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世界裡,「喪」是流行的基調,大家抱團取暖般地調侃人生的各種不易。
可孩子快樂似乎是天經地義,無憂無慮才叫童年嘛。
問題來了,快樂是否也像遊泳、彈琴、跳舞一樣,能被教出來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背後還有大量的科學研究證實呢。
雖然一個人的快樂水平取決於基因,比如有的人天生樂天派,很容易為生活中的小事感到快樂。
但科學證明,我們的基因具有延展性,可以根據環境的不同而開啟或關閉。
樂觀的孩子是樂觀家庭的產物,不管基因是如何編碼的。
下面就是養個快樂小孩的5個小秘訣。
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
確保孩子終生快樂的秘訣之一是讓他們擁有歸屬感,方法之一就是讓他們和父母、其他的家庭成員比如祖輩、兄弟姐妹以及朋友建立情感連接。
美國國家青少年健康機構的一項研究顯示,連接感——一種被愛、被理解、被需要、被承認的感覺是有效的防護墊,它能防止孩子情緒抑鬱、出現自殺念頭以及一些危險的上癮行為,諸如抽菸、飲酒和吸毒。
在這方面,我們能為孩子做的事很多。比如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無條件的愛,或為他們的友誼創造必要的條件。
教孩子感激的習慣
在一個物質過剩的世界裡,教孩子感恩似乎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孩子很容易被流行的消費文化所同化。他們越來越容易喜新厭舊,覺得更多就是更好。
每次他們得到一個新玩意,不管它是彩窗磁力片還是會變形的超級酷雷,他們的熱情都不會持續太久,很快他們又會吵著購買新的玩具。
也許我們有必要學會在生活中做減法,儘量精簡家中的物品,幫助他們專注於已經擁有的東西,而不是老想著他們沒有的。我們還可以有意識地經常提醒孩子,幫他們養成感恩的習慣。
比如,我們家是爸爸做飯,所以我會經常和他們念叨:「寶寶你看,我們比生活在北極的企鵝幸福多了,企鵝如果餓了,還得潛到冰冷的海水裡辛苦地捕魚,我們呢?只要坐在桌邊就可以吃到美味的飯菜了。你說我們要感謝誰啊?」
類似這樣的問題可以促使孩子思考,感激他們覺得習以為常的東西。
此外,關於感恩這麼抽象的東西,我們也可以藉助繪本的力量。比如,暢銷的小毛怪系列中就有一本非常好,名叫《我非常感激》。它能讓孩子換種角度,重新衡量日常生活中值得感激的東西,包括家人對你的愛。
做快樂的父母
有研究顯示,快樂的父母可能會有快樂的孩子,而父母抑鬱的孩子患抑鬱症的機率是平均水平的兩倍。
因此,創造一個和諧快樂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快樂的基礎。因為快樂像病菌一樣具有傳染性。
研究神經的科學家認為,僅僅是聽到別人的歡笑聲也能點亮我們大腦中相似的神經元,讓我們覺得自己好像也笑了一樣。
也許最重要的是培養你和另一半的關係。如果父母的婚姻關係很和睦,那孩子的快樂往往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賦予真正的責任
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種感覺,即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很重要,並受到他人的重視。沒有這種感覺,我們擔心自己可能被排斥在外。
換句話說,感覺到被需要是我們的一大需求。所以如果你能儘早告訴孩子,他們對家庭具有獨特的貢獻,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就越強,幸福感也就越大。
比如,3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嘗試扮演有意義的家庭角色了,無論是給寵物貓的乾糧碗加滿水,還是把髒衣服丟進洗衣機。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喜好,布置他們的家務活。如果她喜歡整理東西,那就給她整理自己衣物的機會;如果他喜歡幫助別人,那就讓他照顧自己的妹妹吃飯。
等孩子再大些,我們還可以帶他們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比如參加慈善機構或社區組織的義務活動,為留守兒童捐贈書籍等。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他們會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得到深切的滿足感。
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樂觀主義與幸福密切相關。當我們處於積極的心態時,我們的大腦會變得更投入、更有創造力、更有活力。
父母可以通過榜樣的力量,教孩子如何樂觀地思考和解釋這個世界。
比如,幫助他們將挫折看成是暫時的,這方面很多動畫片都適合拿來給低齡的孩子潛移默化這種心態。比如《汪汪隊立大功》中的口頭禪,「世界上沒有困難的工作,只有勇敢的狗狗」。
總之,寶爸寶媽們,不要指望什麼都不做,快樂就能從天而降。快樂是一種複雜的心態,需要通過不斷的練習來加強。
不知道各位寶爸寶媽有什麼其他方法呢?歡迎一起來分享!!更多乾貨,歡迎關注哦~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氧育親子)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 寶寶知道 帳號,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