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於上世紀90年代初正式拉開序幕。這個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將耗時近三十年。許多科研人員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北鬥事業,年輕英俊的小夥如今已近天命之年。
1994年,北鬥一號系統工程正式啟動。
2000年,成功發射北鬥-1A、北鬥-1B兩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初步建成系統。三年後,北鬥-1C成功入軌,進一步增強了系統性能。
北鬥一號系統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中,功勳卓著。不僅及時引導救援隊伍進入災區,而且其獨樹一幟的短報文功能把災區的一手信息傳遞了出來。
2007年4月,北鬥二號系統第一顆衛星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拉開了北鬥二號的建設帷幕。此後,幾乎每年都有二至五顆衛星被「安放」到預定位置。
2012年10月,第16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入軌,它將與先期發射的15顆北鬥導航衛星組網運行,形成覆蓋亞太地區的定位、測速、授時和短報文通信的服務能力。
北鬥二號系統與一號使用有源定位不同,它使用的是抗電子幹擾能力更強、覆蓋範圍更廣、成本更低的無源定位技術。不需要地面處理中心參與解算,僅靠(至少)四顆衛星便能定位用戶接收機的位置與時間等關鍵參數。
北鬥二號相較於北鬥一號在各項性能上都有提升。北鬥一號解決了中國衛星導航的有無問題。北鬥二號不僅能滿足我國的導航需求,而且面向亞太地區提供定位、授時等服務。
2009年,北鬥三號工程啟動。中國航天人日夜奮戰,勢必要讓北鬥三號驚豔全球,使這近三十年的北鬥工程畫上圓滿的句號。
2017年11月,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首組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2018年和2019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行了高密度發射,至2020年6月北鬥「收官之星」成功定點,所有30顆北鬥三號衛星已全部轉入長期管理模式,全球組網運行之日近在咫尺。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北鬥三號採用無源定位與有源定位技術相結合的全新衛星導航系統。北鬥三號向全球用戶免費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授時、測速服務,還有獨此一家的增強版短報文功能。並且北鬥三號還有付費模式,將為付費用戶提供更高精度等級的服務。北鬥三號的性能完全能與GPS媲美。
為了建設北鬥三號系統,十餘年間,我國400多家單位、30餘萬科研人員攻堅克難,突破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北鬥三號核心部件百分之百國產化。其中,北鬥三號衛星搭載使用的銣(ru) 原子鐘,精度十分之高,相當於300萬年只有1秒的誤差。
隨著5G商用時代的到來,北鬥正與新一代通信、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加速融合,未來北鬥將帶給我們何種高科技應用體驗,我想缺的只會是我們的想像力了。
北鬥引路,光耀未來,國之重器,不負卅載!
(轉載請取得授權,否則必究;本文圖片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