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 宋衛東(右)
人物簡介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
全國勞模、陝西化建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三公司鉗工組長宋衛東
今年5 0 歲的宋衛東,是陝西化建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三公司鉗工組長。常年奮戰在施工建設一線,多次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攻堅克難,已有7 項創新成果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正在申報中。是楊凌示範區截至目前唯一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的一線工人,也是化建公司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一線工人。
3 4 年堅守一線鉗工崗位,8 個春節在施工現場過,一家三代人一同工作生活在項目施工工地。
作為第三代化建人,宋衛東身上的執著、堅毅、質樸總是讓人有一股乾淨、擔當、純粹和舒暢感。面對榮譽,宋衛東卻說:「其實,我們公司優秀的技能人才很多,大家都在默默奉獻,我的成長成才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教育和培養,離不開公司搭建的平臺,離不開各級工會組織、工友的支持和幫助。」
1 1 月2 4 日,對新當選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們來說,都是激動和難忘的日子,宋衛東也不例外。但他婉拒了應有的歡送和歡迎,剛受表彰返回就立即驅車趕往施工現場。「我離開的這幾天,一直操心著工程上的事情。尤其是進入冬季,更是不能有絲毫的鬆懈。」宋衛東如是說。
愛鑽研 善用發明解難題
在生產實踐中,宋衛東屢次用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化解生產難題,在他的帶領下,《一種新型換熱器抽芯機》《大型法蘭閥門快速試壓臺》《一種法蘭對中校正器》等多項創新成果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2 0 1 5 年,宋衛東牽頭創新設計的「法蘭對中校正器」獲國家實用專利,該項成果解決了管道因開停車過程中溫度、壓力變化大導致法蘭拆卸時的錯位、憋勁壓力大的二次對中問題,特別適用於高空及操作空間狹小且用傳統方法不易操作的各種管道法蘭檢修、拆換墊工作,其外形設計簡單且體積小,攜帶方便、操作簡單、使用安全。現已在檢修工程施工更換D N 2 0 0 以上閥門、法蘭墊片2 6 0 0 餘次,節省人工成本近3 0 萬元,可靠性比較強。
在石化企業的熱動力中心,鍋爐運行很容易產生爐渣,如果使用人工進行清理,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汙染大,操作人員稍不注意就會被燙傷。針對這一問題,宋衛東帶領工作室成員,潛心研發,一種能夠代替人工捅渣的機械捅渣機應運而生,以前爐渣堵塞後需要5 -8 人進行捅渣,採用捅渣機後,用電動控制只需3 人操作,是人工捅渣的5 -1 0 倍。據測算,在當年的鍋爐檢修過程中共節約成本1 0 餘萬元。
在生產實際中,宋衛東善於藉助科技創新和發明創造提高生產效率。2 0 1 6 年,他牽頭研製了《新型上託式換熱器抽芯機》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該專利可調整上託抽芯機機身寬度,可適用於不同寬窄的作業場地和不同直徑的換熱器抽芯,用全機械方式夾持系統代替原有液壓夾持系統,優化了作業系統。改進型抽芯機操作簡單、可靠高效。截至目前,已累計檢修換熱器3 0 0 0 餘臺,節約施工成本約4 0 0餘萬元,提高施工效率4 0 %以上。
2 0 1 9 年,宋衛東帶領創新工作室研製了《一種管道機械除鏽機》,解決了化工裝置建設過程中5 0 0 毫米以下管道內壁除鏽問題,保證了施工管道的潔淨度要求,減輕了裝置開工前對管道的吹掃工作量,目前管道內壁除鏽機已開始申報國家專利。
