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噴火的魚
在印度洋裡有一種噴火的魚,它身體不大,只有20釐米左右。但它有一種微妙的護身「武器」。噴火魚平時能從食物中攝取含磷的有機物,並不斷地貯存於體內,一旦遇到船隻或敵害,數以萬計的噴火魚就會吐出這種有機物。磷在氧氣中自燃,能噴出一束3米多長的火焰射向敵人,致使敵人害怕得轉身就逃。
噴火魚視頻
最不怕冷的魚
世界上最不怕冷的魚,是的。在南極寒冷的冰水中,它能夠凍而不僵。原來,這種魚的,功效和汽車的防凍劑相似。它就是是南極鱈魚,也就是銀鱈魚。南極鱈魚生活在南大洋比較寒冷的海域,甚至在位於南緯82°的羅斯冰架附近都有它的分布。它體長40釐米左右,體重為幾公斤,體型短粗,呈銀灰色,略帶黑褐色斑點,頭大,嘴圓,唇厚,血液為灰白色,沒有血紅蛋白。作為食用魚類,它肉嫩質白,味道鮮美可口,營養價值較高。它的獨特生理功能是抗低溫,因此南極鱈魚除了作為重要資源而進行商業性開發外,它的抗凍功能也備受重視。
魚類生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一般魚類在-1℃就凍成「冰棒」了。南極鱈魚卻能在-1.87℃的溫度下活躍地生活,若無其事地遊來遊去。原來,在南極鱈魚的血液中有一種特殊的生物化學物質,叫做抗凍蛋白,就是這種抗凍蛋白在起作用。
抗凍蛋白所以具有抗凍作用,是因為其分子具有擴展的性質,好像其結構上有一塊極易與水或冰相互作用的表面區域,以此降低水的冰點,從而阻止體液的凍結。因此,抗凍蛋白賦予南極鱈魚一種驚人的抗低溫能力。
會治病的魚
有一種魚醫生魚, 同人類一樣,魚兒也會生病、負傷。在海洋裡,有些小魚專門在海底珊瑚礁、巖石旁、海草茂盛水流不急的水域或沉船殘骸附近開設"醫院","免費"為這些需要治療的魚兒"治病"。"魚醫生"的治病方式很特別:專做外科手術---用它們那尖嘴清除病魚傷口裡的細菌、寄生蟲或壞死的細胞,其醫術非常高明。經過它們的治療,病人幾天內就會痊癒,真可謂"妙手回春,嘴到病除"。
發生在淺瀉湖和庇護臨海礁石珊瑚資源豐富的地區。是叫黃尾雙臀刺隆頭Diproctacanthus xanthurus (yellowtail tubelip) 只有幼魚會像醫生魚一樣清理其他魚,成魚主要以SPS為食。成群出沒,群裡最強壯的魚會自動變成公魚。成魚主要吃珊瑚蟲,而幼魚會清除小型地域性魚類的體外寄生蟲。成魚成群遊泳。通常情況下,只有幼魚清理其他魚類。
最醜最憂傷的魚
最憂傷的魚,同時也是世上最醜的動物,它的名字叫水滴魚,又名憂傷魚或軟隱棘杜父魚、波波魚,由於長著一副哭喪臉,被稱為「全世界表情最憂傷」的魚。這種海底怪魚確實有理由鬱悶:科學家警告稱,由於深海捕撈作業,水滴魚正遭受滅絕的威脅。水滴魚生活在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沿岸,最深達1200米的海底當中,由於很難達到這種魚的棲息地,所以很少被人類所發現。 水滴魚(Blobfish)身體呈凝膠狀,可長到12英寸(約合30.5釐米)。水滴魚生活在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沿岸600~1200米的海底當中,水壓比海平面高數十倍,人類很難達到其棲息地,所以很少被發現。
