發現升降臺上的亞裔女受了傷,男主救下了之前有恩與他的亞裔女,這時候狗卻偷留了食物,導致監獄溫度降低,男主急忙將狗留的食物扔了下去,才保住大家的命。
在夜晚,亞裔女殺了狗,像是向女工作人員表達憤怒,他們運行下的監獄坑是多麼的殘忍,亞裔女也是女工作人員接待的。
失去狗的女工作人員很絕望,告訴男主根本就沒有什麼孩子,這個亞裔女是個女演員,想進監獄坑來體驗生活,監獄也不接納16歲以下的孩子。
一個月再次過去了,這次兩個人居然到202層,顯然女工作人員接收到監獄只有200層的信息是錯誤的,也就是說,即使合理分配食物,監獄依然有人要餓死。
本來女工作人員也到了癌症晚期,在失望與絕望中自盡了,男主在矛盾之下通過吃她的肉度過了202層的艱難日子。
再次醒來後,到了8層,這次的獄友是一個黑人,黑人帶進來的物品是一根繩子,他寄望於在8層通過上面人的幫助逐步到達0層,從而走出這個監獄。
可惜,上層的人欺騙他了,不但沒把他拉上去,還騙走了他的繩子,黑人絕望了。
男主此時下定決心,說服黑人,讓他和自己製作武器,下到最後一層,可以保證每個人都有的吃,同時下到最後一層後,通過升降梯可以回到0層。
黑人被走出監獄的想法說服了,兩個人通過拆卸床製作武器,先威脅在前一天飽食的50層以上的人禁止進食,在50層以後通過武力脅迫讓每個人只吃分配好的食物。
在中途遇到一個黑人認識的「智者」,贊同他們的做法,建議要先說服,不行再動武,並保留一份奶昔上到0層,帶給他們「信息」。
在他們繼續向下的過程中,發現下層的世界簡直是人間煉獄。在100多層的時候,他們發現這層的囚徒在襲擊亞裔女,與這兩個人搏鬥了起來。能夠擊敗亞裔女的顯然不是一般人,在搏鬥過程中,兩個人都受了重傷,亞裔女也死去了。
他們帶著重傷繼續下降,最終發現這個監獄居然有333層,在這裡他們遇到一個小女孩,小女孩跟他們要最後的奶昔充飢。
糾結之下,他們給小女孩了,並讓小女孩代替奶昔成為上到0層的「信息」。最後,黑人獄友因為重傷死去了,男主在升降梯下降至333以下的空間,跟著幻覺中死去的第一個獄友老人走了,小女孩升了上去。
02設定
這部現代寓言片,最精彩部分就是看似在一個科幻性的場景,但是卻每件事都在講現實,設定決定了這部片子的深度。
監獄坑
我認為這部影片更接近《死亡實驗》對人性的探索,而不是《雪國列車》對複雜社會關係的思考。
因為在《雪國列車》中,前中後車廂是一個金字塔式的設定,最底層的勞動力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列車長在車尾設置了一個老頭作為「臥底」,適度的反抗只是作為減少人口和平息積怨的手段。
但《飢餓站臺》明顯不是,下層不被需要,互相之間只有純粹的剝削關係,沒有需求。
在監獄坑的設定中,食物是不能保留的,這個設定非常的重要,因為這個自上而下的監獄坑,顯然是一個設定化的社會階級的象徵,而食物是社會資源的代表。
吃東西,是人們生存的最基本保障,但是如果可以保留食物,便可以用個人對資源的調配來對這個規則進行影響,比如上層人可以囤積大量食物,導致下面的人完全吃不了。
這樣的設定無疑確定了,哪怕是1層也不能通過壟斷來控制來源,說白了,整個監獄裡都是被統治者,監獄坑就是一個直線的上下階級的關係。
而《死亡實驗》也是這樣,一批人被分為囚犯和獄警,身份都是被賦予的,沒有互需關係,只有上下級關係。
調換樓層
監獄坑調換樓層的設定無疑是最核心的設定,如果不能調換樓層,便有了天生不平等的關係,上下層也沒有互相理解,換位思考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這個監獄沒有希望,會導致兩個結果,上層腦滿肥腸,因為暴食導致肥胖等各種疾病;下層人間煉獄,只要有體力就會暴動。
但是調換樓層給了下層希望,也給了他們換位思考的能力。我想設計者的初衷便是讓囚徒們通過上下層的流動團結起來,去改變一些什麼。
但是結果卻是貪婪,還有報復心,到達上層的人會因為之前的下層經歷拼命的暴食,糟蹋下面人的資源,侮辱他們的地位,都忘了其實大家都一樣。
0層
0層是這個監獄的實際統治者,因為他們掌管食物(資源)的產出。可以看出0層的人出發點是好的,甚至囚徒喜好的食物都會去做。
那麼問題在什麼地方呢?