懷絕技 敢為「洋設備」動手術
宋衛東技術精湛、作風頑強,憑藉一手「手到病除」的設備維修絕活,多次被點名承擔緊急搶險任務。
2 0 1 5 年9 月2 日上午,在延長石油(集團)安源化工公司1 0 0 萬噸/年煤焦油項目V C C 裝置試車過程中,一臺由義大利進口的裝置核心設備原料油泵突發故障。業主和供貨廠家聯繫得知,配件到貨最快需三個月以上,且需聯繫義大利廠家技術人員到場將泵解體後,才能更換受損零件。如果不能保證現場試車順利進行,一旦停車損失巨大。面對維修條件不成熟、無備件、無工具等重重困難,宋衛東沉著冷靜、認真分析,他在現場檢查過程中發現,1 2 -P -0 1 0 2 B 三柱塞泵(義大利P E R O N I 公司製造)絲扣口徑大,絲扣內絲、外絲幾乎全部損壞並有粘連現象,需要開槽、去粘連等技術修復。從上海緊急採購的專用工具到達後,宋衛東蜷伏在三面是機箱、一面只有3 0 0 mm 左右的狹小空間內進行搶修。由於操作空間小,視線不佳,他就一點一點用手摸索著幹,連續精細修復9 小時。1 2 -P -0 1 0 2 B 三柱塞泵連接螺杆螺帽為不鏽鋼材質,材質比較軟,在修復擰入過程中,極易發生再粘連情況。考慮到修復後絲扣連接的強度會有所下降,在和業主溝通後,他在螺帽外側設計安裝了環形抱卡,以增加其連接強度。可能發生的停車風險被解除了,設備開工試運行效果良好。
據測算,如果聯繫外國技術專家檢修,至少需要花費3 0 -5 0 萬元維修費用,停工損失3 0 0 多萬元,經過宋衛東的辛勤努力,避免了較大損失。
嚴要求 精益求精創新高
宋衛東技術精湛,在施工細節上精益求精。2 0 1 7 年延安石化廠大檢修,聯合一車間有4 臺美國產聯合反應器需要拆裝檢修。反應器內部扇形筒裡的A B 蓋板間隙精度要求高,垂直度要求很嚴,所有螺絲必須使用力矩扳手進行施工。再生器內的詹森網周圍間隙只有3 毫米,對精度要求極高,安裝、吊裝不慎,就會導致變形,無法回裝。宋衛東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和廠家多次交流,採用力矩扳手對所有螺帽進行認真檢查,嚴格按照規範和技術參數進行施工,提前2 天完成了詹森網和A B 蓋板檢修回裝工作,確保聯合一車間檢修任務順利完成,為裝置的安全生產運行爭取了足夠的時間,受到業主的好評。
陝西延長石油(集團)煉化公司輕烴綜合利用項目是延長石油集團「十三五」期間「轉方式、調結構」的重點項目,是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深度轉化,滿足「國六」標準油品升級和低碳環保需要的「生命工程」。2 0 1 9 年,陝西省要求車用燃油升級為「國六」標準,輕烴項目必須按期建成投產。時間緊、任務重,宋衛東請纓參加輕烴項目施工。
剛進項目時,他就遇到了一個大難題。一般項目地管施工主要是在項目施工前期進行,地面安裝工程開始後,地管施工已基本完成,地管開挖和井室製作對地面安裝工程的影響較小。延安石化廠輕烴綜合利用項目由於設計圖紙到貨晚,使得地管施工與地面安裝同時進行,開挖地管管溝切斷了安裝施工的道路,嚴重影響地面安裝工程進行。在地管施工過程中,佔用時間最長的就是地管井室製作,整個施工周期約需7 -1 2 天,嚴重影響道路通行和地面上的安裝工程施工進度。為按時實現節點目標,宋衛東提出改變原有的施工工藝,採用預製井室技術,就是將地管施工最耗時間的井室製作改為在地面提前預製。由於預製的井室和管道是二次灌漿連接,為防止井室和管道連接處漏水,他創新施工方法,帶人在井室和管道連接處安裝了密封帶和密封套管,杜絕了漏水問題。在安裝井室和管道過程中使用了雷射水平儀,減小溝槽和管道井室的誤差,保證了預製井室和管道的安裝精度。在施工期間,宋衛東騎著自行車早出晚歸,每天連續工作1 0 個小時以上,嚴抓質量管理和施工安全。通過採用他提出的預製井室技術,使施工進度和施工效率大幅提升,第一天挖溝、第二天驗溝找平、第三天安裝井室和管道、第四天回填,每條地管施工均在4 天內完成,比原計劃每條地管施工7 -1 2 天節約了3 -8天,得到業主的稱讚。
師帶徒 人才培養帶隊伍