科學家警告稱,由於深海捕撈作業,水滴魚正遭受滅絕的威脅。由於捕魚活動大肆增加,水滴魚被同其他魚類一起捕撈上來。雖然水滴魚本身肉質不適於食用,不過因為生活在與更為美味的海洋生物(如蟹和龍蝦)一樣的海洋深度,也連帶著成為犧牲品。「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深海捕魚船是世界上最活躍的船隊之一,所以,即便是水滴魚,海底也不再是它們理想的棲息之地。大片的深海區域正面臨海底拖網的威脅。海底拖網是最具破壞力的捕魚方式。南部海洋也設立了一定的深海保護區,但這只是在保護珊瑚而非水滴魚。現在,深達200米的海洋也遭受過度捕撈,而且,捕撈作業已開始離開那些大陸架,轉入兩千米深的深海區域。」
為了保護瀕危的醜陋動物,英國動物保護人士想了一個辦法:發起「沒有最醜,只有更醜」的「選醜」比賽。這場比賽結果出爐,生活在大洋深處的怪魚水滴魚「榮登」榜首。2013年9月13日,據英國媒體報導,超過3000人參加了由英國醜陋動物保護協會舉辦的一個世界最醜動物網上投票評選活動,水滴魚以795票奪冠軍。英國醜陋動物保護學會主席和電視主持人西蒙瓦特在「YouTube」上發起此次票選活動,旨在提高人們對那些長得不夠可愛卻又瀕臨滅絕的動物的關注。為此,瓦特與11位名人、喜劇明星拍攝了「世上最醜動物」宣傳短片。該視頻已獲得了數十萬的點擊率。
最愛「搗蛋」的魚
人齒魚是輻鰭魚綱、脂鯉目、脂鯉科的一種淡水魚,原生活在亞馬遜流域,長有類似人類的牙齒,以堅果為食,被引入到巴布亞紐幾內亞後喜歡襲擊男人的襠部,對女人不感興趣。
人齒魚(PACUfish),又稱帕庫食人魚,是鋸脂鯉的近親,是一種生活在淡水中的食果魚,主要以掉落在水中的堅果為食,具有類似人類的牙齒用於磕開堅果和水果而得名。體重可達18公斤。 人齒魚通常生活在亞馬遜流域,後被引進到巴布亞紐幾內亞。因為這裡的河流缺少食物,為了生存,它們也以肉食為生,尤其喜歡在水中偷襲漁民襠部,2011年有兩名男子因為被這種怪魚咬碎睪丸而喪命的報導。 如果在男性在它的水域範圍中活動,要特別小心。因為它特別愛「搗蛋」!
可以當鏡子的魚
鏡子魚,屬鯉科,鏡鯉屬。是鯉魚的一種,身上有三條比較粗大的魚鱗,故得名三道鱗。這種鯉魚個大體肥,而且肉質非常鮮美,魚刺適中,只有靠近鰭的兩側和中間靠近尾部的地方有鱗,而且中間的鱗也只有三片。鏡子魚主要分布於阿爾及利亞,德國主要河流,中國黑龍江等。
臨近地中海的阿爾及利亞漁村姑娘,幾乎每人都有一面用以梳妝打扮的鏡子。這種鏡子有一個花紋精細的彎柄,背面有一組圖案,鏡面晶瑩閃光,能清晰地映現出人的臉影。但當你仔細觀察時,會發現這並不是一面普通的鏡子,而是一條硬邦邦的魚乾。彎柄是魚尾,背面的圖案是魚鱗,而閃閃發光的鏡面卻是魚肚。因此,當地人稱這種魚為鏡子魚。鏡子魚的肉非常鮮嫩,不過,鮮魚你是吃不到的,因為當你把鮮魚放在鍋裡煮時,它立即化成了魚湯。只有把它醃製成鹹魚,才能使魚肉凝固起來,成為美味佳餚。
最愛食用屍體的魚
坦克鴨嘴魚 (Goonch Catfish),是一種巨大的捕食性鯰魚,出現在亞洲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喜馬拉雅河流的激流地區、湄公河以及其最大的支流 。跟它的鯰魚親戚一樣,可以長到非常大的體形和體重。不過跟別的鯰魚不同的是,這種河中怪獸只生活在印度和尼泊爾之間的大卡裡河(the Great Kali River)中,這裡的河水經常被用於處理印度火葬儀式後的屍體。有理論說,坦克鴨嘴魚一直在吞食這種火葬後半熟的人類屍體,也許是這種食物幫助坦克鴨嘴魚----或者至少是這一物種中的一些成員——長到了超乎尋常的巨大體形。最佳捕捉地點: 印度北部和尼泊爾之間的卡裡河。巨型坦克鴨嘴魚體長 1.5—1.8米,甚至到2.5米,體重73公斤以上,口中長有倒齒,曾有人在河邊洗澡時被這種巨怪襲擊,瞬間便消失在水中。
《攻擊人類的報告》:坦克鴨嘴魚被控一系列的攻擊人類罪行,包括2008年一名18歲尼泊爾少年的死亡,目擊者稱他被一頭「細長的豬」拖入了河底。1988年還有兩例類似的攻擊報告。