首先0層的人只局限於做好「眼前的工作」——烹飪。他們雖然擁有設定上的無限資源(山珍海味都有),但是他們不思考資源如何分配,他們也不知道監獄坑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其中有個片段就是廚師長發現義大利奶昔沒人吃,大發雷霆,去問責每一個廚師。
我個人非常傾向於這是整部片子的結局,因為按照影片的環境,100層以下的人都沒得吃,不可能有奶昔留下,而最後的小女孩也是主角幻想出來的「希望」,最終奶昔到達了0層。
從這點看出來,0層的廚師們不是明知道監獄餓死那麼多人卻熟視無睹,因為他們根本沒想到奶昔是有人刻意送上來的,而是因為有根頭髮。
這不禁讓人哭笑不得,卻又發人深省。
這很像是世界的規則制定者們,絕大部分出發點都是好的,用政治學的話來說是「利益共同體」,監獄坑死人對他們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但是因為他們並不了解政策下發的具體情況,甚至都不了解自己服務的監獄坑。
在現代社會,連一個企業提拔管理者都需要基層經驗,無疑就是為了杜絕這種情況。
但是,往往越是防範的越是解決不了,奶昔上的頭髮,簡直就是一個「何不食肉糜」的電影版本。
03人物
《飢餓站臺》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著鮮明的代表意義,除去這些人物,基本都是監獄坑中的普通囚徒,也就是現實中麻木不仁的人們。
主角
其實主角進入獄中帶著那本《堂吉訶德》基本就說明了主角的象徵意義,一個看似不符合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雖然站在小說中堂吉訶德是一個令人發笑的荒誕角色,但是這個人物並非為了諷刺理想主義者或批判騎士精神。
《堂吉訶德》的創作一是在騎士文學的墮落下呼喚騎士精神,另外是反映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西班牙作為堂吉訶德的故鄉,無疑對這本文學著作有著執念。
堂吉訶德不是小丑,而是光。
在這現實世界,想要改變卻荒誕的光。就像主角一開始不願意吃餐桌的殘羹剩飯,這是一種可笑、不切實際的信念。
在切身體會了人間煉獄後,主角與堂吉訶德一樣產生了失望、悲觀的情緒,光眼看就要熄滅。
但最終,這束光轉變成了彌賽亞(救世主),提到彌賽亞,這部電影的宗教味道也很濃重。
當然,西方國家基本都是基督教國家,也並不意外。在基督教中,最早的彌撒亞便是耶穌,甚至連主角的選角也很像是耶穌。
片中當主角拿起武器下到每一層分配食物的時候,有個囚徒還諷刺他:「你以為你是耶穌嗎?耶穌可以創造食物,而不是阻止我們拿食物。」
耶穌並不能創造食物,彌撒亞卻能帶來希望,最終主角帶著堂吉訶德式的結局走了,似乎一切沒有改變,但是誰說希望的種子沒有埋下呢?
亞裔女
亞裔女是這個監獄最初的反抗者,根據女工作人員的信息,她的兒子是不存在的。但不代表亞裔女不是在尋找「兒子」,「兒子」其實是希望的代表。
她很像是歷史上最初的反抗者(陳勝吳廣、李自成等等),有能力,也有機會(一直處在上層),但是卻沒有明確的思想目標,甚至她都沒說過話。
所以最終她沒有完成改變,但是她為主角這樣的人提供了啟發,如果沒有他,彌撒亞不會出現,主角也會沉淪在無力的現實世界中。
最終亞裔女遇到了死在了悍匪的手裡,正如很多最初的反抗者,這個世界一昧的暴力和無明確目標的反抗最終都會消亡。
老人獄友
老人是這個監獄的現實面,不算是惡人,但也不是好人。完全是一個適應規則的極致利己和現實主義者。
老人甚至比很多想不明白的囚徒活的更好,畢竟已經生存了一年。這也反應了現實,在生活中,那些現實主義者、利己主義者們生存往往不是問題,在底層他們吞噬同伴,在上層時積累熱量,對信息、資源精心計算。
如果老人有亞裔女那樣的身體條件及武力,我相信他一定能走出監獄,但也僅僅是他自己而已,改變不了什麼。
為什麼說老人不算是惡人,因為這個世界大部分人都改變不了什麼,能夠自己走出「監獄」就已經很好了。
他糟蹋食物,惡劣的對下層人,也看不起他們,但是他並沒有以殺戮為目標,還保留了一定的人性。
黑人獄友
黑人代表了積極進行階級提升的人,但是他的提升必須要上層人幫助他。
他其實也是個自私的人,他沒有想過上層的人是否擔心他上去後會威脅別人的生命,甚至連拉他上去的理由都沒有。
黑人沒有具體的計劃,上去後如何安排所有人繼續上升,他要求的很天真,僅僅是「拉我上去」。
這在現實生活中,是我們常說的「貴人相助」,貴人會平白無故「相助」嗎?
黑人並沒有提供真正的價值,他的價值僅僅是有一根繩子,上層人便搶奪了他的價值。
當黑人失去繩子後便絕望了,但是他依然是為數不多想要逃離監獄坑的人,所以成為了主角的隊友。
智者
智者的設定很像曼德拉,代表了對反抗行動提供思想基礎的偉人。
智者之所以要求主角和黑人的分配行動「先禮後兵」,便是對這種行動的一種思考。
擁有強大武力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固然很有效,但是如果以後沒有武力威脅,還會有效嗎?
所以智者讓他們先禮後兵,便是儘量能夠將思想傳達,希望播種,不然就會像歷史上的軍政府、獨裁者一樣,短時間固然有效,但是只是歷史的一瞬。
女管理者獄友
監獄的女管理者是唯一個這座監獄運行的參與者,可惜,她知道的信息也不完全。
這是這個影片「陰謀論」的一面,但是我認為,管理局並不是一個人性化的定位,更多的代表這個世界本身的固有資源和既定規則。
女獄友像極了很多底層的公共服務者,出發點是好的,工作也兢兢業業,但始終事與願違。當跳出體制後,發現這個世界與她的想像完全不一樣。
同樣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將希望寄托在主角身上。
最後的小女孩
我堅定的認為這個小女孩女孩是主角的幻想,不管從電影的立意,還是客觀邏輯,333層不可能出現這個女孩。
之所以這個希望是小孩而不是奶昔,是因為在主角的思想中希望通過人性的訴說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個空洞的奶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