為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作為陝西化建設備專業第一帶頭人的宋衛東,充分利用創新工作室陣地,在創新研發的同時,建立集中培訓和個別輔導相結合,實踐操作和模擬演練相結合,示範施工和現場點評相結合的「三結合」培訓模式,培養後備力量。他指派技術骨幹擔任培訓講師,利用工餘時間到班組集中講授鉗工理論、畫圖、識圖等基礎知識,組織青工反覆拆卸回裝廢舊設備,讓他們徹底弄懂設備工作原理、易發生故障的部位和基本處置方法,為日後維護保養設備奠定了技術基礎。還給個別基礎薄弱的青工「開小灶」,提供一對一幫扶。在日常巡檢和設備搶修中,由工作室骨幹引導青工,通過觀察設備運行溫度,「傾聽」設備運行聲音、震動等方法,診斷、排查可能出現的故障,提出處置方案。在裝置大檢修和搶修作業中,通過示範施工,現場點評,讓青工熟悉生產流程,知曉技術難點和攻克方法。組織設備拆卸回裝,帶壓堵漏等模擬演練,著重考核參訓人員的現場處置能力和技術要點掌握情況。
通過示範施工,對新入職青工指出技術提升方向。工作室先後培養初、中、高級鉗工3 0 0 多人,技師1 6 人,湧現出了全國技術能手3 人,技術帶頭人4 人,6 0 餘名受訓鉗工已在各項目擔任鉗工施工技術負責人。該創新工作室在2 0 1 9 年培訓鉗工5 0 0 餘人次。
勇擔當 關鍵時刻顯身手
宋衛東對延安石化廠保運項目這支團隊,有著特殊的感情。2 0 2 0 年春節放假期間,由於工作原因,他所在的延安石化廠保運項目有1 3 0 多人留守值班。1 月底,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為確保嚴控疫情工作落到實處,宋衛東詳細了解疫情防護措施,提前謀劃,為職工提前配備了口罩、消毒液、紅外測溫儀、水銀溫度計,以及板藍根、抗病毒顆粒等藥品,做好防控的各項物資配備工作。
疫情的蔓延,給不少施工一線的職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為加強員工心理疏導,堅定信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宋衛東從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入手,每天對職工進行防控知識宣傳,同時引導職工要正確科學認識疫情,保持健康心態,極大地穩定了一線職工的心理狀態,確保安全生產工作的落實。
在落實疫情排查工作中,他親自帶隊每天給所有職工進行體溫測量,並不厭其煩地進行自我防護知識宣傳,同時每天早中晚三次對生活區、職工宿舍、食堂等重點公共區域進行消毒,建立健全疫情排查登記記錄,確保疫情消殺工作不留死角。特別是職工食堂,不可避免地成為人員聚集地,在做好防控宣傳和後勤物資儲備安排的同時,宋衛東監督工作人員嚴格按照衛生操作流程,堅持每天對操作間、餐廳、儲藏室和餐具進行消毒,每周對食堂衛生進行一次全面徹底清潔,從源頭上保障食品安全。並對職工就餐環節進行了分批次策劃,積極疏導職工分散打飯,分開就餐。就這樣,他又在工地上渡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
守一線 一脈相傳有力量
宋衛東的父母都是化建公司老一代員工,上世紀六十年代從東北大學畢業後,響應國家號召來到陝西參加化工建設,在他八九歲時父親因工作勞累病逝。受父輩影響,初中畢業後1 6 歲的他就到化建三公司當了一名鉗工,這一幹就是3 4 年。
多年的施工生活,使宋衛東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工地車間離不開他,他也捨不得離開那裡。他每年和家人團聚不足1個月,甚至8 個春節都在工地或保運崗位上度過,為了照顧因常年生活不規律而患上嚴重糖尿病的他,妻子放棄了機關工作調到了工地上。兒子從最初的不習慣不適應化建流動施工,到成家帶著媳婦和孩子成為下一代化建人。如今,他們全家都在施工一線。
宋衛東說:「黨和國家對產業工人建設越來越重視,對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大力弘揚,這次參加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受到了那麼高的禮遇,我感到很光榮,很高興!我會繼續鑽研、創新,既關心青年職工的技能成長,更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和職業生涯。團結、鼓勁、加油、奮進,為實現職工成長、企業發展、社會受益而繼續努力。一日當勞模、終生作奉獻。
來源:陝西工人報
編輯:白小白 校對:王子
審核:容君
以上圖文若涉及侵權,請原作者及時與我們聯繫
更多有趣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