一生都不停遊泳的魚
金槍魚一生都在不停地遊泳,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這是真的。 金槍魚的鰓肌已退化,因此必須不停地遊動,使新鮮水流流過鰓部以獲取氧氣。金槍魚如果停止遊動,則會因缺氧窒息而死亡。所以在一生中它只能不停地持續高速遊泳,即使在夜間也不休息,而只是減緩了遊速,降低了代謝。
金槍魚(tuna)是一種大型遠洋性重要商品食用魚。見於世界暖水海域,與鯖、鮐、馬鮫等近緣,通常同隸鯖科。科內和種間都有相當大變異,分類也很不相同,權威對此意見不一。金槍魚又叫鮪魚,香港稱吞拿魚,澳門以葡萄牙語舊譯為亞冬魚,大部分皆屬於金槍魚屬。金槍魚的肉色為紅色,這是因為金槍魚的肌肉中含有了大量的肌紅蛋白所致。有些金槍魚,例如藍鰭金槍魚可以利用泳肌的代謝;使體內血液的溫度高於外界的水溫。這項生理功能使金槍魚能夠適應較大的水溫範圍,從而能夠生存在溫度較低的水域。
遊泳速度快,瞬時時速可達160千米,平均時速約60-80千米。金槍魚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中部與大西洋中部、屬於熱帶-亞熱帶大洋性魚。金槍魚的遊程很遠,過去曾經在日本近海發現過從美國加州遊過去的金槍魚。
金槍魚有8個品種,其中多數品種體積巨大,最大的體長達3.5米,重達600至700千克,而最小的品種只有3千克重。鮪魚的繁殖能力很強,一條50千克重雌魚,每年可產卵500萬粒之多。金槍魚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海產,經濟價值高。由於各國政策、活動及漁民們的過度捕撈,已對它們的種群數量造成威脅,最明顯的莫過於藍鰭金槍。因此國際間開始管制金槍魚的捕撈,但成效相當有限。
最巨大而稀少的金槍魚是藍鰭金槍魚,又稱黑金槍魚,最大可長到約4.3米,800千克重。從商業觀點看最重要的金槍魚種類有:鰹(Katsuwonus pelamis或Euthynnus pelamis)世界性分布魚類,腹部具縱條紋,體長約90釐米,重約23千克;藍鰭金槍魚(T. thynnus)具黃色小鰭及銀白色斑或帶,是珍貴的遊釣種類;馬蘇金槍魚(T. maccoyii)下側與腹面銀白色,上面有無色點排列的無色橫切線。 第一背鰭是黃色或藍色的; 臀鰭與離鰭是暗黃色,邊緣黑色;長鰭金槍魚(T. alalunga)世界性魚類,體重約達36千克,體側具藍色閃光條紋;黃鰭金槍魚(T. albacares)是珍貴的食用魚和遊釣魚,世界性分布,重約達182千克,特別是鰭黃色,體側具金黃色長條紋;大眼金槍魚(T. obesus),體粗壯,眼大,世界性分布,長約2米,重136千克。
金槍魚的旅行範圍可以遠達數千公裡,能作跨洋環遊,被稱為「沒有國界的魚類」。根據科學家研究,金槍魚是唯一能夠長距離快速遊泳的大型魚類,實驗顯示,金槍魚每天遊程可以達到230千米。金槍魚的習性十分有趣,它是遊動速度最快的海洋動物之一,只有極為兇殘的鯊魚和大海豚方能與它匹敵。
為了補充不停遊動及旺盛的新陳代謝所消耗的能量,金槍魚必須不斷地進食。一磅重的金槍魚一餐就要吃掉相當於其體重18%的食物,相當於一個體重150磅的男人一餐吃掉帶骨的兩隻大公雞。
金槍魚的鰓肌已退化,因此必須不停地遊動,使新鮮水流流過鰓部以獲取氧氣。金槍魚若停止遊動,則會因缺氧窒息而死亡。金槍魚全速遊動時,魚鰭收縮進體內以減少阻力,像出膛炮彈般疾速向前。
絕大多數魚類是冷血的,而金槍魚卻是熱血的,體溫達93-95華氏度。體溫高和新陳代謝旺盛使金槍魚的反應矯捷迅速,成為超級獵手。金槍魚的食性較雜,烏賊、螃蟹、鰻魚、蝦及諸如此類的海洋動物都是它的佳餚。
世界上最小的魚
世界上最小的魚是:Paedocypris progenetica。來自歐洲和新加坡的科學家稱,他們發現了世界上最小的魚,這種魚生活在東南亞的泥碳沼澤中,即使完全發育成熟,大小也和大點兒的蚊子差不了多少。科學家們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公布了他們的發現,並稱這種名為Paedocypris progenetica的魚是鯉魚的遠親。
Paedocypris progenetica通體通明,生活在印尼蘇門達臘島和馬來西亞婆羅洲的高酸泥碳沼澤中。它個頭非常小,科學家藉助立體顯微鏡才能測量其大小。
Paedocypris progenetica的生活環境非常獨特,人們稱這些沼澤為「黑水」。下面的泥碳土有幾米厚,上面的水呈紅黑色,象濃茶一樣,酸性非常高,PH值為3和酸蘋果相同。科學家們在蘇門答臘逮到了最小的Paedocypris progenetica成年樣本,那是一條發育成熟的雌性魚,它從鼻子到尾巴全長7.9毫米,這使它不僅成為全世界最小的魚,同時也成為全世界最小的脊椎動物。它打破了此前一條西非矬蝦虎魚保持的紀錄,那條魚在完全性成熟後的體長是8毫米。
新加坡國立大學「拉夫萊斯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的馬萊斯-考特拉特和譚煜輝發現了這條魚。為他們提供協助的是「英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拉爾夫-布裡茨和德國杜賓根「馬克斯-普蘭克發生生物學學院」的Kai-Erik Witte。
考特拉特稱P progenetica「頭骨沒有得到完全進化」,因此大腦裸露在外。為了適應所生存的特殊環境,它們的鰭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雄性魚的骨盆帶前端有一塊很硬的肉墊,交配時有助於附在雌魚身上。他說:「發現了這麼小的一種奇特的魚,表明我們對東南亞的生物多樣性了解還很少。更加嚴重的是,因為這種魚的棲息地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消失,此物種的命運令人堪憂。」
世界上最大的魚
鯨鯊,Rhincodon typus (Smith, 1828),鯨鯊科鯨鯊屬的鯊魚。鯨鯊僅1科1屬1種。身體龐大,鯨鯊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最大個體體長達20米,體重最大達12500千克,為魚類之冠。鯨鯊擁有一個寬達1.5米的嘴巴,5對巨大的鰓,兩個小眼睛則位於扁平頭部的前方,鰓裂剛好位於眼睛的後方。身體大部分都是灰色,腹部則是白色。每條鯨鯊的斑點都是獨一無二的,生物學家可以用來辨識不同的個體,所以也可以精準的判斷鯨鯊數量。
鯨鯊屬大洋性魚類。食大量浮遊生物和小型魚類。主要分布於各熱帶和溫帶海區,中國各海區夏、秋季節都有分布。性情溫和。由於大量捕殺,數量銳減。在1828年4月,根據一條長4.6米,在南非桌灣被捕獲的個體,鯨鯊首次被生物學家確認。這條鯨鯊的特徵在隔年由開普敦的英國陸軍醫生安祖魯·史密斯(AndrewSmith)提出。他後來在1849年公開更多有關鯨鯊細節。
鯨鯊在肯亞被稱為「papashillingi」,這是因為肯亞人相信神將先令投擲在鯨鯊身上,所以它們身上才有那樣斑點。 「marokintana」是鯨鯊在馬達加斯加的稱呼,意為「眾多星星」。印尼的爪哇人稱呼鯨鯊為「gegerlintang」,意為「背部擁有星星的魚」。菲律賓人則稱它們為「butanding」。
能在陸地上捕食的魚
花鰻鱺屬鰻鱺目鰻鱺科。它是鰻鱺類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體長一般為331~615毫米,體重250克左右,身體粗壯,腹鰭以前的軀體呈圓筒,後部稍側扁,總體看來身體延長呈棒狀,很像碩大的鱔魚,所以俗稱其為「鱔王」。瀕危等級:瀕危,是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
花鰻鱺為典型降河洄遊魚類之一。生長於河口、沼澤、河溪、湖塘、水庫等內。性情兇猛,體壯而有力。白晝隱伏於洞穴及石隙中,夜間外出活動,捕食魚、蝦、蟹、蛙及其它小動物,也食落入水中的大動物屍體。能到水外溼草地和雨後的竹林及灌木叢內覓食。其覓食區在菲律賓可達海拔1523.9米的山溪。在中國能達浙江天台山、北雁蕩山、南雁蕩山,福建韓江上遊的長汀和海南島昌江姜園等山溪。它可以較長時間離開水中,所以有時還在夜晚登上河灘,在蘆葦叢中捕食青蛙、鼠類等較大的動物,故有蘆鰻之稱。每到冬季降雪時,也常見它在岸邊淺灘等處活動,因而又稱為雪鰻。
花鰻鱺是一種典型的降河性回遊魚類,性成熟後便由江河的上、中遊移向下遊,群集與河口處入海,到遠洋中去產卵繁殖。孵出的幼體呈透明的柳葉狀,俗稱為柳葉鰻,慢慢向大陸浮遊,在進入河口前變成像火柴杆一樣的白色透明鰻苗,俗稱為鰻線或玻璃鰻。然後再逆流而上,返回大陸淡水江河溪流中發育成長。生長、肥育期間,它棲息於江河、水庫或山澗溪谷等環境中,尤以水庫中為多。白天通常隱居在洞穴之中,夜晚才出來活動、捕食。它的性情較為兇猛,主要以魚、蝦、貝類、蠕蟲等動物為食。能到水外溼草地和雨後的竹林及灌木叢內覓食。
最懶惰的魚
鮣(音Yìn)魚,以能吸附在鯊魚或其他海生動物或遠洋船體上遨遊而聞名。依靠頭頂上扁平的卵圓形吸盤吸附,吸盤似從背鰭鰭棘部分轉化而來,形成數目不等的成對橫板。印魚體細長,色深,生活於全世界較暖水域。攝食「寄主」的食物殘渣,在某些情況下像清潔夫一樣,吃其「載送者」體外的寄生物。
鮣魚生活在熱帶和溫帶的海洋裡,我國南海也有它的蹤跡。印魚有兩個背鰭,第一隻背鰭已經演變為一個橢圓形的吸盤。這個吸盤很奇特,它長在印魚的頭頂上,吸盤的中間有一條縱線。縱線把吸盤分成左右兩個部分。每一邊都有22到24對排列整齊的軟骨板。吸盤的周邊有一圈薄而有彈性的皮膜。這樣,印魚就可以附著在鯊魚、海龜甚至輪船的腹面,做長途旅行了。印魚是如何吸附在海龜和鯊魚身上的呢?原來,每當印魚看到大海龜和大鯊魚路過身邊,就立刻遊上前去。把身體緊緊地貼在它們的身上。然後,立即將皮膜和軟骨板豎起來。這樣吸盤中的水就被擠出去了。這時,吸盤中成為一個真空的部分。靠著吸盤外部海水的巨大壓力。印魚就牢牢地固定住了。有人曾經測定過,一條60釐米的印魚,竟然經得起10千克的拉力。漁民們利用印魚的這一習性,就利用這一特點為自己服務。他們在捉到的印魚尾鰭上打孔,用尼龍繩穿透,系牢。然後把它放回海裡。一旦印魚遇到大海龜,就回吸附上去。這時漁民就會毫不費力地捉到獵物。一般的,只要放出兩到三隻印魚,就會捕獲一隻大海龜。科學家們從印魚吸盤的原理受到啟發。設計了一種打撈沉船的"人造吸盤"。在打撈沉船時,只要將"人造吸盤"貼在打撈物品上,然後用起重機將沉船提出水面。
印魚以長在頭上橢圓形的吸盤粘在別的動物的腹部而生活。吸盤是第一背鰭變化而來,其力量可拉數十公斤的東西。吸盤會貼在平直的地方造成真空狀態,然後把排列在吸盤上的許多板狀體豎立起來,逐漸加強真空的狀態,「這些板狀體上長有細小的刺,它的作用是防止從寄主身上滑下來。平常分布在熱帶海域,但也會跟著寄主的移動而到寒冷的海域。